諸葛亮的兒子在臨終前稱自己有三罪,其中只有兩罪屬實

公元263年,司馬昭召集四方兵力,隨後,他以鍾會為統帥,兵分三路攻打蜀漢,當時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而中路軍則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剩下的東路軍由統帥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雖然姜維巧妙的逼退諸葛緒,就此順利的從沓中撤退了出來。但由於此前蜀漢在漢中的佈防有問題,以至於在魏軍主力來攻時,蜀軍直接退守漢樂兩城,加上當時蜀漢守將蔣舒投降,關城被破,鍾會見漢中已得,於是他留下兩萬兵力圍住漢樂二城,然後領東路大軍長驅直入,直逼劍閣。

諸葛亮的兒子在臨終前稱自己有三罪,其中只有兩罪屬實

由於從沓中撤退出來的姜維已經坐鎮劍閣,使得鍾會進退兩難,畢竟劍閣是通往成都的唯一通道,加上糧草運送到劍閣損耗太大,因此鍾會有了撤退之心。就在此時,鄧艾成功偷渡陰平,再加上江油守將投降,鄧艾偷渡陰平之計成功。在此之後,鄧艾自景谷道攻入,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人一同前往抵抗。當時諸葛瞻在到達涪縣後,卻盤桓不前,即便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但諸葛瞻仍然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正因為諸葛瞻的猶豫,導致鄧艾得以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不得已退守綿竹。當時鄧艾派使者勸降諸葛瞻,諸葛瞻大怒之下率軍與鄧艾決一死戰。在決戰之前,諸葛瞻十分悲憤,他認為自己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正因為他有這三項罪,因此他沒有臉面回去。然而諸葛瞻的軍事能力不及鄧艾,他在綿竹被鄧艾擊敗,就此戰死。

諸葛亮的兒子在臨終前稱自己有三罪,其中只有兩罪屬實

要知道諸葛瞻在臨終前說了三罪,第一罪自然是諸葛瞻的過錯,畢竟他沒能勸下劉禪不聽黃皓之言,以至於劉禪受到黃皓的迷惑而逐漸昏庸,在這點上,諸葛瞻要付很大的責任。而正因為諸葛瞻放棄險要的地勢而與鄧艾展開決戰,以至於他被鄧艾擊敗,蜀漢最後的希望就此落空,因此這也確實是諸葛瞻的罪過,而諸葛瞻提及的未能制約姜維是否正確,當時姜維真的需要制約嗎?

諸葛亮的兒子在臨終前稱自己有三罪,其中只有兩罪屬實

事實上,諸葛瞻稱自己有三罪是在《元和郡縣誌》中的記載,而《三國志》中並沒有這樣的話,僅僅只有綿竹之戰時大概的介紹。而姜維其實並不需要制約,畢竟當時姜維受到的制約已經夠大了。在費禕活著的時候,姜維帶兵不允許超過一萬,等到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才能帶領過萬的兵力出征,然而此時的蜀漢即便不繼續北伐也會面臨滅亡,這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姜維之所以還會苦苦掙扎,其實就是為了儘可能的拖住時間。

諸葛亮的兒子在臨終前稱自己有三罪,其中只有兩罪屬實

而且諸葛瞻稱沒有制約姜維其實是不準確的,要知道在《異同記》有記載,稱諸葛瞻等人因為姜維好戰武功,國內疲敝而上奏劉禪,希望姜維能作為益州刺史,就此奪取姜維的兵權,並由閻宇來代替姜維,可見當時諸葛瞻已經採取了行動,他希望直接奪取姜維的兵權以制約姜維。而諸葛瞻也一直是北伐的反對派,對於諸葛瞻來說,他已經用實際行動制約姜維了,只不過沒有達到他想要的效果而已。

諸葛亮的兒子在臨終前稱自己有三罪,其中只有兩罪屬實

筆者認為,諸葛瞻在臨死前稱自己有三罪,但其中只有兩罪屬實,另一關於稱他自己沒能制約姜維的這條罪行是不太準確的,畢竟沒有姜維,蜀漢可能覆滅會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