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崇拜老子,清推崇孔子,康熙祭拜孔子卻不下跪,一舉動立刻下跪

漢朝崇拜老子,清朝推崇孔子,康熙祭拜孔子卻死不下跪,一個舉動後立刻下跪祭拜

在中國歷史當中,我國可謂是湧現出大量的人傑,孔子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可能孔子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很久遠,可是他的思想依舊影響著我們。孔子雖然是一介文人,但是他的思想卻能夠流傳千年,由此可見孔子絕對不是腐朽之輩。儒家文化也成為日後朝代指導思想之一,可能現代人認為儒家文化是導致清朝腐朽的原因之一,可是儒家文化當中還是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品質。正是有這樣淵源流傳的文化,中國才能夠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當中。

漢崇拜老子,清推崇孔子,康熙祭拜孔子卻不下跪,一舉動立刻下跪

中國古代皇帝可謂是最高的統治者,在他們小的時候還不是要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不過讓人奇怪的便是,漢族的皇帝對老子的學說非常的感興趣,可是少數民族對於儒家的文化很是欣賞,這也使得少數民族的皇帝非常的推崇儒家文化。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1] ,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漢崇拜老子,清推崇孔子,康熙祭拜孔子卻不下跪,一舉動立刻下跪

其實,道教的創始人是被稱為張天師的張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並將其《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作為宗教的主要經典。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亦被尊稱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少數民族雖然成為皇族,可是中原文化面前,難免有些自卑。這就使得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便會進行“漢化”。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被讀書人給接受,以後在記載歷史的時候也能手下留情。這就使得儒家文化,慢慢的成為 一種思想工具,成為帝王對漢族的統治手段。順治帝特意尊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他的子孫也遵循順治皇帝的遺志,尊敬孔子儒學。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漢崇拜老子,清推崇孔子,康熙祭拜孔子卻不下跪,一舉動立刻下跪

康熙作為清朝的皇帝,對於孔子也是非常尊崇的,甚至曾親自前往阜參拜過孔子。當時康熙皇帝在路過孔子廟的時候,便會進去親自祭拜。康熙皇帝的祭拜之禮也是非常的莊重,按照規矩進行三拜九叩,對於皇帝而言,這樣的大禮只能對自己的父母使用或者是祭祖。不過康熙每一次的跪拜,都會讓讀書人更加的信賴他。不得不說康熙,在帝王心術方面是絕對的厲害。

不過有次在祭拜孔子的時候,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情。當時康熙在孔廟進行祭拜,康熙剛剛在孔子廟進行祭拜,結果第二個地方卻是孔子墓。只不過看到孔子墓上的石碑時,康熙卻立刻不祭拜了。當時大臣都比較懵,不知道皇上搞什麼鬼。

漢崇拜老子,清推崇孔子,康熙祭拜孔子卻不下跪,一舉動立刻下跪

幸好當時有個大臣十分的擅長揣摩聖意,看了看石碑他便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在康熙休息的時候,這位大臣便能將石碑上的一個字給擋住。康熙在休息完回來後,看到是石碑上的變化,便點點頭立刻給孔子下跪祭拜。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孔子幕上的石碑上刻著一個“王”字,這就使得康熙非常的牴觸,畢竟全天下的王只能有一個,那便他是自己。所以這位大臣揣摩聖意有功,隨後就被提升了職位。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為國家公神以後,儒者們的宗教地位也相應提高。唐代為孔子設立“從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選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對於註釋儒經有重大貢獻的儒者,後來擴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歷代著名的儒者。宋代,從祀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稱為“四配”,他們是顏回、曾參、子思和孟軻。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個優秀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賢”,祭祀那些親自接受孔子教導的弟子們。最後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歷代最優秀的儒者。而後來的儒者,也以死後能夠進入孔廟成為先儒為最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