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死活不敢要這3個字封號,有兩個猛人敢要,兩人都死於非命

自古以來,大臣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封建時代的文臣武將,看似玉堂金馬,錦衣玉食,小日子卻並不好過。如果無所作為,會被視為平庸之輩,尸位素餐。而如果大顯身手建功立業,則很可能會招致皇帝的猜疑防範,因此歷史上功臣宿將被冤殺的悲劇,哪個朝代也沒有停止過,比如韓信、岳飛、袁崇煥等功臣,為國家立過大功,結局卻無比淒涼。

郭子儀死活不敢要這3個字封號,有兩個猛人敢要,兩人都死於非命

君臣關係雖然很難處理好,但也並非無人能做到。唐朝有兩個人,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堪稱典範。唐太宗李世民,唐朝開國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功臣,絕大多數都得到唐太宗的善待,平安終老,實屬難能可貴。唐太宗之後,又出了一個郭子儀,在安史之亂即將把唐朝推向覆滅深淵的危急關頭,郭子儀以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一柱擎天力挽狂瀾,擊滅安史叛軍,使得大唐轉危為安。

郭子儀死活不敢要這3個字封號,有兩個猛人敢要,兩人都死於非命

因此,在唐朝功臣宿將中,郭子儀的功勞可謂無人可比,他對唐朝有迴天再造之功,可以說憑一己之力,又給唐朝續命近兩百年。然而郭子儀功勞如此之大,能力如此之強,卻始終未引起皇帝的疑忌。他一生先後歷經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三個皇帝無一例外都對他信任有加,榮寵不衰,郭子儀因此成為歷史上功臣以富貴善終的典範人物。

郭子儀死活不敢要這3個字封號,有兩個猛人敢要,兩人都死於非命

郭子儀為何能處理好君臣關係?難道他有什麼“秘訣”?他的“秘訣”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外不居功自傲,記憶體謙恭之心。大臣僅僅滿腹忠心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以適當方式表露出來,才會讓皇帝獲得安全感,從而免遭皇帝疑忌防範。郭子儀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拒絕接受唐德宗的封號一事,就能鮮明體現出他的這個特點。

郭子儀死活不敢要這3個字封號,有兩個猛人敢要,兩人都死於非命

話說大唐朝立國之初,唐高祖李淵在位期間,秦王李世民功勳卓著,能力超群,威望日隆。李淵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曾經授予他“尚書令”之職位。“尚書令”,實質上相當於文武百官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世民就是從尚書令崗位上登基稱帝,使得這三個字在唐朝更加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後來唐德宗登基前,也曾兼任過一段尚書令,此外一直空缺。

郭子儀死活不敢要這3個字封號,有兩個猛人敢要,兩人都死於非命

唐代宗在位時,為表彰郭子儀的大功,傳下聖旨,要把“尚書令”稱號授予郭子儀。但郭子儀何等聰明,豈會做這等務虛名而受實禍的傻事,上表謙讓不敢接受,皇帝不答應,非讓他接受。《舊唐書》記載,郭子儀兩次上表,申明“太宗嘗踐此官,故累聖曠不置員”,死活不敢接受,皇帝無奈只得放棄這個打算。

郭子儀死活不敢要這3個字封號,有兩個猛人敢要,兩人都死於非命

郭子儀不敢要,有兩個猛人敢要。五代十國時期,大軍閥劉守光擁兵自重,佔據幽州一帶,稱雄一方,屢克強敵。《新五代史》記載,後唐為了拉攏他,封他為尚書令。劉守光是個愣頭青,不但敢於欣然接受,在舉行冊封大禮時,他還嫌儀式太不隆重,狂妄聲稱:“我以二千里之燕,獨不能帝一方乎!”認為自己就是當個皇帝也不多。結果在軍閥混戰中,他被後唐俘獲,當場斬殺。

郭子儀死活不敢要這3個字封號,有兩個猛人敢要,兩人都死於非命

後唐大將李存勖,在擊滅劉守光後,覺得劉守光這樣的匹夫之輩都能當尚書令,我又有何不可。於是授意部下“一致擁戴”他為尚書令。結果李存勖也當了尚書令。不過他的下場同樣很糟糕。李存勖打起仗來威猛無敵,後來當上後唐皇帝后,表現卻很是差勁。他賢愚莫辨,寵信伶人和姦佞小人,最終激起兵變,他在病變中被亂箭射死。從此之後,尚書令的地位日益不被人看重,宋朝時退化為純榮譽性的官職,元朝時,尚書令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