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山,沒有任何軍政實操經驗,劉備何以敢於把實權交給他呢

夏侯惇帶領十萬大軍,來進攻劉備。夏侯惇出發之前,信誓旦旦地喊著,要生擒劉備和諸葛亮。

諸葛亮出山,沒有任何軍政實操經驗,劉備何以敢於把實權交給他呢

知道了夏侯惇即將打來的訊息,劉備就把自己軍隊的指揮權全部下放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第一次調兵遣將,有些挫折,靠著劉備的劍印才得以順利實施。諸葛亮的挫折是怎麼來的?當然是來源於關、張二人,畢竟諸葛亮初來乍到,沒有任何出色之處,就開始對劉備集團指手畫腳了,關張二人當然不服啊。我們看《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諸葛亮出山,沒有任何軍政實操經驗,劉備何以敢於把實權交給他呢

忽報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來了。張飛聞知,謂雲長曰:“可著孔明前去迎敵便了。”玄德召二人入,謂曰:“夏侯惇引兵到來,如何迎敵?”張飛曰:“哥哥何不使‘水’去?“玄德曰:“智賴孔明,勇須二弟,何可推調?”關、張出,玄德請孔明商議。

孔明曰:“但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主公欲亮行兵,乞假劍印。”玄德便以劍印付孔明。孔明遂聚眾將聽令。張飛謂雲長曰:“且聽令去,看他如何排程。”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右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與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樊城取回趙雲,令為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後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

諸葛亮調派停當,就連劉備本人也必須服從諸葛亮的安排。這樣,關、張二人才不得不服從安排,各就各位去了。即便如此,關、張二人還是不肯罷休,繼續找茬。我們看《三國演義》:

雲長曰:“我等皆出迎敵,未審軍師卻做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此城。”張飛大笑曰:“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家裡坐地,好自在!”孔明曰:“劍印在此,違令者斬!”玄德曰:“豈不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二弟不可違令。”張飛冷笑而去。雲長曰:“我們且看他計應也不應,那時卻來問他不遲。”二人去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牴觸孔明指揮軍事方面,張飛更是積極主動。張飛不斷地對孔明冷嘲熱諷,言語擠兌之尖酸苛刻令人寒心。張飛為什麼會這樣反感諸葛亮?

諸葛亮出山,沒有任何軍政實操經驗,劉備何以敢於把實權交給他呢

我們知道,劉備創業之初是白手起家的,後來張飛捐出了自己的全部家資,劉備才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才有點招兵買馬的本錢。

應該是,張飛才是劉備集團的最大的原始股東。張飛之所以願意服從劉備和關羽,是因為劉備、關羽是他的大哥、二哥。

張飛的意思很明顯:我聽大哥、二哥的,這個沒有任何毛病;可是,新來的孔明算是什麼玩意兒?我憑什麼還得聽你的?劉備集團裡有類似想法的人,也絕對不止張飛一個,他們都

敢怒不敢言;

張飛不站出來說話,誰還敢稍有微詞?所以,這樣講義氣、代表大家出頭說話的事情,張飛自然就“義不容辭”了。關羽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則是沉穩厚重型的,所以他不方便打頭陣,就時不時地在旁邊煽風點火,起個敲邊鼓的作用。

關羽和張飛二人對諸葛亮的態度,其實也屬於人的正常反應。誰還沒有個想不開的時候?誰還沒有個鬧情緒的時候?這其實也正是他們的可愛之處,就是:有話說在當面,決不藏著掖著。

關、張二人也透過這一番牢騷,告訴孔明:不要以為你當了軍師,就可以凌駕於我們兄弟之上了;我們跟大哥的關係是鐵硬鐵硬的,你孔明的權力是臨時的,大戰過後,趕緊歸還權力,該咋地還咋地。關、張二人的做法,還可以提醒使孔明不要有凌駕於劉備之上的想法,要慎終於始;是告訴孔明:我們今天,包括以後,聽從你的軍令,不是因為你是軍師;而是因為大哥的安排,我們是為了照顧大哥的面子。這樣劉、關、張三人相互平衡,達到了既最大化地利用孔明,又不至於被孔明架空的目的。

諸葛亮第一次負責軍事指揮,劉備為什麼會用人不疑,把權力全部下放,甚至連自己都願意服從他的調遣呢?原因就是:

第一、劉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

劉備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他既然答應了讓諸葛亮輔佐自己,就必須給予諸葛亮管理大權。否則諸葛亮寸步難行,又怎麼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幹?你答應放手給人家,人家來了;到了關鍵時刻,你又產生懷疑了,不肯下放權力了,這樣的事情劉備幹不出來。

第二、諸葛亮的《隆中對》,使得劉備猶如醍醐灌頂,看到了擺在面前的發展之路,也由此認識到了諸葛亮的大才是名副其實的。

諸葛亮出山,沒有任何軍政實操經驗,劉備何以敢於把實權交給他呢

在此之前,劉備就像一隻沒有頭的蒼蠅,四處亂撞,結果奮鬥多年,卻沒有自己的立錐之地。諸葛亮的一番高談闊論,使劉備眼前一亮,發現了新的天地,對未來信心滿滿,也切實感受到了自己集團的所有人都沒有諸葛亮這樣的深謀遠慮。因此,他對諸葛亮一見傾心,準備把指揮權全部逐步地交給諸葛亮。

夏侯惇的到來,也正是劉備下放權力給諸葛亮的第一個機會。

第三、司馬微的推薦。

諸葛亮出山,沒有任何軍政實操經驗,劉備何以敢於把實權交給他呢

劉備在會見諸葛亮之前,就對

“臥龍”

的大名開始仰慕不已。這主要是司馬微的反覆宣傳和推薦。只是,劉備尚且被矇在鼓裡,不知道具體誰是臥龍,臥龍究竟在何方?

第四、徐庶的推薦至關重要。

徐庶臨走前,被劉備的至誠之心徹底感化,就不再保留,把諸葛亮的底細全盤托出,為劉備聘請諸葛亮出山鋪平了道路。徐庶又對諸葛亮的才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讓劉備對諸葛亮更是心嚮往之。徐庶評價諸葛是:

“管仲、樂毅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徐庶還強調諸葛亮才能在他的十倍之上。

徐庶的軍事指揮能力,劉備是親眼所見;而諸葛亮還在他的十倍之上,劉備還有什麼理由去懷疑呢?

所以劉備心情迫切地請來了諸葛亮,更加心情迫切地希望諸葛亮能夠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能。

其實,說到底還是劉備的品性決定了他願意完全授權給諸葛亮。因為,劉備在任用徐庶的時候,也是因為對徐庶深信不疑的。劉備的誠實坦蕩、心口如一讓諸葛亮感激涕零;從此以後為了實現劉備興復漢室的越大理想,諸葛亮殫精竭慮、鞠躬盡瘁。諸葛亮的一生詮釋了一個人間至善至美的情感,那就是:

士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