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崇禎十四年(1641年)的松錦之戰失利,讓整個遼東防線崩潰。在兵力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明軍卻全軍覆滅,這表明,假如政權內部腐朽了,即便神仙伸手也沒法施救。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早在天啟年間,孫承宗督師遼東的時候,便與袁崇煥一起打造了一條關寧錦防線,用穩打穩紮的方式,將防區一直修到了後金的腹地。

按當時的勢頭,說不定用不了幾年努爾哈赤就該愁得撞牆了。

很可惜,大明朝堂上伐木工們總能發揮無窮無盡的破壞力,孫承宗和袁崇煥半道而廢,加上農民起義軍的調皮搗蛋,大明只好顧頭不顧腚,將注意力轉向內部。

清軍想要入關,關寧錦防線的前哨錦州就是他們繞不過的一道坎,遼東總兵祖大壽就是鎮守這道關隘的大將。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崇禎四年,皇太極曾經用軟禁祖大壽家人的方式,企圖脅迫祖大壽投降,沒想到祖大壽詐降擺了皇太極一道。

崇禎十一年,皇太極分兵三路入侵,祖大壽在錦寧防線重創濟爾哈朗和多鐸。皇太極痴心不改,又多次寫信給祖大壽勸降,但都被祖大壽拒絕了。

皇太極痛定思痛,決定一改冒進的方式,也學習明軍,採取穩打穩紮,長期圍困,逼迫祖大壽投降的策略。

在修築義州城、屯糧前線的準備工作做完後,崇禎十四年三月,清軍突然南下,將錦州團團圍困。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祖大壽向朝廷緊急求援:城中糧草僅夠一個月,錦州一旦被攻破,關錦寧防線將全線崩潰。

關錦寧防線就是大明的生命線,崇禎不該怠慢,將洪承疇從河南戰場撤出,緊急任命他為薊遼總督,率八總兵、十三萬大軍前往錦州增援。

洪承疇抵達前線,發現情況遠比他想象的還要糟,於是他打了個報告:我軍新敗,士氣受挫,不宜冒進,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當採取穩打穩紮的方式。

兵部尚書陳新甲接到報告就火了:站著說話不腰疼,穩打穩紮要拖到哪一天?不要人吃馬喂啊?錢從哪裡來?不行,必須速戰速決!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松錦之戰失利的第一個原因:速戰代替穩打穩紮

崇禎帝也是焦頭爛額: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老洪你少跟我玩心眼,麻溜地去增援錦州。

前線的將領最怕這種事,不接受朝廷的命令很可能就地被處斬,只能偏離最正確的戰術軌道,硬著頭皮往前衝。

速戰固然能節省開支,但也容易掉進對方的圍點打援之計,尤其是遠道而來的軍隊,疲勞之師、補給不便、地形不熟等等,都是致命傷。

但面對聖旨,洪承疇別無選擇。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城誓師,率大軍疾行一百二十里,來到錦州城南的乳峰山駐紮。

乳峰山在錦州和松山之間,形成呼應之勢。

圍困錦州的清軍見明軍增援部隊到來,不給明軍喘息機會立刻發動攻擊。沒想到哀兵之態的明軍打得非常頑強,尤其是吳三桂部作戰最勇猛,差點將清軍打得全線崩潰。

頓時明軍士氣大振,而皇太極聞報,急得鼻孔穿血,他心急火燎地奔赴前線,駐紮在錦州城北的戚家堡親自指揮戰役。

皇太極不愧是馬上皇帝,他登高遠望,一眼就看出了明軍的薄弱環節,當即下達了一道命令:兒郎們,挖溝去!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松錦之戰失利的第二個原因:明軍被切斷了糧草

原來,明軍遠道而來,一窩蜂堵在乳峰山附近忙著跟清軍鏖戰,身後一大片開闊地。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很清晰看到,從錦州到寧遠有200裡遠,沿途經過塔山、杏山和松山三座屯衛。三座屯衛相距較遠,且防衛力量不足。

也就是說,洪承疇倉促上陣,顧頭不顧尾,身後露出了大破綻。

十三萬大軍既是優勢,又是劣勢,因為補給是個大問題。沒有保護的補給線,相當於埋了根雷管。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皇太極的策略就是,從錦州西邊開始挖壕塹,穿過鬆山和杏山之間,一直挖到海邊,一共挖了三道。這些壕塹很有講究,它們上闊下窄,開口三四米,底部放不下一隻腳,塹深三米多。人掉進去上不來,馬又不能越過。

也搞不清楚挖溝的動作過於隱秘,還是洪承疇太大意,清軍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用一天時間挖成了這三條50里長的壕塹。

到這時候洪承疇才發現大事不妙,他指揮部隊試圖衝過壕塹,打通運輸糧道。但皇太極早有防備,明軍闖關計劃失利。

緊接著,一支清軍奉命悄悄地潛入塔山。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松錦之戰失利的第三個原因:筆架山糧庫被劫掠

領頭的將軍叫阿濟格,他奉命悄然佔領塔山後迅速向東,趁海水落潮時機,劫掠走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十二座糧庫。

如果說三道壕塹的存在嚴重打擊了明軍計程車氣,筆架山糧庫的失守則完全葬送了明軍生存的希望。

在這種狀況下,原本士氣高漲的明軍瞬間陷入了恐慌之中,怯戰、逃跑的思想和言論喧囂塵上,全軍瀰漫著必敗的悲觀主義色彩。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此時明軍僅剩下三天的糧食,所以洪承疇被迫做出了決戰的決定。

客觀講,洪承疇的這個策略是唯一可行的辦法,此時明軍有十三萬人馬,在人數上佔有,裝備也有優勢。如果讓錦州城內的祖大壽軍衝出來夾擊清軍,未必沒有勝算。

但洪承疇沒能喚醒那些貪生怕死之輩的雄心,集體行動變成了鳥獸散。

松錦之戰失利的第四個原因:內部分歧導致內訌

此時,監軍張若麒李代桃僵,成了逃跑論的領導者,手握生殺大權的他,幾乎架空了洪承疇。於是軍中人只知有張,不知有洪。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各懷鬼胎的八總兵根本不跟洪承疇一條心,很多人一心想逃離戰場。大同總兵王樸動作最迅速,他不等戰鬥打響,前一天夜裡就撒丫子跑了。

他這一跑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各大總兵被迫提前行動,四處逃竄。大軍混雜在一起,也搞不清誰是誰的部隊,下一步往哪裡跑。

於是清軍像打兔子似的狩獵,明軍任人宰割。

最後,王樸和吳三桂逃進了杏山,馬科和李明輔逃進了塔山,而洪承疇則退守松山。

我們不清楚洪承疇是沒機會突破壕塹,還是放棄了突圍的機會。我猜應該是後者,作為主帥,他如果後撤就意味著整個行動計劃失敗了,他擔不起這個責任。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所以,他只能龜縮於松山,與祖大壽隔空對憐。

松錦之戰失利的第五個原因:叛徒的出賣

洪承疇被困在松山整整半年,此時他已經失去了救援錦州的能力,連自保都很困難了。讓人費解的是,整整半年裡,朝廷居然不增派援軍,任由松山和錦州被圍困。

而據守在杏山和塔山的明軍就像是停擺了一樣,默默地等待著死亡的降臨。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洪承疇組織了數次突圍戰,但均告失敗,絕望的松山副將夏承德做了帶路黨。崇禎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失陷,洪承疇被俘,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

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投降,錦州失守。

隨著錦州和松山的淪陷,杏山和塔山也很快被攻陷,關寧錦防線破產了。

明軍與清軍的松錦之戰,洪承疇擁有13萬大軍,為何輸得那麼慘?

這場戰役明軍十三萬人馬損失了多少?《清史稿》記載說戰死五萬人,被俘人數不詳。雖然談不上全軍覆沒,但逃出來的數量也不會太多。

戰後碩果僅存的山海關,剩下不足四萬人,從這個數字來看,十三萬人中頂多逃出了一個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