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如何治理黃河水患,圍堵結合、放任決口的原因是什麼?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燦爛華夏文化的同時,也因為其獨特的水文特點,決定了它多災多難的情況,僅大規模的改道就有六次,史稱“黃河六徙”。

而我們的先輩們也與這條母親河相互依靠,幾乎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治理辦法,他們是如何改善水患的呢?

從傳說的上古時期,大禹就開始治理這條黃河,創造性地開創了“疏通為主,圍堵為輔”的策略。

歷朝歷代如何治理黃河水患,圍堵結合、放任決口的原因是什麼?

孟子所說的“水之道也”,就是指大禹按照水往低處流的規律,沿低窪處開鑿水道,讓黃河沿著既定道路流入大海,這種策略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到了春秋戰國,人口激增,如果繼續放任疏通為主的策略,一旦河口決堤,那麼帶來的損失會異常慘痛,所以圍堵的策略再次登上了舞臺。

人們開始興建堤壩,雖然之後黃河多次改道,堤壩修築極為繁瑣,但是確實起到了作用,長時間內保證了人們的可以在黃河邊安居樂業。

可惜,因為黃河中的泥沙含量越來越大,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令人深惡痛絕的“地上河”,一旦進入汛期後,黃河水量暴漲10倍,百姓叫苦連連。

歷朝歷代如何治理黃河水患,圍堵結合、放任決口的原因是什麼?

漢明帝派出王景、王吳兩位大臣,最終拿出了雙重堤壩的解決方案,讓黃河從內堤水門而出,再經過外堤阻攔,最後再回到黃河水道中,有限減緩了黃河水勢。

這次的工程保證了黃河之後800年間沒有重大決口,可謂利在千秋。然而,等時間來到宋朝後,黃河被作為了戰爭的工具。

為將黃河打造為抵禦外敵的“天險”,南宋鎮守將領杜充扒開黃河大堤,洶湧的黃河奪取淮河,使淮河無法入海,讓淮河至今沒有出海口,

此舉不僅對當時造成影響,後世千年的百姓也是罵聲連連。

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馴也為治理黃河提出了建設性的創造,尤其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束沙法,起到了清淤洩洪的奇效。

歷朝歷代如何治理黃河水患,圍堵結合、放任決口的原因是什麼?

時間來到清朝,因為戰亂影響,黃河河堤年久失修,幾乎每年都有決堤的情況,在康熙初年的十五年裡,黃河決口達到了67次。

這讓康熙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決心治理水患,他啟用能吏靳輔,靳輔參考“束水束沙法”,同時根據各地地形和地勢,修建近堤和遙堤,有效減少了決堤情況。

雖然靳輔治理了黃河,卻不能治理人心,因為觸動地方官吏的利益,靳輔多次遭到彈劾,最終遭到革職。

這次的治理直接保障了清朝幾百年的安穩,直到咸豐朝時才遭遇大肆決堤,可惜此時的清朝已經奄奄一息,也沒有靳輔這樣的人才來治理水患了。

歷朝歷代如何治理黃河水患,圍堵結合、放任決口的原因是什麼?

如今,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下,不僅水患得以治理,還建起了

水力發電

機,充分運用大自然的能力,而黃河的壯美也吸引著每一箇中國人。

要說黃河美景在哪裡,秦晉峽谷上的乾坤灣當有一個名字,經過山西永和乾坤灣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發,乾坤灣成了一個集天地、陰陽、八卦為一體的天然太極圖,陰陽魚眼山脈若隱若現,母親河雄宏壯美的景觀一覽無餘。

希望在水利工作者們的努力之下,終有一天我們不再受水患困擾,找到不再讓泥沙沿河道淤積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