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醫藥背後奧秘 “科技+”讓世界讀懂中醫藥語言

高效液相色譜儀、高分辨質譜儀、高效毛細管電泳儀……一眾百萬元級別的高階儀器裝置旁,一排排傳統的中藥煲正在咕咕冒著熱氣。位於佛山的廣東一方製藥技術中心內,科研人員正在忙碌工作,分析“煲”出來的中藥與配方顆粒之間的匹配度。

藥香氤氳間,傳統與科技交織碰撞:傳承千年的中藥,究竟是哪些成分在產生療效?能否透過現代化科技手段加強中藥的可控性?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驗室裡,年輕的中醫藥人沉下心來做“慢功夫”,以年為單位,解碼中醫藥背後的奧秘,力圖讓世界讀懂中醫藥語言。

●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 王瑾 彭奕菲

架起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橋樑

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曾指出,“中醫的國際化發展需要用現代科技來詮釋清楚機理,把其中的有效成分整理出來,然後達到可控和精準的目的。”毋庸置疑,中醫藥要走向國際化,必須有效、安全、可控。目前中醫藥的有效和安全已經可以肯定,但可控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廣東一方製藥首席科學家孫冬梅直指問題所在,“中藥走出去之所以難,很大程度上在於西方國家認為中藥的質量缺乏數字化衡量標準。”

標準化、可控,這是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聽到的高頻詞。“90後”張志鵬就是致力於推動中醫藥標準化的其中一員。

本科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資源開發專業、碩士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醫學專業,張志鵬對於中醫藥的發展充滿信心。畢業後,張志鵬主要負責中藥配方顆粒的國家標準研究,至今已有6年多時間。“別看中藥配方顆粒只是簡單的一小袋東西,但要生產出與標準湯劑一致的這一小袋顆粒,需要對全國中藥材資源、道地產區、中藥飲片、標準湯劑、中間體及成品製備過程中的量值傳遞進行全面研究,實現全過程質量控制。”張志鵬舉例,在標準制定上,僅原材料就至少採用15批有代表性的中藥材,必須覆蓋中藥材的道地產地。

所謂配方顆粒,是由單味中藥飲片經水提、分離、濃縮、乾燥、制粒而成的顆粒,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照中醫臨床處方調配後,供患者沖服使用。中藥配方顆粒是否能保證與中藥飲片一樣的療效?如何保證質量?一切都需要用實驗來檢驗。

“目前公佈的200個品種的中藥配方顆粒國家標準中,薄層色譜別、特徵圖譜、多含量測定、農藥殘留控制、重金屬控制和真菌毒素檢測都是國際通行的檢測方法。”孫冬梅指出,中國的配方顆粒市場已經接近200億元,應儘快推進中藥配方顆粒國際標準的制定和釋出,爭取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據介紹,目前一方製藥的中藥配方顆粒已經進入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一方製藥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優勢,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承擔廣東省科技計劃專案,共同推進制訂大黃、黃連ISO國標標準。

運用現代化技術,推動標準化建設,架起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橋樑,成為中醫藥人的共識。

“中醫藥是中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但由於臨床療效‘說不清’、作用機理‘講不明’,導致中醫藥的科學性受質疑。”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教授認為,要推動中醫藥進一步“走出去”,需要加快建立得到國際認可的中醫藥產品質量標準。

盧傳堅教授所在的“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正在聚焦於銀屑病、類風溼關節炎、變應性哮喘等常見難治性免疫相關疾病的創新研究。實驗室整合並創新應用多元質譜和組學分析、文獻及臨床生物資訊學等前沿技術,破解辨病與辨證診斷標準缺失、中醫治療機理不清等關鍵科學問題,致力於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利用現有優勢,為採用科學方法說明中醫藥療效的研究設立基礎研究專項。”盧傳堅教授建議。

把中醫藥療效說明白、講清楚

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不僅需要以優質產品為載體,更需要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教授曾說過,“中醫藥不能停留在唐朝、明朝或清朝以前,要用現代的科學語言和研究方法與思維來進行研究發展。”

在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內,澳門籍中醫博士後高嘉瑩正在努力做這個嘗試。

“為什麼中藥能治我的病?”這是看診尤其是與海外留學生交流時,高嘉瑩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常問常新,大學攻讀中醫臨床專業的高嘉瑩逐漸意識到,中醫藥的奧秘需要藉助現代科學手段來解碼。

今年6月,博士畢業的高嘉瑩進入嘉亨醫藥設立的橫琴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站,成為該站首個澳門籍中醫博士後,負責中成藥的二次開發工作。

中成藥二次開發,主要是透過現代化科技手段,對療效可靠的已上市中成藥進行研究,進一步明確其臨床應用的定位、適用人群,提高製劑的技術和產品質量,研發生產質量更好、效果更明確、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藥。

穿上白大褂,戴上藍手套,做標記、吸樣品、點樣、展開、成像……高嘉瑩動作嫻熟做著中藥提取物的分析實驗。“中成藥的二次開發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特別是中成藥要到海外上市,這部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常說中醫藥要傳承與創新,傳承上我們有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經典名方,而說到創新,則是用現代科學來解釋中醫藥,這也是中醫藥國際化的大方向。”高嘉瑩解釋。

科學研究使的是“慢功夫”。這條路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在實驗室繁瑣複雜的工序中揮灑青春和汗水。

張志鵬坦言,中藥配方顆粒有700餘個品種,要確保每個品種都能保證與標準湯劑相一致,挑戰還是挺大的。“尤其是含受熱不穩定成分的中藥配方顆粒,工業化生產工序流轉多而複雜,受熱時間長,如何確保與標準湯劑相一致?需要針對700餘個品種,開發不同的生產工藝。”這一過程中,只能大量查詢文獻,在反覆試錯中總結經驗。

科研枯燥,有同行者又另當別論。“我們實驗室約90%都是年輕人,基本上是二十五六歲,甚至已經有‘00後’加入團隊。”目前已經是一方製藥技術中心副經理的張志鵬笑著告訴記者,每攻克一個技術難關,拿下一個國家標準,成就感都毋需多言。“中醫藥博大精深,一切是那麼的捉摸不透,一切又似乎有跡可循,充滿了無限的驚喜和可能,值得一輩子去探索。”張志鵬說。

面孔

澳門中醫博士後高嘉瑩:

探索中醫藥的“未知數”

中藥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治病良方,但究竟是哪些成分在起作用,治病的原理是什麼,還有許多“未知數”。這個問題也曾困擾著澳門青年高嘉瑩。經歷過數次無法回答病人“這個藥為什麼能治我的病”的疑問後,她決定把博士的研究方向鎖定在中藥上。現在,高嘉瑩在嘉亨(珠海橫琴)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繼續用現代科技手段,揭開中藥治病的奧秘。

南方日報:從中醫臨床到中藥科研,你的人生方向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高嘉瑩:我從小就崇拜電視裡的醫生,考大學時,因為澳門的高校只有中醫專業,所以我就選擇了中醫臨床,一路讀到碩士,也有了一些從醫經驗。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有病人問我,“為什麼中藥能治我的病”,我說出書本上那些深奧的中醫理論,他們往往理解不了。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和海外留學生聊中醫的時候,比如說到“氣血精微”,就很難解釋清楚,所以我就想,如果要解釋清楚中醫看病的原理,可能要透過現代技術。讀碩士的時候,我就在澳門科技大學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裡學習,研究越深入發現未知的東西越多,所以博士畢業後,我毅然選擇了中藥作為博士後研究課題。

南方日報:目前你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麼,工作順利嗎?

高嘉瑩:今年6月,我正式加入了嘉亨醫藥,目前計劃針對一款已經上市的降血脂藥進行二次開發。二次開發,主要是透過對療效可靠的已上市中成藥的研究,進一步增加科技內涵,更明確其臨床應用的定位、適用人群,提高製劑的技術和產品的質量,提質增效,開發質量更好、效果更明確、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藥供老百姓選用。

中成藥的二次開發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特別是中成藥要到海外上市,這部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常說中醫藥要傳承與創新,傳承上我們有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經典名方,而說到創新,就是用現代科學來解釋中醫藥,這也是中醫藥國際化的大方向。

不過,中藥的研究是一個“慢功夫”,往往要以年為單位,我進站才兩個多月,各項工作還處在籌備階段,公司也不會給我太大的壓力,我可以沉下心來,慢慢研究。

南方日報:到橫琴做中藥研發,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高嘉瑩:橫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健康事業的中心,而且離澳門很近。相比澳門,我更喜歡這裡人口密度小,居住舒適度高。現在澳門政府十分鼓勵年輕人走出舒適圈,到大灣區看一看,擴充視野與思維,已經有很多澳門博士在橫琴就業創業。我所在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會定期舉辦多學科的交流,比如前幾天就以大資料為主題,讓各個不同領域人士一起交流學習。多學科碰撞,會閃現許多火花,大資料的技術也可以應用到大健康產業裡來。

南方日報:未來有些什麼計劃?會把家安在哪裡?

高嘉瑩:藥物研究是很漫長的,我的計劃就是好好利用現在的政策資源,把研究做好。至於安家,現在大灣區的高鐵都四通八達了,我想我會把家安在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