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守著3700萬兩白銀的私房錢亡國,卻不肯拿出一分一毫救國

守財奴崇禎皇帝:江山重要還是錢重要?他守著3700萬兩白銀的私房錢亡國,卻不肯拿出一分一毫救國

崇禎是明代的亡國之君,亡國之禍迫在眉睫時,儘管

他的私人腰包富得流油,卻始終一毛不拔,不肯拿出一分一毫來充作軍費,於是,上行下效,大家都眼睜睜地看著大明王朝覆滅。

由此,崇禎也成為歷史上最遭人恥笑的皇帝之一。

崇禎皇帝守著3700萬兩白銀的私房錢亡國,卻不肯拿出一分一毫救國

崇禎皇帝(劇照)

在古代,皇帝是天下至尊之人,天下蒼生的命運都握在他們手中,所以,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崇尚節儉是皇帝的美德,有這種美德的皇帝,大多能把天下治理成太平盛世,這種美德在開國皇帝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比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開創了厚養士人的傳統,也因此讓宋代成為古代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趙匡胤厚養士人最簡單直接的體現就是給文官的待遇好得出奇。

宋代宰相年收入約合如今的300萬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24000畝土地的總收入。整個宋代,用於養兵養官的經費約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在這種傳統下,宋代的皇帝都很節儉。

宋代皇帝的節儉最明顯就體現在修建皇陵上。皇帝通常一登基就要給自己修建陵墓,皇帝沒死,陵墓不能完工,因為陵墓一完工,就意味著皇帝就要入住了,那不就是變相詛咒皇帝快點死?

比如,秦始皇13歲登基時就開始給自己修建陵墓,一直到他51歲死時陵墓還沒修建完工,可想而知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給大秦帝國後來迅速覆滅埋下了嚴重的禍根。

宋代的皇帝卻不同,從趙匡胤開始,皇帝活著的時候是不允許修建皇陵的,要等皇帝駕崩後才開始修建陵墓,而且規定幾個月內必須完工,所以,宋代的皇陵都是比較簡陋的。

但節儉並不是要做守財奴,節儉是不該花的錢、也就是花了也沒意義的錢堅決不花;而守財奴則是一切都是為了錢,哪怕關係到百姓生死、國家興亡的大事,也決不捨得花錢。

在中國歷史上,最離譜的守財奴皇帝非崇禎莫屬!

崇禎從小就顯示出了他守財奴的作派

:他小時候以仿影的方式練字,如果紙張較大而範本比較小,他通常都會先把紙張的一邊對齊範本,寫完後再把紙張剩下的地方也這樣寫滿,免得浪費。

崇禎為了節約,他甚至還經常派人到宮外去採買物品,還要仔細詢問價格。假如他能嚴格在個人享受方面厲行節約,而在事關國家利益的大事上舍得花錢,他或許還能實現中興之夢。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崇禎把守財奴式的節儉貫徹到了他治理國家的方方面面,國家在他手裡日益凋敝,而他的私囊卻飽得出奇——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從皇宮裡搜出的白銀高達3700多萬兩,這還不包括黃金和其他的珠寶。

甲申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他提著百萬大軍從西安出發,經宣府、大同進逼北京,攻下了平陽和太原後,兵鋒直指北京城,城破之日已經迫在眉睫。

崇禎皇帝守著3700萬兩白銀的私房錢亡國,卻不肯拿出一分一毫救國

李自成攻進北京

手足無措的崇禎緊急召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以及戶部、兵部的官員,商討是不是該放棄寧遠,把吳三桂緊急調來拱衛京師時,吳襄提出,

如果要調吳三桂入京拱衛京師,大約需要100萬兩白銀的軍費。

在崇禎這個守財奴看來,要他拿出100萬兩白銀的軍費那不是要他的老命嗎?他怎麼捨得掏出這麼一筆鉅額的軍費呢?儘管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私人腰包裡有3700萬兩白銀,但他捨不得拿出這麼多銀子,於是,他放棄了這個原本不錯的計劃。

怎麼辦呢?京師還是得守衛啊,錢從哪裡來?那就眾籌吧!於是,崇禎多次向戶部提出要解決軍費問題,

可是此時的大明王朝的國庫裡只剩下了40萬兩白銀。

大臣們都知道崇禎的私人腰包豐厚無比,眾人反覆上書,請求崇禎從他自己的私人腰包裡拿出點錢來充軍餉,但這不等於是要了他的命嗎?崇禎的迴應是向大臣們哭窮:已經沒錢了!

左都御史李邦華實在忍無可忍,顧不上砍頭的危險,說,社稷已經危如累卵,皇上還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幹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話可以說已經夠赤裸裸,夠透徹,夠明白了。

但崇禎卻岔開話題,死活就是不肯從他的私人腰包裡拿出一分一釐來充作軍費。

上行下效,皇帝自己是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的守財奴,還能指望手下的大臣們慷慨解囊嗎?

崇禎只好先從自己的岳父周奎身上開啟突破口,他要求周奎以身作則捐銀5萬到10萬兩。但老丈人哭窮的本事一點兒也不比崇禎差,說自己最多隻能拿得出1萬兩,崇禎說,不行,最少也得拿出2萬兩。

周奎不敢跟女婿皇帝討價還價,但他暗地裡向女兒周皇后求助,周皇后就偷偷從崇禎的私人腰包裡拿出5千兩給老爹。可這個老爹也是個心狠的守財奴,他把這5千兩中的3千兩捐出去,剩下2千兩進了自己腰包。

亡國之禍近在眼前,軍費卻沒有著落,儘管皇親國戚、大臣和太監們個個富得流油,卻一個比一個會哭窮,一個比一個會裝窮。有的人甚至在自家門上貼出“此房急售”的字條,言下之意是,你看,我們家窮得只能賣房子了!這真是一出上行下效的集體鬧劇啊!

崇禎皇帝守著3700萬兩白銀的私房錢亡國,卻不肯拿出一分一毫救國

崇禎皇帝上吊處

就在李自成的大軍圍攻北京城時,彰義門外一位60多歲的老漢,把自己積蓄了一輩子的400餘兩白銀全都捐給了朝廷,充作軍餉。

老漢從戶部捐錢出來時,隆隆的炮聲已經響徹耳際,李自成的部隊已經快要攻進城了,老漢站在大街上悲從中來,不禁嚎啕大哭。崇禎聽說此事後,封老漢為錦衣千戶,

但2天后的夜裡,崇禎自己就在煤山上吊了,江山一夜易主了。

崇禎即位之初,他為了節減開支,下令大幅度裁撤各地驛站,原因是驛站的存在讓那些來來往往的官員佔了國家的便宜,國家還得為大量驛卒耗費經費。他沒想到的是,這麼一來,大批失業的驛卒紛紛加入農民起義軍的行列,

其中一位就是逼得崇禎在煤山上吊的李自成。

崇禎在位17年,他的守財奴思維也就貫穿於治國理政之中17年,他不是剋制自己的慾望來奉行節儉,而是嚴重壓榨百姓和官員,從中摳出來的錢卻肥了他自己的私人腰包。

明代官員薪水低得出奇,一個知縣的月薪差不多是10兩銀子。哪怕是正二品的尚書大人,也不到100兩銀子的月薪。明代往往一個官員的薪水連自己的正常開支都無法維持。

更讓人不可理喻的是,崇禎自己壓榨百姓和官員,

讓自己的私人腰包富得流油,卻要求所有官員厲行節儉,還得廉潔

,他經常用“文官不愛錢”的這一套說辭來約束和要求大臣們。

崇禎即位之初,有位名叫韓一良的戶科給事中上疏,大意是替地方官員喊冤,他認為地方官員沒法廉潔,他們拿著極低的薪水,卻要遭受上司想方設法的勒索,以及過往官員的打秋風。

韓一良舉例說,地方官員進京一次至少要花三四千兩銀子,因為地方官員進京就是京城的御史和給事中撈錢的好機會,他自己2個月以來拒收的贈金就高達500兩。所以,他建議要嚴懲那些少數的罪大惡極的貪汙受賄者。

韓一良這麼做無疑冒了極大風險,果然,火很快就燒到了他自己身上。崇禎決定破格提拔韓一良,禮部尚書向崇禎建議,請皇上命韓一良說出哪個是最嚴重的貪汙受賄者,以便嚴懲此人,以儆效尤。

韓一良傻了眼,他的本意是想向崇禎表忠心和廉潔,他哪裡敢指名道姓說出誰是最嚴重的貪汙受賄者?於是,崇禎認為韓一良在敷衍和耍弄自己,就追問韓一良拒收的500兩銀子是誰送給他的。

韓一良只能推說自己記不清了,這麼一來,崇禎勃然大怒,把韓一良給擼了個乾乾淨淨。韓一良打死也料想不到,事情結果竟然變成這樣,自己不但沒能得到提拔,原來的職位戶科給事中也給弄丟了。

這就是守財奴崇禎的作派,這樣的皇帝,江山不丟了才是咄咄怪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