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才是拯救大明江山的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說起魏忠賢,大家第一反應便是這是明朝明朝末年的大奸臣,大宦官!但是在臨死前曾專門叮囑他的弟弟朱由檢(後來的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魏忠賢才是拯救大明江山的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雖然是個木匠皇帝,但是木匠其實上手藝活啊,他肯定不笨,最起碼在生命的的最後一刻,他腦子裡想的還是國家,還是大明,說明他雖然被後世所詬病,但是其實也不算昏君,最起碼他在位的時候,對遼東一代的戰爭還說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甚至可以說是壓制性的勝利!

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遏制東林黨對黃泉施壓這一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魏忠賢才是拯救大明江山的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邪惡一面,但是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最起碼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的

電視劇裡描寫的魏忠賢無惡不作,濫殺無辜,但是事實上明朝是在崇禎手上滅亡的,而崇禎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幹掉魏忠賢,崇禎天真的認為,國家如此飄搖動盪是因為魏忠賢陷害忠良!

可是魏忠賢都死了,為什麼明朝還會滅亡

明朝之亡亡於流寇,其實就是亡在了李自成手上!歸根結底,亡於東林黨。

魏忠賢才是拯救大明江山的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天啟皇帝在的時候,有名的民變只有一次,就是蘇州的那一次,五人墓碑記記載的就是那件事。而崇禎帝后期,那都不叫民變了,直接是造反,有名的人太多了,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是什麼闖王,闖將,無奇不有。

這時就要問了,為什麼天啟帝在世時魏忠賢亂政那麼厲害人民卻不造反,而崇禎後期卻那麼多人造反?

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造反都是農民起義,包括大明!也是因為朱元璋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會有了加入紅巾軍的決定!

他萬萬沒想到,200多年以後,他的子孫們居然直接就對廣大老百姓開刀了!

崇禎不是好皇帝嗎?他怎麼會欺壓百姓?欺壓百姓的不是魏忠賢嗎?

魏忠賢才是拯救大明江山的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從歷史課本中,我們知道,在明朝中後期,其實已經誕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當時的商業收入其實是相當高的!有人就要說了,既然都有資本主義萌芽了,那按道理國家應該更強盛啊!畢竟有錢啊!可笑就可笑在,這個錢國家說拿不到的!國家的收入來自於稅收!而當時在東林黨的操作和建議下,這些商人幾乎是不需要納稅的,為什麼?,納稅的大頭是農民,農民哪有什麼錢啊!

在明朝後期有一個“怪現象”皇帝試圖增加工商業稅收的行為,遭到他們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東林黨堅決一致的抵制排斥,而且這樣的抵制活動,幾乎無一例外的獲得了成功,而且這樣的成功進一步讓他們相信自己的正確性。

“不與民爭利,藏富於民”幾乎成了他們無往而不勝的理論法寶,“農本商末”在他們那裡的意思僅僅是你國家要打就只能打農業的主意,增加農業賦稅,可以,如果想要增加工商業稅收,那就休想!“不言利,只言義”,那都是對國家政府來說,對皇帝說的話,意思是你政府,你皇帝只要說說義就可以了,來說利就不好,就不光彩了!

明代的財政在萬曆之前以農業稅為主。而張居正改革重在稅收,重點從徵收收農業稅,轉移到徵收工商業的稅收。這自然大大觸動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團,在這個背景下,東林黨開始形成。

魏忠賢才是拯救大明江山的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

張居正一死,東林黨就廢除這個稅收制度。想要逃稅,那可沒那麼容易!萬曆皇帝明白繼續徵收微薄的農業稅,非但國庫不夠用,就連農民也無法忍受。

萬曆仍想方設法從江南的資本家中收入稅收。可是管理外庫的的戶部不接受工商稅,只收農業稅,所以皇帝便把工商稅收到內庫。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萬曆貪財之迷。而真相是,萬曆三大徵所用的錢,正是內庫的工商稅。

之後“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的離奇登場,東林黨終於在萬曆死後把持了朝政。他們馬上逼迫泰昌廢除了各項工商稅收。

當時中國各地區的發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發達,而幾乎不用交什麼稅。北方各省的農民則難以忍受高高的稅收,一遇到天災更是食不果腹。

你說,這些農民反還是不反?

這樣來看。因為魏忠賢對東林黨又遏制作用,那他就不應該殺,對吧?

當然也不是,魏忠賢當然該死!即使他用處再多沒,新的領導班子上臺,以前權勢滔天的這些舊臣,更換掉也是必要的!問題出在崇禎根本沒有可以替代魏忠賢的人!

明朝末年,皇權日益受限,東林黨道德綁架皇權近乎到了變態的地步。他們站在了歷史對立面,維護官僚階級、地主階級和儒家士大夫的一己之私,置國家民族利益不顧。

晚明的皇帝們只能利用宦官加強皇權,所以名義上是魏忠賢和東林黨的對決,實際上是皇權與官僚、士大夫的權力爭奪。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部分東林黨人的人文素養固然出眾,但是其所作所為實際上是站在了歷史和廣大人民的對立面,魏忠賢固然小節有虧,但是他的存在是又必要性的,也是歷史的必然!

古往今來,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甚至是所謂的千古一帝,任用宦官的皇帝數不勝數,如果宦官真的對國家傷害如此之大,這個角色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