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在中國傳統設防聚落的發展過程中,堡和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們的起源可能與史前帶有防禦性質的圍牆聚落有關。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而在之後的歷史長河中,只要存在戰亂,人們為了躲避戰火,就選擇地勢險要的地方,作為避禍居住之地,魏晉時期的塢堡就是典型例子。

但無論稱謂如何,其性質大同小異,並未背離北宋在西北沿邊地區修築城寨措施的成果是相當顯著的。

成功地抵禦了西夏的入侵,成為北宋從西夏手中奪取大量土地的有效手段,傳播了中原的先進文明,對西北地區後代的地方建制及城、鎮、鄉、聚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01 宋夏對西北尤其陝北的爭奪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第一,宋夏關係

北宋立國之初,強敵環伺,國內外局勢皆不穩,為鞏固統治,太祖、太宗時期對夏州李氏等藩鎮採取拉攏之策,而夏州李氏也多次出兵配合宋軍行動。

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宋軍攻滅北漢政權,除燕雲十六州之外,北宋基本統一南北,北宋的統一使得夏州李氏的存廢問題被提上日程。

以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入朝為契機,宋太宗試圖削除夏州藩鎮,和平解決夏州問題,將夏州納入北宋王朝管轄範圍之內。

北宋與夏州李氏圍繞党項藩鎮的存廢問題,從“交好”逐漸演變為“交兵”。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第二,仁宗至神宗時期是宋夏關係中最為重要

宋夏議和之後,雙方圍繞侵耕、榷場、逃入等問題衝突不斷,互築堡寨以加強防禦,此階段宋夏衝突主要圍繞對西夏看作生命線的橫山山脈展開。

02 北宋在西北地區修築城寨的階段

第一,城寨防守體系的形成

徑原路由於距離元昊勢力的統治中心比較近,一直都是防守的重心,戰爭初期,元昊主攻娜延路一帶。

爾後兵鋒一轉,直指徑原,接連在好水川、定川堡與宋軍大戰。重壓之下,徑原路加緊修築城寨,加強防禦。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之後受到雙方議和的影響,戰爭暫告一段落。但是宋廷內部加緊控制蕃部之議又起。慶曆三年水洛城的修建就是此時的代表。

再加上徑原、環慶二路與西夏直接接壤,宋廷對於此二路的城寨修築一向慎重的,結公城是與水洛城一起修築的。

環慶路最為連線廊延、徑原二路的重要紐帶,在戰爭時期雖然受到的衝擊並不是很大,但建寨活動一直沒有停止,所建城寨的數量並不是特別多,但多數建於要害之地。

元豐年間宋持續對西夏用兵,奪取蘭州等邊境重鎮,在蘭州外圍修築勝如、質孤、完谷等堡寨,加強蘭州的防禦力量。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而此時由於西夏已經失去了初期遊牧民族的剽悍之氣,對宋也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

宋積極規劃進一步對西夏作戰的計劃,城寨也發揮出它在交通、後勤方面的作用。元豐四年。

“詔,將來再討西賊,自徑原、環慶擇便路趨靈州,當於兵行之道兩旁,築城堡約十五處,置守具,積糧草。”

但是在關於城寨作用的問題上,宋廷內部產生了激烈辯論,這一時期不少堡寨的建廢不定正是宋修築城寨政策遊移之表現。

第二,形成軍事對峙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宋夏戰爭期間,雙方在西北地區相對穩定的軍事對峙線兩側修築了大量的堡寨,並以此建立了一套完整地堡寨體系。

從仁宗對夏作戰到元豐時,堡寨已增至三百多座。同時,

“堡寨防邊戰術主要是控制要害險隘之處,扼守西夏入侵路徑,使其不能深入為患”,

“正是由於缺少關隘固守,因而設定堡寨固守就具有了特殊意義”,

即在控制重要的關隘以抵禦西夏南侵的同時,也避免與以騎兵為主的西夏有正面的衝突。

宋夏戰爭中隨著宋軍逐漸佔據戰略優勢,

“築城攻城,移寨攻寨”

的戰略,逼迫西夏後退,至少不再輕易地向南進攻。

北宋各個時期在陝北地區修築 120 多個城、堡、寨。自西夏建國,宋夏在陝北地區進行了三次大戰,均以失敗告終之後。

宋廷開始意識到西夏的攻勢已經遠超從前,宋夏緣邊的防禦問題迫在眉睫,韓琦和范仲淹等人便開始主張在陝西二路修築堡寨並積極實施。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宋神宗五路伐夏失敗之後,繼續用城寨鞏固佔領地區。事實上,宋在西北修築堡寨的目的是在抵禦西夏的同時,並奪取西夏的土地及人口。

經營堡寨不純然是守勢的軍事行為,也可以是攻勢的軍事行動。修築堡寨成為北宋與西夏爭奪土地的有力手段。

在疆域內築城,意味著鞏固邊防;在敵界修築堡寨則意味著佔領土地。透過這樣的方式,宋廷在西北地區的疆域不斷擴大。

但是,堡寨也確實遏制西夏騎兵快速進攻,緩解了來自西夏壓力的同時,由於陝北地形以溝壑丘卯為主。

造成兵力在空間部署上較為分散,使宋軍處於長防線的戰爭中,宋軍的戰鬥力因此被削弱。

由於大量禁軍屯聚在邊境堡寨之中,分守眾多堡寨,因此,陝北地區不存在數量巨大的集結軍隊的條件。這是靈州失陷後至慶曆

03 北宋西北城寨的作用

第一,抵禦西夏進攻促進民族融合

北宋為了抵禦西夏的進攻,對陝北地區進行了嚴密的戰略佈局。對當時宋夏的戰局以及對後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宋廷在陝北地區的戰略部署打破了西夏快速進攻宋境的意圖,也逐漸轉敗為勝。同時,牽制了西夏一部分的兵力,減緩了其他地區的軍事壓力。

使得河東路在面對遼的邊境壓力外,不用兩線作戰。宋夏之間頻繁客觀上的戰爭促進了陝北地區民族融合。

北宋對西北地區的經略過程中,在陝北地區大規模修建堡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同時,長時間處於被爭奪的狀態使得陝北地區民生凋敝,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宋夏長時間處於戰爭狀態,給宋朝的財政造成了重大的壓力。宋廷多方為陝西前線調集軍備財賦,說明了陝西軍費開支的浩大。

哲宗、徽宗時,更是著力開拓西疆,邊費更是有增無減。宋夏之間的戰爭大多發生在陝北地區。

使得陝北地區常年處於戰亂之中,不僅帶來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且加重了宋朝軍備費用的開支,造成財政困難,給社會與經濟造成消極影響。同時,北宋時期在陝北地區修築了大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量的堡寨,由於條件有限,因此,堡寨的修築所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增加了經濟負擔。

軍費開支在宋朝財政中佔有異乎尋常的重要地位,在歲出總額中一般佔半數之上。

戰爭時期高達十分之七八甚至更多不僅在歲出中所佔比重大,數額巨大,對宋代的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第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宋夏戰事的終極因素仍是雙方的經濟利益,而這種經濟利益也來源於雙方生態環境的差異頻繁的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經濟上的困窘狀態又推動著戰爭的發生。

北宋優越的生存環境和豐富的生存資源又吸引著西夏的進犯,而頻繁戰爭又深刻影響著西北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

在這一系統之中,一方面,多變的氣候特徵和頻繁的自然災害阻滯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又加大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使得自然災害—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處於逆向演替的迴圈之中。

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築城寨的歷史作用

宋夏為了鉗制對方,運用火攻的方式以扼殺敵方的生存能力和戰爭支援能力。因此北宋時期發生了多次焚燒草場的事件。

宋夏雙方對陝北地區修築的城、堡寨使得這一地區土地得以開發,耕地面積擴大;與此同時,也對這一地區的生態造成了很大破壞。

宋夏沿邊修築大量的堡寨則需要大量的木材為原料,頻繁地戰事和大規模墾荒直接導致了宋夏沿邊地區植被被砍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了生態的破壞和溝壑地形的發展。

結論:

北宋修築的城寨,對西北地區後代的地方建制及城、鎮、鄉、聚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以城寨為中心的城鎮鄉村的形成及持續發展,進一步使北宋時期居住於城寨周圍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定居下來,生養繁息,互相融合。

北宋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使得北宋朝廷在西北地區修建的大量城、堡、寨具有與以往任何時代不同面貌,並對明代在防禦蒙古的邊塞地區建設堡寨產生了重大影響和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1,《宋史》

2,《宋會要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