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考證三國志中郭嘉的生平事蹟

郭嘉,潁川人士,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受荀彧舉薦與曹操見面,其過人的軍事能力和時事見解深深的打動了曹操,被曹操稱讚為“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近年來,隨著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加工和演繹,郭嘉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越來越豐滿,卻也越來越模糊。十勝十敗,料定孫策生死,遺計定遼東等等故事的加持下,影視作品中的郭嘉和歷史史實中的郭嘉之間的界限漸漸消失,以至於很多人難分彼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對《三國志》記載中的郭嘉生平事蹟做一些簡單的考證,希望對一些研究郭嘉的朋友有所幫助。

1。

十勝十敗論

十勝十敗論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郭嘉遠見卓識的重要佐證,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並未收錄這段言論,是裴松之引《傅子》的記載,將其加在自己的注裡面。

簡要考證三國志中郭嘉的生平事蹟

郭嘉,字奉孝

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定都許昌,封曹操為大將軍,袁紹為太尉,袁紹對於曹操官職比自己大這個事很是不滿,於是“與太祖書,其辭悖慢”,曹操接到袁紹的書信也很不滿,想要討伐袁紹有怕自己實力不夠,於是十分煩悶,《三國志》記載“出入動靜異於常”,也就是像小孩子負氣時摔門摔碗的舉動。這時候《三國志》中一個重要的記載出現了“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也就是大家此時都不知道曹操言行異於平常的真正原因。依照這條記載,那麼第一個瞭解曹操真正想法的人就是荀彧,面對曹操“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的發問,荀彧率先提出了“十勝十敗論”的雛形版“四勝四敗論”,這一言論的時間大概是建安元年10月(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

郭嘉提出十勝十敗論的情景與荀彧差不多,都是面對曹操“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的發問。曹操這一問肯定是在問荀彧之後,那麼發問的情景就可以大概分為兩種,第一,郭嘉剛剛與曹操見面時曹操的考察,第二,荀彧的說辭無法讓曹操徹底心安,還想諮詢其他人的意見。第一點大機率可以排除,因為就十勝十敗論的內容而言,表明郭嘉已經在曹操身邊一段時間了,對曹操的心性為人,派遣排程都有一定的瞭解,顯然不會是剛見面時說的話。那麼就很可能是第二種情況,曹操內心巨大的擔憂使得他想再找其他人諮詢意見。可是如果是這種情況就會引出一個問題,前面已經證實荀彧的“四勝四敗論”在先,那麼當曹操問出相同問題時,郭嘉也給出一個和“四勝四敗論”相近的對答,這時候曹操的正常反應應該是什麼?恐怕是在想“這話我怎麼聽過呢,連形式都一樣”,進而會想他們是不是串通好了蒙自己呢。不管如何,都不會如史書中記載的那樣被誇的不好意思,說“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十勝十敗論”提出的時間段應該是建安元年10月左右,根據是郭嘉說的“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曹操被袁紹出言不遜時建安元年10月以後的事,所以“十勝十敗”不會早於這一時間點,袁紹征討公孫瓚也是在建安元年10月之後“紹讓侯不受。頃之。擊破瓚於易京,並其眾(實際這段記載有問題,袁紹建安元年攻擊公孫瓚,建安四年才徹底攻破易京)”。這樣一來“十勝十敗論”實際和“四勝四敗論”提出的時間段是重合的,而且先徵呂布的見解也是一致的,這就既有肯能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史學家演繹,從而張冠李戴(《三國志賈詡傳》中提出的四勝論史學家多認為是陳壽美化賈詡的言論,因為賈詡後代一直身居高位。)。即便“十勝十敗論”是郭嘉提出的,但是有荀彧的“四勝四敗論”在前,郭嘉的言論已經沒有民間故事中傳說的那麼耀眼了。

2。

攻破呂布

簡要考證三國志中郭嘉的生平事蹟

呂布,字奉先

建安三年9月,曹操東征呂布,兩軍交手數次,都是呂布敗陣。呂布征戰不利,只得退守下邳。當時曹操士卒也十分疲憊,戰鬥力有所下降,所以曹操起了退兵的念頭。這時候軍師荀攸和軍祭酒郭嘉同時找到曹操,說以利害,勸諫以水灌城急攻呂布,終於一戰成功。這件事可以看出郭嘉的確具有獨特的戰略眼光和過人的智謀,只是這份才華並不是一人獨有,荀攸也有相似的看法。

3。

勸殺劉備

建安四年,劉備依附曹操,曹操手下諸謀士都覺得劉備不可留,進言希望曹操殺掉他。這時候《魏略》和《傅子》中記載郭嘉的態度確實截然相反的,《魏略》中郭嘉反對殺劉備,認為不應讓曹操揹負害賢的名聲;《傅子》中則極力主張殺掉劉備,那麼郭嘉的哪種態度更為可信呢?筆者認為是《傅子》中的記載更為可信。《三國志程昱傳》曾記載程昱就是主張殺掉劉備的激進人士,態度十分鮮明,在曹操沒有接納他的建議後又派遣劉備截殺袁術時,他與郭嘉同時來到曹操面前,說道“以前您沒同意我們殺掉劉備的意見,是您見識高遠,我們比不上,但是如今您借兵給劉備,他必然會反叛(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這段記載可以反應出兩個資訊,一是不殺劉備是曹操自己的主意,二是郭嘉和程昱建議和態度應該是一致的,不然不會帶上郭嘉又說“昱等”。所以綜上來看,郭嘉勸諫殺掉劉備應該是更可信的。

4。

料定孫策被刺殺

郭嘉料定孫策被刺殺這個事歷來是喜愛郭嘉的朋友最為稱道的事,若這件事屬實,那郭嘉的遠見卓識絕對可以稱為“冠絕當世,無可匹敵”,大部分網友把郭嘉奉為神人多半也是與這件事有關,那麼這件事是真的存在嗎?

簡要考證三國志中郭嘉的生平事蹟

孫策,字伯符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這是《三國志》的原文記載。這段話中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那就是“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官渡之戰前曹操退兵官渡的時間比較早,在建安四年十二月,袁紹是建安五年二月派遣顏良進攻白馬,四月曹操起兵救援白馬,雙方主力部隊才開始正式交鋒。曹操設計在白馬和延津大破袁紹軍,斬顏良誅文丑,迫使袁紹在陽武駐軍,曹操回到官渡。建安五年八月,袁紹進軍官渡,“連營稍前”與曹操兩軍對峙,這時曹操才得知“孫策聞公與紹相持,乃謀襲許,未發,為刺客所殺。

”的訊息。但是最離奇的一點是,孫策實際死於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喜推考桓王之薨,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引自《裴松之注三國志》)。綜上來看就是這段記載有個致命漏洞,就是時間對不上。依照記載來分析,曹操和袁紹是建安五年八月在官渡對峙,孫策得知後陰謀偷襲許昌,但是實際上孫策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就死了,他是在棺材裡謀劃的嗎,這顯然不可能的。那是孫策陰謀偷襲許昌陳壽杜撰出來的麼,筆者看也未必,因為可以在書中找到這個故事的原型,“九州春秋曰:策聞曹公北征柳城,悉起江南之眾,自號大司馬,將北襲許,恃其勇,行不裝置,故及於難”,這段記載就是典型的野史傳奇,因為曹操徵柳城是建安十二年的事,孫策建安五年就死了,前後矛盾不攻自破。雖然這段故事比較荒謬,但是卻留下了一個故事藍本,那就是孫策陰謀偷襲許都卻死於刺客之手。陳壽可能也得知了這個說法,於是改正了原故事中荒謬的時間點,把時間安排到建安五年,可是這個故事的前提是袁曹相持官渡,所以即便把時間點改了可是事實之間還是存在衝突。從東吳地理來說,孫策要想偷襲許昌,就要冒著被劉表和陳登截斷後路的危險,所以這是一個可行性幾乎為零並且風險極大的想法,孫策是否有過這個想法都不好考證。如果真如筆者所言,孫策之死是起源於一個故事,那麼為什麼要按在郭嘉身上呢?其實,看過《左傳》的朋友對這種手法都會比較熟悉,這就是典型的史家筆法,也叫事後諸葛筆法。史家站在當前時代,去寫前朝,會遇到很多自己有看法的事,這時候他就會化身成某個人,把事件的發展過程和結果以預測的方式說出來,典型的例子就是先軫預測秦國東來和卜偃預測驪姬之亂。所以如果把郭嘉這個事放到《左傳》中,讀起來幾乎沒有違和感,因為手法如出一轍,是後人替前人說話。

簡要考證三國志中郭嘉的生平事蹟

官渡之戰地圖

換個角度說,加入郭嘉真的做出這樣的預測,那誰知道孫策什麼時候死於刺客之手,萬一偷襲成功之後再死呢?萬一幾十年後再死呢?這都說不準,假如觀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假設自己是曹操,您聽到這個話之後會放心對付袁紹嗎?這個就好比一個人站在屋簷下,頭頂有一個大冰溜子要掉下來了,這時候有個人說“今天太陽大,冰溜子都能融化,砸不到你的”一樣。冰溜子能不能融化幾乎不影響這個人會不會被砸,即便冰溜子一定會融化。所以裴松之也質疑這個事“又本傳稱

【自】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他認為郭嘉看出孫策輕佻無備,容易被刺殺已經屬於能明智的看待事情了,但要是說算準孫策什麼時候死,那就不是人能猜得到了,所以這個事可能是一個巧合,至於孫策有沒有偷襲許昌的想法那都不好說。

5。

平定河北

官渡之戰後袁紹羞憤不已,建安七年吐血而亡。袁紹死後,袁譚袁尚兩兄弟爭權,這時郭嘉勸曹操“緩之”,不要進攻河北,轉而南征劉表,以激化袁氏兄弟之間的內部矛盾,從而尋找平定河北的契機。果然,建安八年八月袁譚向曹操求救,曹操也順勢攻略冀州,建安十二年遠征柳城,期間郭嘉為曹操籌謀軍事,功勞頗大,至於曹操上表“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由嘉

”,曹操認為平定河北時,郭嘉的功勞最大,但是史書中記載比較簡略,而郭嘉的職位又是軍祭酒,所以筆者推斷郭嘉參與了曹操平定河北時的日常軍事行動,並且有所建樹,以至於曹操把平定河北的功勞都歸於他一人。以此來看,郭嘉確實是一位洞察時事,長於軍事的人才,因功封侯(一般封侯需要有野戰軍功,荀彧封侯時就是沒有野戰之功而推辭)也是對其功勞的肯定。

結語

在三國時期郭嘉確實是一位出色的幕僚,對於時勢的分析和軍事的理解都有獨到之處,確實當得起“世之奇士”的讚譽,只是還遠沒到智通神鬼的地步,也無法和荀彧諸葛亮這些股肱之臣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