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全文3200字,強烈建議看影片版哦!

點這裡→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系統梳理中華文化,給你真正文化自信

還記得小時候,我閨蜜特別沉迷一個叫玄燁的人,總說什麼玄燁年紀輕輕就能力挽狂瀾,有一身的戰骨卻又如此傲嬌,我就以為玄燁是哪部玄幻小說男主呢,結果有天她說:“你不知道嗎?玄燁就是康熙啊!”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WHAT?!!當時簡直感覺世界觀炸裂。什麼?康熙原來不叫康熙嗎?玄燁又是哪裡冒出來的名字啊喂!唉,怪我年輕時讀書少,後來我才知道,康熙雍正乾隆這些都不是本名,而是他們的年號!

可為什麼李世民李隆基大家都是叫本名,怎麼到康熙乾隆就叫年號了呢?話說這年號到底用來幹嘛的?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年號年號,顧名思義,就是年的“號”,當然用來紀年。古人可不像我們現在說公元多少多少年,他們的紀年法很多,但主要還是根據皇帝來紀年。早在漢代文景二帝時期,就有“改元”的措施,到漢武帝是每六年一改元,就叫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

到了五元三年(前116),朝廷有人說紀年這麼嚴肅的事情,用數字排列太簡單了,應該找一種天降瑞祥才配得上。第二年,汾陰正好出土了一件寶鼎,於是漢武帝就將第五元命名為“元鼎”,並將一、二、三、四元分別追加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這就是中國皇帝年號的開始。此後兩千年,年號加年數,就成了中國的官方紀年法。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一般來說,每個開國的皇帝都會啟用新年號,這叫建元,後面的皇帝也可以隨時更換,這叫改元。改元最多的是武則天,她在位二十年間,先後用過十八個年號,經常一年就換兩個年號。

中國歷史上一共使用過大約650個年號,但也有不少是重複使用。用

最多的就是“太平”,先後出場過八次。至於我們熟悉的太平公主,你可別誤會,這個太平並不像康熙乾隆一樣是年號,而是公主年少時出家使用的道號。那時候可不流行用年號代人名,而且一個皇帝可以有那麼多年號,還經常重複,要具體對應也很難。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直到明朝,朱元璋建立了一世一元制,此後一代皇帝基本只用一個年號,當然,那個兩次登基的朱祁鎮除外。而清朝皇帝更是一帝一年號,大家也就習慣了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本人,什麼康熙爺、乾隆爺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用來紀年的,那麼問題來了,沒有年號之前怎麼紀年呢?同樣道理,還是以帝王為依據,王在位多少年就記多少,沒有年號就直接用帝王稱謂,比如幽王二年、惠王三年。這種方法起碼從殷商就有了。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可春秋以後,周王室式微,各諸侯國都用自己國君的在位年數紀年了,而且還都頒佈了自己的歷法,時間線完全混亂了。如同上期講的,要想理順時間,就要找一個統一的參照標準,而天象就是最好的參照。

那時人們發現,木星的執行很有規律,大約十二年就可以繞周天一圈,於是古人就按照木星執行的方向,把赤道一周天平均分成了十二塊,木星走到哪一塊,就記哪一年,因此木星也稱“歲星”,這十二塊也稱十二星次。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還記得我在星空帝國系列裡也講過這十二次(戳這→

別老看十二星座了,中國“星空帝國”才叫精彩「星空帝國系列」1

),它和二十八星宿都是對星空的一種劃分,只不過一個是均分,一個是不均分。這樣一來,就會有一個兩者如何對應的問題。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第一步,我們先得知道十二次的第一次在哪。二十八宿是以東方蒼龍的角宿為起點的,但古人沒有用這個點,而是以牛宿作為十二次的起點,因為牛宿初度是那時候的冬至點,這個點對古人的歷法來說非常重要,我們以後還會專門放個篇幅講。由此,古人把牛宿初度放在了十二次第一次的中點,並給這一次取名“星紀”,表示歲星紀年以此為首。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有了起點,就能按順序排下去了,從星紀到析木,十二次跟二十八宿就有了固定關係。你從這名字也能看出聯絡,比如這降婁,就對應奎宿婁宿;鶉首、鶉火、鶉尾,對應南方朱雀的鳥頭、鳥心和鳥尾;還有這大火,裡面就有大火星心宿二。

在星空背景中按好了十二次,就能用歲星紀年了。比如這年歲星走到了星紀,就稱這年“歲在星紀”,那下一年就是“歲在玄枵”。就算各諸侯國的帝王紀年都不一樣,現在只要有了歲星的位置,就能互相參照了。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到這一切看起來好像很順利,可這裡卻暗藏著一個大BUG!歲星的執行週期其實不是整十二年,而是11。8622年!也就是說,十二年後,歲星的執行就超過了一周天,這樣一圈一圈地超下去,八十多年後就會超過了整整一次,到時候記錄的年份就會比歲星實際位置整整快了一年,根本就沒法用了嘛!所以,就算歲星紀年很方便,那也只是春秋時代的曇花一現罷了。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面對無法克服的歲星超辰現象,機智的古人想到一個絕招。歲星沒法走整十二年,那就假想一個天體,讓它整十二年勻速執行一週不就成了嗎?這個完全靠想象的理想天體,就叫太歲,也稱太陰、歲陰。

那又怎麼標記太歲的位置呢?如果再用十二次的話可能會有點衝突,還有什麼類似的能滿足十二等分的東西呢?誒,還真有。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你還記得上期紀月的時候,我們給北斗斗柄轉向設定的十二辰嗎?那就是把周天均分成十二塊的,只不過它是按北斗指向來的,如果我們面朝南邊就會發現,十二辰是順時針走的,而歲星是逆時針走的,所以十二次的順序跟十二辰剛好是相反的。相反不要緊,能均分就行。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於是古人就讓假想的太歲沿著十二辰均勻執行,與歲星背道而馳,互相對應著來紀年。一般把星紀對醜位,歲星在星紀的時候,太歲就走到寅,歲星在玄枵時,太歲在卯,其它位置都能依次推出,這樣就能接續歲星繼續紀年了。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不過這裡我有個疑惑,為什麼不把十二次的首位星紀,對應十二辰的首位子位呢?目前我還沒找到可靠資料,不過個人理解中有個比較說得通的原因:十二次不是跟二十八宿已經對應好了嘛,星紀就是鬥牛,玄枵就是女虛危,那四象的位置不就能確定了嘛,前三次就是北方玄武,之後三次就是西方白虎,這樣逆時針排下去,東南西北也就能確定了。

透過上期的瞭解我們也知道,十二辰的子位對應正北,那麼子在這就能對應玄枵,接著順時針排下去,這十二次和十二辰的位置也就能對上了。但這只是個人想法,歡迎探討啊~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對應好這兩套位置,就能從失靈的歲星紀年過渡到太歲紀年。可你注意到了嗎,太歲紀年用的是十二地支的名字,而我們之前講的紀日和紀月用的也是地支,這樣就很容易搞混。

於是古人就給太歲這十二個位置起了一套別名,太歲在寅,歲名就叫攝提格,太歲在卯,歲名就叫單閼,一共十二個。

不過話說這名字怎麼都奇奇怪怪的?有人說這是來源於少數民族語言,也有說這是占星術上的術語,還有說這是當年楚文化的遺蹟,至今也沒有定論。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雖然這名字又難讀又難記,不過古人倒是很喜歡用。比如屈原在《離騷》開篇就寫:“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他在寫自己的出生日期,你猜猜看他到底是哪天生日?

攝提就是攝提格的簡稱,對應太歲在寅位,所以就是寅年;孟陬是紀月份,上期我們講到陬是正月的別名,楚用寅正,所以孟陬就是寅月;後面的庚寅自然就是庚寅日了。所以很明顯,屈原就是寅年寅月寅日生人,具體推算就是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快翻翻日曆,看看你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吧!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從歲星紀年到太歲紀年,看起來好像解決了歲星超辰的問題,可實際真有那麼完美嗎?要我說啊,這辦法根本治標不治本!

太歲是一個假想的勻速的天體,就算剛開始是對應歲星位置推算的,那歲星超辰的時候怎麼辦?不一樣對應不上了嗎?如果太歲和歲星對不上了,那太歲紀年法又該靠什麼撐下去呢?這個問題我們就留到下期再展開吧。

好了,送上今天的紀年法筆記,咱們下期繼續。我是國風學子沐子欣,記得關注,一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

溫馨提示:影片版的解析更直觀清晰,

放在開頭啦~

記得看哦~

【中國天文史】精品系列欄目正火熱更新中,點選閱讀——

快上船!天文之旅準備出發,一起奔向星辰大海「中國天文史」導言

古人為什麼愛看星星?當然是為了乾飯!「中國天文簡史」01

在古代搞科學到底有多難?都是神學惹的禍!「中國天文簡史」02

為啥只有康熙爺乾隆爺,沒有貞觀爺?「中國天文史·探索時間」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