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歷史》推動歷史的不只是大事件,還有司空見慣的食物

閱讀10分鐘,邂逅一本好書,

今天為你拆讀的書是

《舌尖上的歷史》。

如果我問你,是什麼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會怎麼回答?也許你會想到很多答案,可你肯定想不到,我們司空見慣的食物,在歷史的程序中也充當了重要的角色。

今天為你分享的《舌尖上的歷史》,就是一本講述食物與人類歷史發展的書籍。作者在書中結合多個領域的觀念,述說了食物與社會變革、工業革命、戰爭等多個歷史事件的關係。透過這本書的學習,你會發現,這些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日常飲食,背後也曾歷盡千帆,風華絕代。

這本書的作者是湯姆

·

斯丹迪奇,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擁有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位,是一名歷史學者,也是一名作家,出版有《六個瓶子裡的歷史》、《維多利時代的網路》等多部暢銷書。

《舌尖上的歷史》推動歷史的不只是大事件,還有司空見慣的食物

好,瞭解了本書和作者,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今天的學習。

1 基因的突變與人工選擇

你知道嗎?我們今天吃得很多糧食,比如水稻、小麥、玉米等,其實並非是自然出現的,而是人為選擇和馴化的結果。

人類從公元前

8000

年開始進入原始農業社會,而原始農業社會的突出貢獻就是對野生植物的馴化。

就拿玉米來說吧,玉米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食材,很多人也都喜歡吃玉米,由於其營養豐富,一度被稱為長壽食品。那麼,玉米最開始是什麼樣子的?它又是怎麼被人類馴化的呢?

玉米最早是今天墨西哥地區的一種野草,叫做

墨西哥類蜀黍

。墨西哥類蜀黍和我們今天見到的玉米差別很大,它的植株上有好幾個莖,一株墨西哥類蜀黍可以結很多個小穀穗。而且穀穗個頭很小,每個穀穗有兩排穀粒,穀粒外邊還包了一層硬殼,這層硬殼叫做

穎苞

,主要用來保護內部的穀粒不被動物

吃到

後來這種植物的基因發生了突變,出現了只長著一個莖的植株,這類植株的中間只長著一個

很大的谷

穗,外面包裹著葉狀外殼。另外,穀粒外邊的硬殼也逐漸變薄變軟,穀粒開始外露。

這種突變後的植株在自然繁殖上並不佔優勢,因為當這種穀穗落到地上,穀粒發芽時,很多的禾苗聚集在一處,會爭相吸取土壤中的養分,最終的結果就是都無法長大。

但它卻受到了人類的青睞,因為它們更方便採集,而且不需要剝開外殼就能食用。所以,人們更傾向於挑選大穗的植株,採集這種穀粒外露的玉米,並將這些玉米粒作為種子種下。

就這樣,人類的選擇和干預,讓這種突變的基因一代一代得以延續,以至於到今天,玉米穗越來越大,而最初的硬殼也變成了包覆每顆玉米粒的那層薄膜。

《舌尖上的歷史》推動歷史的不只是大事件,還有司空見慣的食物

除了玉米,另外兩種主要農作物小麥和水稻,也是人類選擇性栽培的結果。最初的小麥和水稻,穀粒成熟的時候,穗軸會變得很脆,特別容易碎,因為這樣被風一吹就會碎裂,穀粒更加方便散播。但是這對於人類來說,卻很不方便。

後來,在一小部分植株上發生了基因突變,有些穗軸變得發硬,在穀粒成熟之後也不會碎裂。這種突變對植物的傳播來說是不利的,但對於採集它們的人類來說卻大為有利。於是人類將這些硬軸的穀粒採集下來,並作為種子栽培種植。

就這樣,經過一代代的人工挑選,小麥和水稻也更加依賴人類的種植,因為這種經過人類挑選的防碎軸,顯然不利於植物的自身繁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物經過人類一代代的改造,在造就更方便食物的同時,也成就了更脆弱的植物。這些作物逐漸喪失了自己存活的能力,而必須依賴於人類的照顧,人類文明也日益與農耕血肉相連。

好了,關於食物馴化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兒。接下來,我們

瞭解一下香料背後的故事。

2 香料與大航海時代

這裡說的香料指的是胡椒、丁香、肉桂、豆蔻、姜等,主要用來做調味品。我們知道,歐洲人的飲食以肉食為主,但如果只用鹽來煮肉調味,味道就很平淡,而香料卻可以讓食物變得更加可口。

所以,自從歐洲人品嚐到香料的美味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種味道,並且稱之為

天堂的碎片

但是,歐洲並不出產香料,香料當時主要產自遙遠的東方國家,路途遙遠運輸不便,所以香料在歐洲是稀缺物資,價格非常昂貴。

除此之外,歐洲和亞洲之間還隔著穆斯林國家,由於宗教、利益等多方面的衝突,歐洲千金散盡也買不來足夠的香料。他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路線,能夠繞過穆斯林國家,直接從亞洲進口香料。

於是,就出現了大航海時代。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為了尋找香料,曾經四次航行,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找到出產香料的地方,但他發現了美洲大陸,並且透過歐洲和美洲的貿易往來,使一些各自特有的食物漂洋過海,來到了對方的地盤落地生根,比如玉米、土豆、番茄、菠蘿,還有辣椒。這就是有名的

哥倫布大交換

《舌尖上的歷史》推動歷史的不只是大事件,還有司空見慣的食物

後來,葡萄牙人透過航海探索,發現了繞過非洲通往印度的新航線,並且在印度找到了香料的原產地摩鹿加群島,後來葡萄牙人控制了東南亞,將香料貿易牢牢控制在手中,並透過香料貿易獲取了巨大的財富。

再後來荷蘭人又取代葡萄牙人,成為香料貿易的統治者,而荷蘭也透過香料貿易攫取了鉅額財富,創造出了

17

世紀的黃金時代。

由此可見,作為一種食品調味品,香料促進了航海時代的到來,對世界貿易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說完了香料,下面我們來講一講另一種常見的食物:馬鈴薯。

3 馬鈴薯:愛爾蘭的幸與不幸

馬鈴薯就是我們常吃的土豆,原產地是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最早種植馬鈴薯的是印第安人,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

後來,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安第斯山區,馬鈴薯作為戰利品被帶回了歐洲。當時的歐洲人並不食用馬鈴薯,他們對這種新事物充滿懷疑,認為它的外形怪異,甚至很多人認為吃馬鈴薯會得麻風病。所以,一直到

17

世紀初,馬鈴薯只是作為動物的飼料,人類幾乎不吃。

馬鈴薯得以廣泛推廣,得益於一位法國的科學家帕門提爾。帕蘭提爾為了推廣馬鈴薯,做出了很多努力。首先,他在路易十六的壽宴上,向國王和皇后獻上了一束馬鈴薯花,國王將其中的一朵花別在了衣襟上,而王后則做成花環戴在了頭上。當日的宴席上,好幾道料理也都是用馬鈴薯做的。有了國王和王后做背書,馬鈴薯很快被貴族所接受。

後來,帕門提爾又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國王賜給他的農田上種植馬鈴薯,然後安排衛兵進行守衛。這一舉動成功吸引了當地人的好奇,他們想,究竟是什麼了不起的作物,需要這麼嚴謹的安全措施?

當馬鈴薯成熟的時候,帕門提爾撤掉了守衛。當地人迫不及待地衝進去偷馬鈴薯,而這恰恰是帕門提爾想要看到的效果。到此,人們算是完全接受了馬鈴薯這一食物。

《舌尖上的歷史》推動歷史的不只是大事件,還有司空見慣的食物

19

世紀的時候,馬鈴薯已經傳遍了整個歐洲。其中,與馬鈴薯關係最密切的就是愛爾蘭。

愛爾蘭當時是英國的一部分,愛爾蘭境內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都掌握在英國人的手裡,愛爾蘭人只擁有少量貧瘠的土地。

18

19

世紀的英國正值工業革命,英國國內的大量土地被用來建設工廠,農業生產力大幅下降,所以他們就在愛爾蘭種植糧食,然後運到英格蘭。

19

世紀初,愛爾蘭地區約提供了英格蘭

1/6

的糧食。

愛爾蘭生產的糧食都供給了英國,那愛爾蘭人吃什麼呢?他們的食物就是在貧瘠土地上也能很好生長的馬鈴薯。

19

世紀,馬鈴薯幾乎是愛爾蘭的唯一食物。

愛爾蘭為英國提供糧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化社會的轉型。然而,過分依賴馬鈴薯這種單一的食物,也給愛爾蘭人帶來了災難。

1845

年,愛爾蘭的馬鈴薯被一種真菌感染,植株大面積枯萎,地下的塊莖幾乎全部腐爛,馬鈴薯大面積歉收,對於依靠馬鈴薯為食物來源的愛爾蘭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饑荒。

這種狀況持續了五六年,據統計,大約有

100

萬人因為這場饑荒而死亡,還有

100

多萬人為了逃離饑荒而移民,很多愛爾蘭人遠渡重洋來到了美國。而英國在處理這場災難時表現很糟糕,給愛爾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成為後來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起源。

4

總結

好了,這本書就為你分享到這裡,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透過這本書,我們瞭解到,我們今天見到的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並非天然如此,而是人類馴化和干預的結果;

歐洲人出於對香料的尋找,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促成了地理大發現,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程序;

馬鈴薯從傳入歐洲到成為主要食物,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馬鈴薯成為

19

世紀愛爾蘭人的主要食物,使得愛爾蘭可以為英國提供糧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程序,但也曾經給愛爾蘭人帶來了大饑荒。

《舌尖上的歷史》推動歷史的不只是大事件,還有司空見慣的食物

正如作者所說,食物就像是一把叉子,總是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刺痛了人類,並且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透過學習這本書,我們看到,這些稀鬆平常的食物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再回過頭來看這些食物,突然覺得它們才是大隱隱於市,雖然曾經風華絕代,然而如今千帆過盡,卻依然裝點著我們每一日的飯桌。

本篇拆書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