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三國時期魏國實力最強,後來司馬昭在魏國獨攬大權派出鄧艾和鍾會出兵滅蜀。

至此魏國實力大增,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繼承大位並逼曹奐退位從此後改國號為晉。

晉國的實力遠強於當時的吳國,可司馬炎為妥善起見遲遲沒有進攻吳國。直到公元277年司馬炎才決定出兵滅吳,大將王濬攻下了吳國的都城至此吳國滅亡。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按理說王濬攻下了都城吳國的百姓應該痛恨王濬,可事實上當時吳國百姓最恨的人是杜預:一個不會騎馬與射箭的文弱書生。那麼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呢?

三國時期罕見的人才

三國時期由於連年的征戰當時全國人口數量並不多,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不缺少人才,甚至可以用人才濟濟來形容。

魏國的曹操智勇雙全,其手下大將個個驍勇善戰。蜀國的劉備有很強的識人能力,軍師諸葛亮在歷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全才。吳國也有著眾多優秀的將領,吳主孫權是當時出色的政治家。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相比較這些響噹噹的人物杜預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在當時而言杜預也稱得上是三國時期罕見的人才。

杜預出生於名門之後,小的時候便有機會接受專業的教育。他也非常喜歡看書,除了當時常學的那些書籍外他也喜歡看關於經濟、數學、史學方面的書籍。杜預的悟性也很高,通常一本書看完之後就能領略其中的精髓。

少年時期的杜預就已經博覽群書,用現代話說妥妥的一個學霸。遺憾的是當時魏國人才濟濟,文官武將能臣眾多杜預並沒有什麼展現的機會。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不過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司馬炎稱帝之後蜀國已經滅亡他迫切希望可以滅掉吳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任。

可是這滅國之戰不容小覷,除了要準備充足的錢糧之外還需要一個智勇雙全的統領。

當時有人向司馬炎推薦了杜預,說他滿肚子學問當時人們還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就是“杜武庫”他肚子裡的知識彷彿武器庫一般什麼都有。

並稱贊杜預雖然看起來是個文弱書生但其勇氣過人,到了戰場上可以隨機應變果斷出擊從而減少我方的損失。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司馬炎斟酌了許久又派人去調查情況屬實,決定唯以杜預重任。就這樣杜預和王濬成為了進攻吳國的先鋒與統領。

杜預加速了吳國的滅亡

王濬是當時出名的將領,武藝高強忠心耿耿,進攻吳國時攻下了都城立有大功。

但如果分析下來整場滅吳之戰立有頭功的不是王濬而是杜預,如果沒有杜預地加入吳國也不會這麼快滅亡。

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早就想滅掉蜀國和吳國一統天下,但想法歸想法實施起來還是有很大困難的。當時晉國還叫做魏國,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實力都要超過蜀國和吳國。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但是蜀國和吳國分別憑藉高山與長江作為天然屏障,阻擋著魏國的進攻。想要滅掉其中一國,勢必要進行充足的準備。

當錢糧準備充足後司馬昭派鄧艾與鍾會進攻蜀國,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後蜀國投降至此三足鼎立的局勢不復存在。

滅掉蜀國之後的魏國因這次戰爭元氣大傷,想要進攻吳國只能靜待時機。

直到司馬昭病逝也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任,司馬炎繼位之後晉國的國力提高了不少,但此時吳國的國力如何呢?相對於晉國吳國的國力要遜色不少,可仍然讓晉國感到畏懼不敢出兵。

吳國士兵擅長水戰這一點就是晉國士兵的短板,想要進攻吳國必須要透過長江天險。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當年曹操就在這裡吃了大敗仗,司馬炎也絕非等閒之輩沒有十足的把握不敢以數十萬將士的性命作為籌碼。

為此進攻吳國的計劃被一再擱置,杜預也看出了司馬炎的心思於是寫信告知司馬炎現在吳國無論是人才還是國力,都大不如從前。倘若現在不進攻吳國將會錯失最佳的時機。

司馬炎看到信之後依然猶豫不決,杜預得知後非常著急又不敢直言頂撞司馬炎。於是又寫信委婉地說司馬炎此舉優柔寡斷錯過最佳時機會讓吳國休養生息以後想要攻下吳國就更難了。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身邊的大臣也覺得很有道理支援杜預的觀點,多次勸說下司馬炎才最終決定派出20萬大軍兵分五路進攻吳國。

由此我們知道如果不是杜預的多次勸說,司馬炎在短期之內肯定不會進攻吳國,吳國的百姓便能多過上幾天安穩日子。

正是由於杜預的出現才堅定了司馬炎進攻吳國的決心。而後來杜預又成為了大軍的統領,設計除掉了吳國大將張政。

這樣一來晉軍進攻的最大障礙被掃除,導致了吳國再也沒有能力和晉國抗衡。吳國的百姓認為真正滅掉吳國的賊人正是詭計多端的杜預,因此每個百姓都恨杜預恨的咬牙切齒。

吳國滅亡後百姓的遭遇

凡是滅國之戰勢必會損傷無數,史書上記載由於杜預的率領所斬殺的吳國高階將領眾多。職務高的將領就多達14人,職務中等的將領竟有120人。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這些將領當中有不少人深得民心,如今被敵國的賊人斬殺此人勢必會激起民憤。

除了死去的這些將領外還有不知多少吳國軍人死在了杜預的指揮之下,這些軍人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如今馬革裹屍親人們怎能不痛恨始作俑者?杜預雖然促進了全國的統一但在當時對吳國百姓而言是一個十足的侵略者,有多少家庭因他變得支離破碎。

杜預有一個特點就是脖子比較粗,據說有人看到粗壯的樹聯想到了杜預便恨地將樹砍斷,可見對其痛恨的程度之深。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百姓痛恨他的原因,除了他殺害眾多將領與士兵外還有一個,那便是吳國滅亡之後百姓的日子過得更苦了。

當年蜀國滅亡百姓們雖說有些恨鄧艾與鍾會但絕比不過吳國的百姓痛恨杜預。

蜀國在滅亡之前經歷了諸葛亮六出岐山和姜維九伐中原,國力消耗了許多。百姓們的日子過得很苦,田間耕作的百姓有不少營養不良的。史書上記載百姓皆菜色,也就是說當時蜀國的百姓營養不良到臉色發綠。

而蜀國滅亡之後魏國善待了蜀國的百姓與官員。對於官員而言一些官員直接掉到了魏國拿到了更多的俸祿,對於百姓而言結束了連年的征戰百姓因此可以安居樂業。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因此蜀國滅亡之後百姓的日子並沒有過得更苦,而是過得更好了。

吳國就正好相反,從一開始的富裕變成了後來的貧窮。

吳國在當時屬於是魚米之鄉,經濟總量上雖說比不過晉國但憑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百姓們過的也算是豐衣足食。後來杜預率領大軍攻來殺掉了眾多的將領和士兵導致吳國滅亡,對待吳國晉國可沒有當年魏國對待蜀國那樣仁慈。

佔領吳國之後晉國就開始對吳國進行大肆的掠奪,有值錢細軟之物就會被奪走。經過此次洗劫原本安居樂業的百姓每日為衣食而憂,聯想到敵國名將杜預又怎能不恨之入骨呢?

杜預究竟做了什麼事,讓吳國的百姓如此痛恨?

至於為什麼對待吳國不像對待蜀國那樣仁慈這和當時的形勢有關。

滅掉蜀國之後倘若對蜀國進行大肆掠奪,勢必引起蜀國百姓反抗和鄰國吳國的支援,到時很難收拾殘局。

可如今蜀國已滅吳國勢單力薄已經沒了翻盤的機會,猶如一隻待宰的羔羊任其烹食。晉國便不再顧慮大肆掠奪後會有什麼後果,於是便將吳國搜刮一番。

杜預也因此成為了吳國百姓世代痛恨的物件,但從整個歷史的角度來講杜預也是有功的。如果不是他博學多才善於用兵,整個滅吳之戰打下來估計會死更多的人,到時不知又有多少家庭支離破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