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隋煬帝楊廣在位時,生活極其奢侈,連年大興土木,在短時間內三管齊下: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打造龍舟(巡遊江都)。

雖說,如此浩大的三項工程都屬於空前絕後的大事業,但就在他宣誓大隋王朝赫赫君權,立下豐功偉績的同時,也將老百姓們折騰得夠嗆。

在此之後,出於長遠的政治眼光,隋煬帝便率領著大批軍隊,浩浩蕩蕩北上突厥,巡視塞北草原,西行半年之久,遠涉青海與河西走廊,一方面炫耀國力,一方面極大地擴張了大隋領土。

不得不承認,隋煬帝確實開創了自漢武帝以來,幾百年都不曾有過的國家富強局面,使得隋朝迅速達到了一個國力的鼎盛階段。

直到此時,北、西、南三個方向,基本上都對大隋表示臣服,唯獨東方的一個小國高句麗(gāo gōu lí)不服。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為此,隋煬帝又把目光投向了高句麗,經過四年多的準備之後,隋煬帝楊廣御駕親征,踏上了東征高句麗之路。

實際上,古代人打仗和現在差不多,最主要的就是後勤保障工作,早在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元月,隋煬帝就曾頒佈詔令,徵發河北郡縣的男女共百萬人,修建永濟渠。

永濟渠從南邊的洛陽開始,一直修到北邊的涿郡(今北京地區附近),而隋煬帝修建這條運河的初衷,原本就是準備用來攻打高句麗的。

因此,運河一開通,隋煬帝就想要透過水路將隋朝計程車兵和糧草一起運到涿郡,之後再以涿郡作為基地,繼而進攻遼東。

運河有了,大船自然也不能少。因此,在大業七年(公元611年)二月,隋煬帝就下令徵調民夫,在東萊海口(今山東半島)打造三百艘巨大的戰船,並且嚴令規定,必須要在一個月之內完成。

據說,當時為了趕工,民夫們簡直是不分晝夜,有不少人一直在水裡待著,根本就無法上岸休息,好多人自腰部以下都生出了蛆蟲。

因此,等一個月時限已到,三百艘戰船造好的時候,那些造船的民夫也已經死了大半。

經過一年多不計成本的折騰,在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一,各項準備工作終於就緒之後,隋煬帝從全國各地調集來的大軍,共計一百一十三萬餘人(對外號稱兩百萬人)齊集涿郡,準備攻打高句麗。

根據隋煬帝詔書中的說法,這兩百萬人的軍隊被分成了左右兩翼,每翼十二軍,算起來一共二十四路大軍,這支天朝天軍一路上旌旗招展、號帶飄搖,各個部隊的番號清楚明白,也不保守軍事秘密,就這樣開始向前推進。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根據史書《資治通鑑·隋紀·隋紀五》記載,隋煬帝這支一百多萬大軍的出征方略為

“日遣一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

。總之,等隋煬帝所有的部隊出發完畢之後,一共就用了整整四十天的時間,首尾相隔一千多里。

由此可見,如此的行軍方式和佈陣方式,隋朝軍隊的戰鬥力實際上已經大打折扣了。

更為荒唐的是,隋煬帝率領的軍隊除了戰鬥人員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閒雜人員,包括大型樂隊,成群的和尚、道士、尼姑,還有宮內的嬪妃、女眷,以及大臣家屬。

【臨發,帝謂述曰:“禮,七十者行役以婦人從,公宜以家累自隨。古稱婦人不入軍,謂臨戰時耳。至於營壘之間,無所傷也。項籍虞姬,即其故事。”——引自《隋書·列傳·卷二十六》】

大家要知道,古代人打仗最為忌諱的一件事情,莫過於軍營中有女人的存在。

對此,隋煬帝還曾跟宰相宇文述說過:

“你也帶上家眷一起來吧,不要聽別人胡說八道,說什麼女人上戰場不吉利。真正臨陣對戰的時候,不要輕易讓女人露面就可以了。安營紮寨的時候,有女眷在身邊,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打仗的時候,不是也帶著虞姬嗎!”

不僅如此,在隋朝的出征大軍之內,隋煬帝還帶來了不少各個小國的酋長、君主和使節。

因為,大業六年(公元610年)的時候,隋煬帝曾把很多西域小國的君主和使者們帶回了中原來顯擺,其中有很多人都覺得大隋這個地方實在是太好打秋風了,因此有不少人乾脆就沒有再回自己的小國,其中還包括突厥的處羅可汗。

【注:打秋風——俗語,利用各種關係或者假借某種名義,向有錢人索取財物。】

正所謂:驕兵必敗。

隋煬帝此次出征,怎麼看都不像要去打仗,更像是去參加嘉年華,重演當年的數次巡遊。

一支征伐大軍中,居然有如此之多不相干的閒雜人員,可想而知,隋煬帝楊廣此次的“東征高句麗”之路,肯定不會順利!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出征之時,各路隋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一十三萬人,而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則高於隋軍人數的兩倍。算起來,當時隋朝直接和間接參戰的人數其實已經超過了五百萬人。

與此同時,長期為這些人服務,往來在道路上的還有數十萬人,他們運物資、運糧食,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地幹活,因為條件艱苦,使得一路上死者相枕、臭穢盈路,給天下造成了很大的騷動。

大業八年三月底,隋朝大軍到達了遼河,最初的“東岸大戰”,隋軍打得還算不錯,一下子消滅了高句麗軍隊近一萬人,而後隋軍乘勝包圍了遼東城。

【“……公等進軍,當分為三道,有所攻擊,必三道相知,毋得輕軍獨進,以致失亡。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引自《資治通鑑·隋紀五》】

為了顯示大隋軍隊乃仁義之師,隋煬帝還打著

“弔民伐罪,非為功名”

的旗號,嚴令禁止手下的將軍們輕兵掩襲、偷襲或者孤軍獨鬥,而且還正大光明地頒下詔書,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三道之間必須要相互通報,所有的軍事進止一定要奏聞皇帝,等待皇帝回覆命令,明確指示之後才能行動。

當時,堅守遼東城的高句麗軍隊數次出擊不利,最後只得嬰城固守。

因此,隋煬帝下令:

“高麗若降,即宜撫納。”

(意思是說,只要高句麗軍人表示投降,必須安撫接納,不得再縱兵進攻。)

自此開始,每當遼東城即將被攻陷的時候,城中高句麗軍隊的將領就馬上聲稱自己要投降了,讓他們快快回去稟告隋煬帝。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一聽對方要投降,隋朝的將領們也不敢繼續進攻了,只得在原地向隋煬帝上奏表,告訴他城中的守將想要投降,等隋煬帝的回覆命令到達的時候,城裡的高句麗軍隊早已經趁此間隙,重新把防禦措施弄好了。

高句麗軍隊就這樣反反覆覆多次,而隋煬帝卻一直執迷不悟,為了自己下過的一道命令,他“死要面子”,讓隋朝軍民在遼東城外“活受罪”,以至於隋軍攻打多日,也沒能把遼東城給攻下來。

當時,名為來護兒的隋軍大將率領水軍中了高句麗軍隊的詐降之計,損失慘重,不得不因此退兵。

而深受隋煬帝信任的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率領的軍隊,包括其他九部兵馬,在行至薩水(今朝鮮清川江)附近的時候,由於士卒疲弊,糧草無法跟上,也難以再戰了。

更要命的是,隋軍在撤退的時候,遇上了高句麗軍隊的四面夾擊,由於各個部隊距離太遠,戰線拉得過長,又缺少補給,使得隋軍中很多將士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繼而倉皇逃竄。

這九路大軍原本一共有三十萬五千人,可當他們退回到遼東城下的時候,卻只剩下了兩千七百人,而隋軍的物資、儲備、兵器和軍械,基本也都在逃跑的路上全部損失殆盡。

至此,隋煬帝楊廣的“第一次攻伐高句麗之戰”以失敗而告終。

此次攻伐高句麗,使得隋軍士卒死亡過半,同時還造成了大隋國內的農民耕稼失時,再加上隋朝各級官吏貪婪殘忍,趁機魚肉百姓,逼得隋朝百姓迫不得已,紛紛開始聚集造反,王薄、竇建德等隋末英雄,也都率領農民憤而起義。

由此,在隋朝國內因為征伐高句麗,已經出現了大亂的徵兆。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不得不說,隋煬帝就是一個偏執狂,搞出如此大的動靜還兵敗而歸,隋朝國內也開始大亂,稍稍消停兩年不行嗎?

當然不行!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正月,隋煬帝又開始御駕親征,第二次征伐高句麗。

三月,隋朝軍隊又到達了遼東,四月二十七日,大軍重新渡過了遼水。

至此,隋煬帝再也不打著

“仁義之師”

的旗號,而是命令諸將,竭盡全力攻打遼東城,各位將領可以便宜從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用等待皇帝的詔令),總之一定要將其拿下。

當隋軍馬上就要攻克遼東城的時候,忽然傳來了一個訊息:

隋朝大臣楊玄感在後方造反了。

【楊玄感,字號不詳,弘農華陰人,司徒楚公楊素嫡長子。隋朝大臣,因父親楊素的軍功授柱國,與楊素都是二品官。】

作為隋朝時期大名鼎鼎的宰相楊素之子,楊玄感絕對不是一般的農民起義軍頭目,而是純粹的貴族子弟。

【體貌雄偉,美鬚髯。少時晚成,人多謂之痴,其父每謂所親曰:“此兒不痴也。”及長,好讀書,便騎射。——引自《隋書·卷七十·列傳第三十五》】

根據史書記載,楊玄感是個驍勇之人,便騎射、好讀書,稱得上是文武全才,且相貌出眾。

其實,隋煬帝對於楊玄感一直都是非常不錯的。

大業初年,宰相楊素病死之後,隋煬帝就允許楊玄感以長子的身份襲爵楚國公,而且還很快提拔他為禮部尚書。

大家要知道,“禮部尚書”一職在隋朝的時候,屬於“八座”之一,身份特別清貴,權力又大。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可即便是這樣,楊玄感也依舊認定,自己的父親楊素是被隋煬帝楊廣逼死的,因此在他的內心中,還是非常痛恨隋煬帝的。

【玄感屯兵尚書省,每誓眾曰:“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於富貴,無所求也。今者不顧破家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隋書·卷七十·列傳第三十五》】

作為一個很有號召力的人,楊玄感在起兵的時候,對手下人說道:

“我官至上柱國,家中富貴至極,別無他求。如今我不顧滅族的危險,就是為了把天下百姓從極端困難的處境中解救出來。”

聽了楊玄感的話,手下人都十分高興,附近的老百姓們也爭相送來了大量的牛酒和糧食,而百姓子弟每天到軍門請求效力的人,每天都有數千人之多。

只可惜,楊玄感自視清高,不願聽從手下同為貴族子弟出身的李密的建議,屢出臭招,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他就兵敗被殺了。

怒極之餘,隋煬帝命令手下酷吏鄭善果(時任大理卿)、御史大夫裴蘊,還有留守樊子蓋等人,在大隋國內嚴查楊玄感的追隨者。

【帝謂蘊曰:“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不盡加誅,無以懲後。”——引自《資治通鑑·隋紀六》】

隋煬帝在詔令中說道:

“楊玄感此次造反,一呼而跟從者十萬,更加說明天下造反的人數不多,如果太多就應該相聚為盜。不把這些人全部殺掉,就無法懲戒以後的效仿者。”

接到隋煬帝楊廣的詔旨,裴蘊與樊子蓋等人立刻嚴刑峻法,在大隋國內一下子就殺掉了三萬多人,而且還把所有的犯人籍沒全家(家產全部沒收)。

在此其間,被冤殺而死的人,更是佔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二。

當初,楊玄感包圍東都洛陽的時候,曾經開倉賑濟過百姓。因此,隋煬帝又頒下詔令:

凡是當時接受過賑濟糧食的老百姓,全部都拉到都城南面,統統活埋。

至此,隋煬帝楊廣的“第二次攻伐高句麗之戰”,因為楊玄感的突然造反而退兵,再次以失敗而告終。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春,二月,辛未,詔百僚議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引自《資治通鑑·隋紀六》】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二月,隋煬帝再次召集文武百官商量東征事宜,準備第三次征伐高句麗。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當時文武百官們討論了半天,卻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說話。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說來其實也很簡單:

首先,大家都不同意。

其次,大家都不敢說。

畢竟,當時隋朝國內早就已經亂了套,全國各地都有百姓造反,而所謂的“隋末農民戰爭”,其實在隋煬帝第一次準備征伐高句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此時此刻,用“天下苦秦(隋)久矣”這句話來形容當時的隋國局面,也算得上是非常貼切的。

大業七年的時候,隋煬帝在山東地區的徵兵(役夫)之舉,已經搞得當地百姓民不聊生了。

當時,山東鄒平縣有一個名叫王薄的人,自稱“知世郎”,在長白山(並非吉林長白山,而是山東鄒平縣的一個小山頭)造反了,而他也是第一個扯起隋末農民起義大旗的領袖。

王薄還曾編了一首歌——《無向遼東浪死歌》,內容也是朗朗上口: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王薄《無向遼東浪死歌》】

大意是指:我就是長白山前的知世郎,穿著紅羅做成的錦背襠。我的長槊可以刺破天半,掄起大刀可以輝映日光。如此威武的我上山可以吃獐鹿,下山能夠吃牛羊。如果官軍要來殺我,我就捨命提刀向前闖。橫豎都是一死,與其死在異鄉遼東成為孤魂野鬼,倒不如現在就死,也算是值得了。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隋朝國內動盪不安,百姓們紛紛起義,而隋煬帝還有心思三徵高句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隋煬帝楊廣太過偏執,屬於那種志大才疏的人!

大家可以想一想,隋煬帝第二次征伐高句麗的時候,眼看著就要將遼東城給攻破了,卻因為國內的楊玄感突然造反,落得個功敗垂成,他又怎麼會甘心呢?無論如何,隋煬帝都得把這個面子找補回來。

事實上,此時的隋煬帝早就已經不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了,而是類似於一個賭紅了眼的賭徒。

因此,在大業十年的二月二十日,隋煬帝又下詔,宣佈自己要第三次御駕親征,討伐高句麗。

見皇帝詔令已下,大臣們也沒有辦法,只得全國總動員,各地計程車兵、民夫,各種各樣的車輛、馬匹,全部齊集涿郡,再一次浩浩蕩蕩向遼東進發。

同年七月,隋煬帝的車駕到達了懷遠鎮,此時的隋朝國內已經一片大亂,因此徵兵的數目無法完成,使得很多人都沒能按期到達。

但是,

作為一個小國,高句麗似乎也有些支撐不住了。

於是,國王高元便派出使臣,向隋煬帝請降,順便還把先前逃到高句麗的隋朝叛臣斛斯政綁起來一併裝上了車,送到了隋軍大營。

見自己的面子找回來了,隋煬帝非常高興,馬上下令班師回朝。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豈料,隋煬帝好不容易剛剛掙回的一點面子,又在回朝途中給弄丟了……

隋煬帝從遼東城往大興城回師,中間經過河北邯鄲的時候,突然衝出了一支八千人的起義軍,這支奇兵一擁而上,愣是把隋煬帝大軍的後勤部隊給搶了,其中還包括隋煬帝的四十二匹御馬。

堂堂一國之君,如今號稱得勝還朝,卻在半道上被自己國家的老百姓給劫了,這事要是傳出去,得讓隋煬帝多沒面子啊!

別急,更鬱悶、更沒面子的事情,還在後面等著隋煬帝呢!

當時,眼看著就要過年了,按照國家慣例,隋朝每年都要在元旦的時候舉行大朝會,每當那個時候,四夷小國的君主們都要前來朝見隋煬帝,跪地行禮,進獻土特產。

當然,他們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要來大打秋風。

畢竟,作為大國的皇帝,隋煬帝肯定會跟往常一樣,賞賜他們很多的物品。

如今,既然高句麗已經投降了,隋煬帝就在此次大朝會之前,派出使者徵召高句麗國主高元入朝朝見自己。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賭紅眼,御駕親征慘敗還

按理說,先前表示投降的高元,確實應該到達京城親自拜見隋煬帝,表示臣服。

豈料,高元心裡卻在想:

如今你上百萬的隋朝大軍都回撤了,難道還會因為我不去拜見你,再發一次大軍攻打我不成?

因此,高元壓根就沒搭理隋朝派來的這位使臣。

得知此訊息,隋煬帝氣得渾身發抖,想著幾年來勞民傷財,御駕親征打了高句麗三次,隋朝國內因此都亂成了一鍋粥,高句麗國主竟敢不來。如此,那些四夷君主又怎能知道我大隋王朝的威風呢?

每每想到這裡,隋煬帝楊廣也是既憋屈又鬱悶。

可以說,除了在江都等死的那一年半載,隋煬帝楊廣在位的十幾年時間裡,幾乎年年都在折騰,簡直片刻都不得消停。

只可惜,這位精力過人的皇帝不但好大喜功,而且還急功近利,每項工程都是大幹快上,每次行動都是志在必得,每次折騰都意味著人民的苦難。

最終結果:一徵高句麗,山東農民反;二徵高句麗,隋朝大臣楊玄感反;三徵高句麗,全國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