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全文共2723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從唐朝建立起,科舉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

而這一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打破傳統士族對仕途的制約。

在科舉制以前,

九品中正制是以士族為主體的政治體制。

到了隋唐,朝廷為了壓制世家,加大了科舉考試的力度,削弱了世家在朝堂上的影響力。

科舉制度在宋朝達到鼎盛時期,

考試製度、考試內容等各方面均有改進,總體上比較穩定,選拔人才也比較靈活。

至明清,

科舉制已步入停滯狀態,表現出相對落後的傾向,但其考題的範圍卻不斷擴大,

並衍生出許多嶄新的學風。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一、科舉制度的產生

唐朝科舉,內容廣泛,包括秀才,明經,俊士,

進士,

明法,明字等。

考試的內容也很繁雜,

包括時政、雜文、典籍等,

可以說,

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選拔的人才種類繁多。

到了宋朝,就受到了限制,以進士和明經為主,包括帖經、墨義、詩詞。

比如范仲淹,歐陽修,韓琦,仁宗時代,都是科舉人,王安石變法以後,

以經義、策論為主的科舉制,

實際上已經有了一種死板的傾向。

到了清朝,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

八股文也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考試形式。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八股文又稱“應試”,它除了在科舉考試中起不到任何作用,沒有任何實用價值。

事實上,

自王安石提倡經義取士以後,

科舉制度就呈現出一種死板的傾向,它所產生的學習動力越來越弱,學術環境封閉落後,缺乏創造性。

在歷朝歷代的科考中,由於其門類眾多,考題的自由性和多樣性,

使從科舉中脫穎而出的文官大多是才華橫溢、才華橫溢的才子。

唐朝的科舉並不注重科舉,

學生的品行也是如此,

所以唐朝的官員大多都是真才實學。

到了宋朝,科舉考試的作用就小了很多,但真正能幹的人,卻更多,比如范仲淹,比如王安石,比如蘇轍。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到了明清兩代,更是一片哀鴻遍野,

八股文的考據,

制約了讀書人的創造力,

而選出來的官員,

大多都是追逐名利,沒有真本事,更沒有當官的能力。

張之洞,李鴻章,

曾國藩,

左宗棠,除了張之洞,這三個人都不是最優秀的,就連左宗棠,也在無數次的失敗中,身敗名裂。

但是,

這並不能阻止他們在清末成為中流砥柱,而當時的科舉考試機構,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為。

清朝有一種叫做制科的考試,

專門用來測試有天賦的人才。

二、制科的興起

和進士、明經等科不一樣,

制科是一門臨時性的課程,

專門用來挑選各類專門的人才。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制科實際上早在唐朝就已有,

並且規模很大。

但是,

它是一種特殊的選拔人才的方法,

歷來被各朝代的統治者所關注。

清朝,因政治形勢的特殊性,

科考重新盛行,

一般有“博文”、“百科”、“晚清”等。

清朝的建立,主要是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清朝必須進行改革。

而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科考制度,

也是受其特殊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

明末清初,

社會條件實際上很糟糕,特別是清廷規定的剃頭換衣,這引起了漢族人民的強烈不滿。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許多前朝計程車大夫,

也都選擇了深山老林,

不肯為官,以顧炎武為代表。

顧炎武是當時的文壇巨擘,

是朝廷極力拉攏的物件,

但他派人去招兵買馬,

顧炎武都沒有迴音。

明朝覆滅後,

顧炎武博覽群書,

行萬里路,卻始終不肯為官,雖在路上被關了幾次,但骨子裡的骨氣,卻是令人欽佩。

當然,這個時代的讀書人也不少,

大部分都是明末的遺老,

或者隱居深山,

或者雲遊四海,

總之,他們並不是真正的高官。

康熙陛下親自出兵,

廣收明人,

其中就有科舉制度,

康熙十七年,他開設了一門博覽群書,招攬了不少明人。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事實上,博覽群書,

就是為了讓他們有機會進入朝堂,

為自己服務。

事實上,這也表明了清朝對明末遺老的認同,

並希望實現和平過渡。

他們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強行改變,

反而會引起民眾的不滿。

顧炎武,

黃宗羲,

李顳,王弘撰,魏禧,徐夜,都是有名的文人墨客,不過大多數人都沒有理會康熙的邀請。

但康熙並沒有責怪他們,而是將這份恩賜送給了自己的學生和朋友。

總之,

設立制科實際上是清朝對明朝遺民實行的一種“懷柔”政策。

康熙年間,滿族入關已有二三十年,

但滿族與漢族之間的衝突卻從未停止過,

康熙迫不及待地想要解決這一問題。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而康熙又是一名雄才大略、志向遠大的皇帝,

在三藩之亂中,他深刻地意識到了滿族與漢族之間的矛盾。

其執政時期,嚴明律令與懷柔相結合,旨在最大限度地維持滿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

鞏固清朝政權。

在這樣的政治和文學背景下,《乾嘉考據學》應運而生,

它的創始人是顧炎武和黃宗羲。

三、乾嘉考證

乾嘉考據學,相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有的認為它是一種學術,

有的認為它是一種方法,因而把它歸為一門學科,比較唐突。

為何要把制科與乾嘉考據學的產生與發展相關聯?這主要是因為清朝前期的政治環境。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首先,

乾嘉考據學與上一代相比,

最大的區別在於它與現實脫節。

表面上,他是在潛心學習,學了大半輩子,

卻沒有給社會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以腳踏實地的方式,認真地整理中國二千多年來的文化經典,其功績不言自明。

順治與康熙時期的政治環境與雍正、乾隆時期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對文人的統治。

清代是最大的文字獄,

乾隆是最猖狂的時期。

康熙時期,只有十一宗文字獄,

雍正、乾隆年間,

大小大小的文字獄共二百餘次,每年都要進行兩三次。

康熙年間年羹堯案,涉及到的案件數目之多,

可謂駭人聽聞。

年羹堯被殺,汪景祺被殺,錢名世被貼上了“名教罪人”的牌匾。雍正、乾隆時期的思想上的重壓,讓人自慚形穢。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順治、康熙兩朝,

雖然也有懷柔的政策,

比如顧炎武、黃宗羲等,屢次拒絕康熙的招安,

卻沒有被責罰,

甚至還著書傳誦,廣受讚譽。

由於當時的清廷正忙著安撫滿族與漢族的關係,穩定自己的統治,

若是大開殺戒,

那就不太好了。

到了雍正、乾隆年間,

他們的祖先已經將家族產業打理得井井有條,

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思想上的控制,

於是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文字獄”。

乾隆年間,強詞奪理,以訛傳訛,

捕風捉影,

可謂是史無前例,

一百多件文字獄的案子,

幾乎有半數以上的犯人都被判了死刑。

乾隆就是個典型的囂張跋扈之人,

他在乾隆年間就寫了《貳臣傳》,

他汙衊那些幫助過他的祖父和父親的人,讓他們成為了叛徒。

比如洪承疇,雖然他背叛了大明皇帝,

但他畢竟不是聖人,

他的身後是整個家族的安全,他的好壞,

自然會由後人來評判,

而不是一個心胸狹窄之輩。

論乾隆朝科考與乾嘉考據學的興起

在這種嚴酷的語言環境下,

讀書人們不敢說話,

也不敢說話,

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古籍上。

所以,乾嘉學派計程車大夫們,

不是毫無創意,

卻被清政府給扼殺了。

結語

乾嘉學派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文學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由於當時的環境所迫。

中國的古文,從先秦到明清,實際上是比較完整的,

漢賦,

唐詩,宋詞,元曲,小說,散文,儒家經典,都是一個全面的概括,可以說,乾嘉學派就是由此而來。

其次,

就是在嚴酷的政策下,

思想的束縛,讓讀書人不得不學習先賢的知識,

可以說,

清朝的讀書人,都是被統治者強行折斷的。

參考資料:

《乾嘉考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