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愷重建的長安城

愈來愈多的人接受國家授田,成為編戶齊民,國家也就掌握了愈來愈龐大的勞役資源。國家要如何運用這些勞役資源呢?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認識一個過去在歷史上被忽略的人——宇文愷。在隋文帝時期,宇文愷做了三件重要的事。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愷重建的長安城

第一是重建長安城。從談漢末的歷史以來,我們一直提到“關中殘破”,連續的戰亂使得原有的長安城早已不復規模,更不必提有什麼城市的繁華景況。這時藉由人民提供的勞動力,隋朝有了條件重建規模驚人的新長安城。這座長安城的面積有84平方千米,每邊超過9千米的正方城牆,城牆周圍將近40千米。北魏建造平城和洛陽,就採用類似的方形模式,不過在規模上要比隋代的長安小得多。

新長安城是“城內有城”。北邊有一處“宮城”,那是皇宮所在,也就是皇帝住的地方。宮城以南有“皇城”,那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的地方。圍著宮城和皇城,又有“郭外城”。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愷重建的長安城

郭外城開向“六街”,就是六條大街,另外還有其他垂直的小街,將城內大部分空間隔成一塊一塊的方格,鳥瞰下來像一個圍棋棋盤。城內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東西對稱安排,那就是“東市”和“西市”,是主要的商業交易空間。其他的一個一個方格是居住區,每一格稱為一個“坊”。這樣的格局就被稱為“市坊制”。

光看街道劃分,長安的地圖類似紐約的曼哈頓,都是由垂直交會的線條構成的。不過再細看,長安和曼哈頓大不相同,因為每一個街道直角相交形成的坊,都有各自的“坊牆”,只能經由“坊門”進出這個小區域。坊門一般從黃昏之後到清晨之前是關閉的,夜晚不許進出。所以長安是座包括了好多小城區的大城。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愷重建的長安城

坊門每晚關閉,等於是住在裡面的人都必須遵守宵禁,天黑前沒回到坊內就回不去了。每一年當中只有一次例外,那就是上元節,會有三天不閉坊門。這就是為什麼元宵燈會那麼熱鬧、那麼重要,那是難得的城市夜生活,也就難怪後來的才子佳人小說都選擇上元燈會做關鍵場景,那的確是長安城中最熱鬧的時刻。

因而這樣一座城市,和我們今天的經驗、想象其實很不一樣。那時的長安城是封閉的,走在街道上兩邊都是“坊牆”,舉目所見都是牆,看不到別的。唯一的例外是“市”——東市和西市,這兩塊區域沒有用牆圍起來,所以是開放的、熱鬧的,商販林立,人來人往。

這是中古城市的典型。到了近世,宋代以後,中國城市有了巨大的變化,那就是打破了“市坊制”,將坊牆都拆掉了,因而北宋的汴梁城不見得比隋長安大,但城市的熱鬧卻必定數倍於隋長安。《清明上河圖》顯示的是相對典型的近世城市,還是有城牆,然而城裡城外來來往往都是人,有著許多開放空間,創造了各種熱鬧。都是大城市,中古的長安和近世的汴梁有著很不一樣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