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簡析漢文帝拜賈誼梁懷王太傅原因

在賈誼被放逐長沙的第四年,終於被漢文帝想起並深為思念,匆匆從長沙被召回到京城長安後,君臣二人在宣室,就鬼神的話題進行徹夜長談。

按說二人相見甚歡,太史公不僅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生動形象地記載了漢文帝在聆聽賈誼暢談時,將自己的座位一再向前移動靠攏的場景。

更有漢文帝在談話結束後,對賈誼畫龍點睛式的感嘆,認為自己遠不及賈誼,由衷讚揚賈誼的才高學富。

估計賈誼本人,和後世的很多《史記》的讀者一樣,讀到此處,都會順其自然地認為賈誼終於苦盡甘來,可以再度得到漢文帝的重用,位列公卿,大有作為。

不成想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太史公下一句筆鋒一轉,賈誼不但沒有像我們想象中所認為的那樣得到重用、位列公卿,甚至漢文帝竟然直接不再任用賈誼了,而只是給賈誼安排了個為自己小兒子當家教的職務———梁懷王太傅。

為什麼?怎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

也許賈誼本人,再一次和我們讀者一樣,感到困惑不解,自己明明經國之才安邦之志,漢文帝明明看到並大為認可,可為什麼就是不再重用,而只是讓他做一個區區家庭教師呢?

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簡析漢文帝拜賈誼梁懷王太傅原因

賈誼像

當時的京城長安,漢文帝的周圍,已經遠不像幾年前那樣,有周勃、灌嬰為代表的一行人的阻礙與反對。可以說,在漢文帝放逐賈誼之前的所有反對勢力,都已不復存在。

難道漢文帝三年前對賈誼的高度賞識與充分信任,也都隨著周勃、灌嬰等人的離去,而煙消雲散了嗎?

我們還甚至退一步假想,即便漢文帝自己不用賈誼其才,他也可以安排賈誼輔佐年少的太子劉啟,也便於為太子的日後治世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可結果,偏偏是漢文帝安排賈誼做了梁懷王劉勝的私人家教。

漢文帝的動機似乎很單純,只是因為梁懷王劉勝是他年齡最小、也最喜愛的兒子,又正巧劉勝喜歡讀書,賈誼博學多才,正好作為家教,可以陪讀。

不知道在第一時間得知這種結果的時候,賈誼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寒心不?失望不?鬱悶不?抓狂不?

反正作為讀者的我們,此時卻是狐疑滿腹,百思不得其解,且不願輕易接受如此草率的人事安排。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難道事實真的如唐代詩人劉長卿筆下所寫的那樣?

關於漢文帝不再重用賈誼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從漢文帝視角來看待,賈誼的治世思想和他大不一致的層面,以及表象背後的根本原因等,我們已經在上文交代清楚。

漢文帝求穩,而賈誼求變。

在漢文帝看來,雖然賈誼的反對勢力周勃、灌嬰之流已經消失,但是當皇帝已經七、八年的漢文帝,主要心力都用在國計民生,以及邊邦外患等問題上。

對內,他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發展農業,努力使百姓安居樂業;對外,他奉行的是“以德服人”的策略,廣施仁政,輕易不談用兵,以避免勞民傷財。

可以說,隨著大政勢的穩定,漢文帝滿腹心思都在推行漢初以來所推行的與民休息政策。

賈誼無論是對於改的思想,還是對外用兵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和漢文帝的理念很是相左。

更別提賈誼高瞻遠矚、早有預見性地看到各路諸侯王割據,將釀成大禍的戰略眼光了。

所以總結起來看,從長沙召回到京城長安的賈誼,在漢文帝的眼裡,顯得是那麼地格格不入,甚至分歧、衝突、鴻溝顯赫,還有點激進,並不合時宜。

賈誼懷有如此要麼對立的思想,要麼超前不應當時的見識,對此看得一清二楚的漢文帝,哪裡還會重用他呢?

即使漢文帝想重用賈誼,也再難安排像幾年前所設想的那麼合適的位置,並且他還要隨時提防著賈誼滿腔的熱情和激情,所帶來的可能性的負面後果。

在此情況下,從漢文帝的角度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再次把賈誼晾在一邊,隔離在中心皇權圈子之外了。這也是無奈之舉。

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簡析漢文帝拜賈誼梁懷王太傅原因

賈太傅祠

我們在此明確了漢文帝自己不用賈誼其才的根本原因,然後我們接著分析漢文帝不安排賈誼輔佐年少的太子劉啟的原因所在。

漢文帝初登大寶的前幾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其中有幾件跟我們現在所說的

事有

很大關係。

第一件是漢文帝確立劉啟為太子;第二件是漢文帝破格連升時為博士的賈誼為中級官員;第三件事是與賈誼同齡的另一位青年才俊晁錯,被漢文帝賞識,從博士拜為太子家令。

賈誼和晁錯,就像文景時期的

兩顆

光芒耀眼的啟明星,一顆閃耀在漢文帝時期,一顆閃耀在漢景帝時期。可惜的是,二人都未得善終。

兩個人有著相同的年齡,又都高才,二人的起點也都一致,都是從博士做起。相比之下,賈誼更為顯眼,更早被漢文帝看好相中。

所謂“槍打出頭鳥,霜打露頭青”,所以賈誼也最早被周勃、灌嬰之流當成了活靶子進行打擊,賈誼才有了後來被放逐的一波三折的命運。

晁錯自從做了太子劉啟的大管家,以及德行高尚的陪伴者後,由於他有才識有謀略,還能言善辯,深得太子劉啟的喜歡,太子家都尊稱晁錯為“智囊”。

雖然晁錯在漢文帝時期屢屢上書的治世思想大都沒有被採納,但是他在後來的漢景帝時期大受重用,得以大展拳腳。

到此我們可以看到賈誼和晁錯二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路線,二人從同一個起點,一個追隨漢文帝這條主線延伸,一個追隨太子劉啟這條主線延伸。

所以,漢文帝不安排賈誼輔佐年少的太子劉啟的原因,就是因為太子已經有了晁錯,賈誼也就沒有這條回頭路可走了。

說句題外話,關於賈誼和晁錯二人的才識對比,古往今來很多人物給予評論,如魯迅先生就認為二人在關於當時匈奴問題上,賈誼之言“頗疏闊”,不如晁錯“深識為倫”。

我們認為二人的才識策略異同,是由二人的戰略思想差異所致而已,二人都是治世之才,各有千秋,無關乎高下之分。

賈誼主戰,主主動出擊,不容外侵,彰顯大國風範,頗為符合漢武帝的統治思想。

晁錯則主守,主步步為營,扎牢自己的根基,不主戰,但是提前設防、預防、隨時迎戰,

以至

於不輕易落下風,這又頗為符合漢文帝的統治思想了。

另外,在對於削藩問題上,晁錯主張查處諸侯罪過,逐漸消減他們的封地,並收回各路諸侯國邊境的郡城。

這種策略略顯偏激,容易引起敵對情緒,所以後面就引起了吳楚七國之亂。晁錯也因此而身死。關於這點,太史公對晁錯很是持有大為批評的態度。

賈誼的主張則是分封式削藩,把一個諸侯國分封成多個,某個諸侯國沒有繼承人就收回,化整為零,最後達到消減各路諸侯國實力、進而消減掉諸侯國的目的。

賈誼的這個策略較柔,春風化雨,不容易引起敵對情緒,容易達到目的。所以到了後來的漢武帝時期,主父偃繼承發展賈誼的這種削藩思想,達到了很好的成效。

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簡析漢文帝拜賈誼梁懷王太傅原因

賈誼像郵票

話說回來,我們再接著看漢文帝只是給賈誼安排了個為自己小兒子———梁懷王劉勝做一個區區家庭教師的直接原因。

太史公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只是因為梁懷王劉勝是漢文帝的年齡最小、也最喜愛的兒子,又正巧劉勝喜歡讀書,賈誼博學多才,正好作為劉勝的私人家教,可以很好地陪讀。

也就是說,此時的漢文帝所看重的只有賈誼的文才了,對於賈誼的政才也就不再重視。既然不再重視政才,也就等於說是已經放棄了賈誼這個人了。

只是作為一個整天陪著小朋友讀書的賈誼,就再沒有機會進入漢文帝的皇權中心,再也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幹卓識、實現自己的志向抱負。

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賈誼,還如此青春年少,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特別是自己的餘生裡只剩下舞文弄墨、寫寫文章,陪著小劉勝讀讀書、溜溜馬,試想他怎麼不鬱悶,又怎麼能抒懷呢?

三年後,年僅33歲的賈誼因為梁懷王墜馬摔死而自責,最終鬱郁而死。

也許,賈誼真如書中所說,因為自責傷心,憂鬱而死;

也許,三年前,賈誼從長沙趕回到京城長安後,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在往梁懷王太傅一職的走馬上任前,他的心,或者整個人,就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