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劉子翬——理學家

宋代劉子翬——理學家

湖南平江桃林劉氏先祖遺像

子翬公(1101~1147)字彥衝,號病翁,韐公次子,宋代理學家,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子翬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邃於《周易》,系南宋理學宗師、理學家朱熹的老師,《四庫全書總目》中評價其“古詩風格高秀,不襲陳因”。子翬公潛心治學,因於武夷山麓之屏山創辦屏山書院,故稱“屏山先生”也。淳熙二年(1175)朝廷下旨,擴建屏山書院,使之成為國學之基地耶。淳祐年間又贈太師,追封齊國公,諡文靖公也。故吾閩南建陽劉氏先祖,有“三忠一文”之美譽乎!遂南宋孝宗皇帝以“精忠望族,理學名家”御書相賜耶;其弟子朱熹題贈楹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郡先賢地,千古中華宰相家。”著有《屏山集》。

宋代劉子翬——理學家

武夷山市劉子翬墓

子翬公生平

子翬公之父韐公在靖康之難時奉命出使金營,拒絕金人誘降,自縊而死。子翬公時年30歲,接到噩耗後,悲憤交集,與其兄子羽公、弟子翼公扶柩返里,守制廬墓三年。服除後,以父蔭補承務郎,為興化軍(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後因體弱多病辭職。辭歸武夷山,主管衝佑觀,講學傳道,常徘徊涕泗於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繼母呂氏,教育侄子劉珙,克盡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臨終時,以子朱熹託付子翬公教養,並對朱熹說,“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衝,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聽,則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子翬公請教入道門徑和次第,子翬公告訴朱熹從《易經》中得到入道的門徑,並以“不遠復”三字告誡朱熹。子羽公待朱熹如子侄,為朱熹之義父,給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為一個外表不露、道德內蓄之人。朱熹自認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當,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後來將儒學發揚光大,成為理學大師,得益於子翬公的悉心培養。

子翬公無子,以兄子羽公最小兒子劉玶為後,47歲時病逝,追諡文靖公。遺著由嗣子劉玶編為《屏山集》20卷,朱熹為之作序。宗杲曾作《劉子翬像贊》,稱其“財色功名,一刀兩斷。立地成佛,須是這漢。”

宋代劉子翬——理學家

子翬公後裔宏開一脈

子翬公文學創作

子翬公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就是他的學生。錢鍾書先生稱朱熹是“道學家中間的大詩人”,而稱他是“詩人裡的一位道學家”(《宋詩選注》),在宋代諸多道學和詩歌兼習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講義語錄”習氣、“頭巾氣”最少的一位。與韓駒、呂本中、曾幾等交遊唱和,故詩歌造詣頗高。風格比較清爽明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風格高秀,不襲陳因”。其五言詩感慨含思,“幽淡卓練,及陶、謝之勝,而無康樂繁縟細澀之態”(《宋詩鈔·屏山集鈔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評價說:“先生文辭之偉,固足以驚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學、靜退之風,形於文墨,有足以發矇蔽而銷鄙吝之心者,尤覽者所宜盡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詩中可以獲得這種印象。他的絕句佳作頗多,寫景抒情擅長以明快的筆調錶現深細的構思,表現出一個理學家特有的格物和體驗工夫。

子翬公受其父愛國思想影響很深,早年遊秦、洛、趙、魏時,就注意搜訪古蹟,瞭解歷史,以體會國家興衰規律,南渡後雖隱居鄉里,但無時不憂國,唯因病魔纏身,無力請纓,壯志難酬,因而寫入詩中,多以長篇或組詩全景式地反映社會時事,如《望京謠》、《諭俗十二首》等。《汴京紀事》二十首前七首紀國都淪陷,後十三首憶往日繁華,以對比見感憤,殆若“詩史”,歷來為人矚目。

相關作品

汴京紀事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重老過湖湘。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

絕句送巨山

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

宋史文載

劉子翬,字彥衝,贈太師韐之仲子。以父任授承務郎,闢真定府幕屬。韐死靖康之難,子翬痛憤,幾無以為生,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軍。寇楊勍犯閩境,子翬與郡將張當世畫計備禦,如素服戎事者,賊不敢犯。事聞,詔因任。子翬始執喪致羸疾,至是以不堪吏責,辭歸武夷山,不出者凡十七年。間走其父墓下,瞻望徘徊,涕泗嗚咽,或累日而返。妻死不再娶,事繼母呂氏及兄子羽盡孝友。子羽之子珙,幼英敏嗜學,子翬教之不懈,珙卒有立。與籍溪胡憲、白水劉勉之交相得,每見,講學外無雜言。它所與遊,皆海內知名士,而期以任重致遠者,惟新安朱熹而已。初,熹父松且死,以熹托子翬。及熹請益,子翬告以《易》之“不遠復”三言,俾佩之終身,熹後卒為儒宗。子翬少喜佛氏說,歸而讀《易》,即渙然有得。其說以為學《易》當先《復》,故以是告熹焉。一日,感微疾,即謁家廟,泣別母,與親朋訣,付珙家事,指葬處,處親戚孤弱之無業者,訓學者修身求道數百言。後二日卒,年四十七。學者稱屏山先生。

子翬公嗣子二: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