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何是被姑姑養大,又怎麼慢慢活成“下里巴人”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一個揚起浪漫主義的風帆,在理想和現實中跌宕起伏。一個手握現實主義大筆,奮筆疾書民生疾苦。兩人的詩歌風格有云泥之別,儼然一個是陽春白雪,一個是下里巴人。除了兩人的個性氣質和藝術追求不同,還有生活經歷也千差萬別。李白就像當今很多富二代一樣,活得一點都不接地氣,只需要關心詩詞歌賦和劍術,狂放不羈去追求個性自由和實現人生價值。

杜甫為何是被姑姑養大,又怎麼慢慢活成“下里巴人”

網路圖片

杜甫的家世其實比李白更加顯赫,出生頂級門閥京兆杜氏家學淵源,

“房謀杜斷”的杜如晦和他同宗,唐朝格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是他的爺爺,母親來自清河崔氏,這個家族在唐代共出過12位宰相,可見顯赫之極。母親崔氏有皇室血脈,外祖母李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女,由於武則天大肆迫害李唐宗室被迫沒落,可見杜甫是李世民的直系血脈。杜甫父親杜閒人如其名,只能幹個縣尉和朝議大夫之類的閒職。

杜甫為何是被姑姑養大,又怎麼慢慢活成“下里巴人”

網路圖片

出生在這樣家庭的杜甫,也算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二代。可惜的是他才兩歲,母親高氏就因病去世了。父親又娶了

另一個門閥大族范陽盧氏。盧氏

自己先後生了

4個孩子,當然不會對前妻留下的孩子好,父親杜閒要外出當官,照顧不了年幼的杜甫,只好委託親戚來撫養。杜甫的姑姑嫁給河東

裴氏

兒子和杜甫同齡,心疼親侄子,就

將杜甫接到家中

親自

撫養

對侄子比兒子還要親。

杜甫長大後,

離開姑姑家

杜甫為何是被姑姑養大,又怎麼慢慢活成“下里巴人”

網路圖片

杜甫

31歲時候姑姑去世,杜甫從外地趕回來為姑姑披麻戴孝守孝立碑,親自為姑姑撰寫墓誌銘。他無限深情的回憶說,小時候自己和表弟同時生病了,女巫說把孩子放在柱子東南角,對病有好處。這個位置本來是表弟住的地方,姑姑為了保住侄子,把兒子和侄子換了位置。結果杜甫病好了,姑姑的兒子卻病死了。杜甫把姑姑比做《烈女傳》裡偉大的

魯義姑

把活的希望留給了侄子,卻導致親兒子死去。

杜甫為何是被姑姑養大,又怎麼慢慢活成“下里巴人”

網路圖片

自小失去孃親的杜甫體弱多病,幸虧有姑姑的精心照顧,五六歲的時候,牽著姑姑的手去逛街,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嚇得小臉蛋失色,七歲寫詩九歲練字,慢慢從病弱童年走向健康的少年,直到

20歲他要離家闖天下,在父親、姑姑和舅舅們的資助下,這位面容清瘦的小夥子,去了各地漫遊。屢次應試落第後,29歲的杜甫終於自立門戶娶妻生子,妻子楊氏和他相守窯洞生兒育女,兩人平靜地生活了三年。

杜甫為何是被姑姑養大,又怎麼慢慢活成“下里巴人”

網路圖片

32歲後杜甫決心再次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可惜還是名落孫山。為了生計44歲才接受了一個小小的文職,告別十餘年的長安謀職生涯,杜甫匆匆趕回家省親,才發現小兒子已經被活活餓死了。官場失意讓杜甫變得更加滄桑,寫了大量現實主義詩作。安史之亂被授予左拾遺後官場起伏,自身遭遇和目睹戰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讓詩聖漸生隱退心,在成都建草堂做《茅屋為秋風所破歌》,59歲淒涼地死在一條小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