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還可以這麼解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矯情

“清官”還可以這麼解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矯情

陶淵明像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歷來是剛正、清高的典範。然而,撥開歷史的迷霧,陶淵明精神人格的背後是當時社會最現實的人間煙火氣息。

首先,我們還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歷史現場。

史書記載,陶淵明為彭澤縣令,當時郡守派出督郵到地方巡察。古代行政,縣上有郡,而督郵之職因《三國演義》“張翼德怒鞭督郵”而廣為人知,同時也就被現代人汙名化,其實就是類似於今天的紀檢巡視組官員。縣府的小吏告訴陶淵明,按照慣例,大人您得正式接見一下。緊接著,陶淵明的千古名言就奔出來了:“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清官”還可以這麼解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矯情

階層固化自古猶然

仔細想想,督郵按規定來巡察,作為一縣之長接待一下,並不是什麼過分的事情。就算官場黑暗,督郵拿著雞毛當令箭,可能會為難地方,勒索賄賂什麼的,都是正式接待的後話。陶淵明小題大做的地方在於連見不願見人家,還帶點偏見地表示這種人就是“鄉里小人”,這可真真就奇怪了。

不過在魏晉的社會背景下,陶淵明的舉動一點也不奇怪。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貴族之風,世家大族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最典型的是選拔用人奉行的九品中正制:由各地所謂有名望計程車人擔任“中正”,按照道德和才學把人才評為九個品級,是授職當官的依據。其實,這種制度就是世家貴族壟斷政權所立的“牌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當時的階層固化相當嚴重,出身就是道德和才學。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典型的寒門,但他很會巴結貴族,並平叛立有不世的軍功,因此改換了門風,一躍成為貴族之家。社會風氣使然,到陶淵明的時候,雖然家道中落,但骨子裡面的貴族優越感還是有的。

“清官”還可以這麼解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矯情

“清官”領導,“濁官”背鍋

魏晉官場有“清官”“濁官”之別。清官與清正廉潔沒有關係,其實就是專門為貴族設立的清閒之官,但是權力很大,通常是三公九卿和地方正職。濁官就是職位偏低、承擔具體工作的官吏,為貴族所不屑,一般由寒門子弟擔任。有了功績是清官領導有方,出了問題是濁官落實不力,這就是當時的官場現實。

擔任彭澤縣令這個“清官”之前,陶淵明有機會擔任“主簿”、“參軍”等職,不是拒不就職,就是牢騷滿腹,無非是覺得這些官職是“濁官”,身為貴族當這些官有辱門風。

督郵常年出差,不同地方奔波,辛苦工作,擔著干係,就是典型的“濁官”。張飛覺得世道不公,怒鞭督郵,也是柿子揀軟的捏,有本事他咋不打管事的去?身為“清官”的陶淵明一聽說自己得正式接待“濁官”,自然是老大的不樂意,因此才不為五斗米折腰,順帶無來由地把督郵罵一遭。

陶淵明清高是有的,但這種清高的背後是社會階層的分裂,是貴族優越感的強烈扭曲。陶淵明家道已經敗落,但依然擺出貴族的架子,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很難與剛正聯絡,其實就是一種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