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幫著劉邦,項羽卻沒有把項伯當叛徒呢

項伯沒有幫劉邦,他要幫的人是張良,張良曾經救過項伯的命,項伯為了報恩,在得知項羽第二天要率領大軍進攻劉邦後,在前一天晚上通知張良離開劉邦,這就是項伯的初衷。

劉邦進入咸陽,聽取手下人的意見,派兵守住函谷關,不讓任何人進來,自已率軍駐守在霸上。當在鉅鹿之戰獲勝的項羽率領天下諸侯來到函谷關時,發現有人把守並不讓進,項羽很生氣,直接派人攻下了函谷關。

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幫著劉邦,項羽卻沒有把項伯當叛徒呢

之後劉邦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又向項羽報告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當丞相,把秦國的珍寶都據為己有。項羽聽了曹無傷的話,就更加生氣了,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併趁機滅了劉邦。

當時劉邦只有10萬人駐守在霸上,項羽有40萬駐守在新豐鴻門,項羽剛在鉅鹿打了大勝仗,天下諸侯又以項羽馬首是瞻,項羽想要滅了劉邦很容易,當天晚上項伯知道了項羽的決定,連夜騎馬來到劉邦軍中,找到張良告訴了他來龍去脈,讓張良和自己一起逃走。

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幫著劉邦,項羽卻沒有把項伯當叛徒呢

項伯的本意就是報恩救張良的,根本沒有想過要救劉邦,只不過事情後來的發展超過了項伯的想像,從個人道義的角度來看,項伯的行為沒什麼問題,知恩圖報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從政治的角度來講,項伯的行為洩露了軍事機密,讓項羽的軍事行動被敵方劉邦知道了,這就是項伯的最大失誤,也說明了項伯是一個有情有義,卻沒有政治頭腦的貴族。

項伯將軍事機密告訴了張良,但是張良卻不想獨自逃走,卻想著幫助劉邦化解這個危機,並將項伯帶到了劉邦面前,劉邦就充分發揮了厚黑的一面,首先劉邦主動提出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然後劉邦向項伯說明了自已只是誤聽了小人之言,把守函谷關純屬於誤會,並不是不讓項王進來,而是替他守住關隘的。

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幫著劉邦,項羽卻沒有把項伯當叛徒呢

之後劉邦說自已雖然先百咸陽,但是沒有拿過秦朝的珍寶,秦朝所有的官吏、百姓、財物全部封存起來等待項王來盤點,並向項伯表示明天一大早就親自去鴻門向項王請罪,並向項伯表示兩人之間純屬誤會。

劉邦的方法很高明,首先與項伯結親家,就與項伯拉進了關係,要知道當時劉邦怎麼說也是一方勢力之主,項伯雖然是項羽的叔父,但在楚軍陣營畢竟地位沒那麼高,項伯之所以能在楚軍陣營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與項羽的親情關係。

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幫著劉邦,項羽卻沒有把項伯當叛徒呢

然後劉邦一步一步化解項伯的誤會,針對會引發項羽發怒的事情都做出瞭解釋,比如把守函谷關事件,比如先進咸陽,而曹無傷向項羽告密的事,本來就是編造的,就更好解釋了,劉邦這麼一解釋,道理上都說得通,而項伯也不想將事情鬧大,在聽了劉邦的解釋之後,就答應劉邦回去向項羽解釋,然後給劉邦一個明天親自向項羽解釋情況、消除誤會的機會。

從霸上到鴻門很近,騎馬估計就一個小時,項伯就連夜回到了項羽軍營,向項羽報告情況,很明顯這個時候的項伯已經有意偏袒劉邦了,因為兩家是兒女親家了。

項伯向項羽解釋為什麼去劉邦軍營的理由就是知恩圖報,就是為了報答張良之前的救命之恩,這是很好的藉口,也是個說得通的理由,既顯示了項伯的有情有義,又沒有說明項伯是個叛徒,再加上項伯原本就是項羽的叔父,項伯的事項羽多少知道一些,並沒有刻章懷疑項伯當了叛徒。

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幫著劉邦,項羽卻沒有把項伯當叛徒呢

項伯是用信義來說服項羽的,說關中是劉邦拿下的,我們才能進來,現在劉邦封存了咸陽的一切,都沒有動,而是留給我們,我們怎麼能攻打他呢?

很明顯,對於和劉邦結為兒女親家的事,項伯是沒有說的。項伯說的都是對劉邦有益的事情,是在幫劉邦解釋的,而且是從信義的角度解說的,原來項羽就是貴族之後,和項伯一樣身上有著貴族的很多的特性,比如說講信義,比如說知恩圖報。

對於項羽來說,他是個軍事天才,同時是個性情中人,從當時及後世人對項羽的評價來看,項羽就是一個有情有義,知恩圖報,有仇報仇,感性衝動的性情中人,項羽對政治的敏感度遠遠不如劉邦,況且當時的項羽也只有26歲,缺乏對當時天下大勢及政治形勢的理解。

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幫著劉邦,項羽卻沒有把項伯當叛徒呢

另外,當項伯向項羽解釋情況時,只有他們兩個人在,沒有范增,因此兩人的交談也就是親戚之間談談話一樣,合諧的氣氛,項羽也不至於懷疑自已的叔父背叛自已,況且項伯事實也沒有背叛項羽的主觀意識。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項伯轉達劉邦的話,讓項羽心中的火氣一下子消了很多,如果項伯說的話屬實,項羽就沒有必要攻打劉邦,因為攻打劉邦會讓自已失了天下諸侯的人心,畢竟項羽手下這40萬人並不都是自已的嫡系部隊,有一半都是各諸侯聯軍,名義上聽從項羽,真的打起來,這些諸侯估計就是牆頭草。

項羽的叔父項伯為何幫著劉邦,項羽卻沒有把項伯當叛徒呢

項羽當年與劉邦分離時,兩人還是關係良好,並肩作戰的盟友,之後一個向北,一個向西,有幾年沒有見過面,項羽對劉邦的印象也只有停留在幾年之前的盟友狀態,因此一下子也恨不起來劉邦,又聽了解釋,很快就消了氣。

由此也可見,項羽是一個相當感性的人,在感性戰勝了理智之後,項羽決定明天不攻打劉邦,而是聽一聽劉邦的解釋再做決定,其實當項羽這麼想的時候,就已經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性了,當然也就不可能把項伯當叛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