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看似畫的是熱鬧盛世,卻藏著令人心驚的細節

眾所周知的《清明上河圖》,看似畫的是熱鬧的盛世,卻藏著讓人心驚肉跳的細節。

畫家張擇端從小讀書,長大後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結果未中。為了謀生,他開始學習界畫。因為界畫是一種藉助直尺來表現建築的繪畫,只要運用工具熟練,畫得精細準確,就會獲得認可,比較好謀生。

經過勤學苦練,張擇端終有所成,尤其擅長畫船、橋樑和建築,得以進入翰林圖畫院。

40歲左右,張擇端創作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這4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上河的上,跟上車、上橋是一個意思,清明上河就是說:在清明時節大家到河岸去、到橋上去,看看春天的景色。

這幅畫在看似熱鬧的場景背後,卻藏著盛世的隱憂。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明上河圖》裡面隱藏的故事吧。

《清明上河圖》,看似畫的是熱鬧盛世,卻藏著令人心驚的細節

先看看畫中的拱橋:眼看大船的桅杆就要撞上橋幫了,這樣的險情體現了北宋官員的不作為。

本來官員應該在距離拱橋一定距離的地方,安排人員值守,提醒縴夫。因為這些崗位沒有設定,所以埋頭拉縴的縴夫直到危險臨頭才發覺。

他們急忙放下桅杆,有一個船伕拿起一根長杆用力撐著,讓船暫時過不去。

而此時的橋上也是亂糟糟的。因為橋兩邊的佔道經營,造成了交通擁堵。又來了一位坐轎的文官和一位騎馬的武官,他們的隨從發生了爭吵,互不相讓……

這邊的城樓無人防守,象徵域外勢力的駱駝商隊長驅直入——整座開封城變成了一個不設防的城市。

《清明上河圖》,看似畫的是熱鬧盛世,卻藏著令人心驚的細節

其他的場景還有:消防站變成軍酒轉運站、觀察火情的望火樓變成了供人休息的涼亭、士兵的營房變成了飯店、大量私糧入城……

還有卷首就開始注重表現的貧富對比:困頓的出行者和歡快的踏青貴族、全身掏不出一文茶錢的流民和在酒樓裡聚餐的雅士、縴夫與坐在轎子裡的官員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擇端這幅畫實際上是畫諫。面對北宋末年社會出現的種種弊端,作為一個自小受儒家入世思想薰陶的宮廷畫家,他只能藉助自己的畫,顯示出他對社會現實的憂患和對變革的期待。

這不是一幅簡單的風俗畫,是那個時代像張擇端這樣有儒家情懷的畫家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後來,有很多人吸取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佈局,但是他們的畫裡沒有尖銳的社會矛盾,畫的幾乎都是嚴格的城防機構、軍訓、商業繁華的太平盛世。這些粉飾太平的畫,大多是為了出售或者給皇帝看的。

這也顯示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獨特與難得吧!

《清明上河圖》,看似畫的是熱鬧盛世,卻藏著令人心驚的細節

在《了不起的中國畫》中,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館研究館員、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餘輝,用獨特的視角,記錄了10件中國傳世名畫的故事,包括《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女史箴圖》等。

全書包含200餘張高畫質圖片,整體、區域性相結合,真實還原古畫的風貌。敘述的語言通俗、風趣,從名畫的本身,延伸到當時的宮廷、文化、藝術各個方面,為你解開中國畫的歷史密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