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朱元璋

眾所周知,在我國曆史上劉伯溫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他幫助朱元璋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建立了大明朝,後人甚至把他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相提並論。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可惜的是,朱元璋並不是心性豁達的劉備,而是疑心非常重的“翻版劉邦”。明朝建立之後,他開始大殺開國功勳,即使一些人不是被他所殺也是因他而死,劉伯溫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歷史上知名的玄學大師,劉伯溫臨死前給兒子做了一番安排,其中一條就是“九代之後必然會出一個奇才”,到時候劉氏一族自然就會崛起,還讓兒子不要擔心。

那麼,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呢?預言多年之後成真了嗎?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少年英才卻仕途不順,所幸遇到了朱元璋

公元1311年劉伯溫出生在浙江青田,從小他就非常的聰明是當地有名的神童,12歲那年還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秀才。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此後的多年裡,劉伯溫不僅接觸到了儒學、程朱理學等,還不斷鑽研天文地理,為後來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元統元年,23歲的劉伯溫入大都趕考並考中了進士,當“儲備幹部”3年後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算是一個正八品的小官,奈何官場與他想象的不一樣。

劉伯溫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為官的幾年之內“嚴而有惠愛”,所以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可是也因為他自己的正直得罪了許多的地方豪紳、貪官汙吏。

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元廷看重的不是官員個人的能力,而是誰能夠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上交朝廷,一些不法分子便透過各種渠道陷害劉伯溫。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再加上朝廷的政治與劉伯溫的人生準則不和,一怒之下他便辭官回鄉,在青田老家當起了一名隱世高人。從公元1352年到公元1360年,劉伯溫一直默默無聞,直至朱元璋的到來才改變這一切。

朱元璋佔據南京後,不斷向浙江一帶擴充地盤,最終佔據了劉伯溫的老家,而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廣貼招賢榜,劉伯溫作為浙江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朱皇帝自然不會放過,在他的盛情邀請下劉伯溫便出山。

朱元璋前期有朱生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指導,但在中後期卻缺少理論依據,尤其是在戰略大勢面前,劉伯溫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劉伯溫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的統治,自己建立一個旗號,這樣更容易招攬天下民心,如此國號“明”才得以出現,使得朱元璋的勢力更進一步。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關於戰爭大勢,劉伯溫建立朱元璋“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策略,而且要先滅強敵陳友諒後滅弱敵張士誠,他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

先打陳友諒一方張士誠勢必會坐收漁人之利,若是先打張士誠一方陳友諒必會夾擊,可以說劉伯溫對二人的分析非常到位。後期朱、陳雙方大戰,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很多人主和、主降,但劉伯溫卻力挺朱元璋。

他告訴朱皇帝“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還說出了朱必勝、陳必敗的理論依據,宛若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謀臣郭嘉(曹十勝袁十敗)。

總的來說,劉伯溫雖然加入朱元璋陣營的時間較短,但他所做出的貢獻卻很大,要不然朱皇帝也不會評價他“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狡兔死走狗烹,劉伯溫之殤

陳友諒因驕橫跋扈、目空一切,最後在鄱陽湖上被朱元璋擊敗,後者又先後擊敗張士誠、方國珍,以及北方奄奄一息的元朝,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

建國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冊封了6公28侯,按道理來說劉伯溫功勞巨大封一個國公不成問題,但最後他卻只獲得了一個誠意伯,從此事就可以看出朱皇帝對他的打壓與忌憚,也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當時,劉伯溫是朝廷的御史,主要負責的就是監督百官,而且還是浙東文人子弟的代表。淮西勳貴是明初的一個隱患,他們仗著自己早年的功勞橫行無忌,李善長則是這個集團的代表,雙方經常發生矛盾衝突。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害怕黨爭,害怕的是黨爭脫離自己的控制,李善長與劉伯溫都是聰明人,兩人暗地裡交手都是點到為止,“交手”的目的也是為了讓朱元璋放心。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然而,這一切隨著李善長的辭官發生了變化。李善長卸任後,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成為了丞相的人選,但前兩人先後獲罪,胡惟庸成為了獲勝者,當上了左丞相。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楊憲與劉伯溫有牽連,前者的獲罪後還連累了後者,使得劉伯溫被罷官奪爵,變相被軟禁在南京城中日日夜夜擔驚受怕。

作為淮西勳貴的新代表,胡惟庸缺少李善長身上的“審時度勢”,看到劉伯溫失勢想到的不是平衡雙方的勢力讓朱元璋放心,而是除之而後快。

關於此事在諸多的影視劇也有演繹,劉伯溫有一次偶感風寒,朱元璋得知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御醫去探望。胡惟庸與劉伯溫不和,這一點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但他卻讓胡惟庸去看望劉伯溫,可見目的並不單純。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經過一番診治,御醫給劉伯溫開了一些治病的良藥,但後者吃了之後風寒不僅沒好,反而還更加嚴重了。劉伯溫曾進宮向朱元璋反應此事,但後者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話。

或許是心寒,也或許是劉伯溫明白了什麼,不久之後他便拖著病入膏肓的身體從南京回了老家。然而,這個時候劉伯溫已經油盡燈枯、迴天乏力,於是便向兩個兒子交代了一些事情。

九代之後必出奇才

當時,劉伯溫讓長子劉璉從書房中拿來一本天文書,吩咐他自己死後把書本交給皇帝,自己的家人不能看也不能學。隨後,他又吩咐二兒子劉璟做官要“剛柔並濟”,否則必然會受到災禍。

交代完兩個兒子後,劉伯溫繼續說道:“胡惟庸有一天必然會倒臺,到時候朱元璋必然會想起我,到時候你們就把我的一些遺言告訴皇帝吧!”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緊接著他有說道,你們不要為家族的未來擔心,劉家九代之後必然會出一位大才,到時候自然會重新崛起。關於劉伯溫的臨終遺言,一些史料是這麼記載的“出仕不利,九世再興”。

意思就是說現在當官對我們家不利,好似在警告兩個兒子一樣,九代人之後會再度興盛。公元1375年劉伯溫去世,結束了他一生的傳奇,享年60歲。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玄學精通之人,劉伯溫在民間的預言與故事有很多,而且每一個都應驗了,“出仕不利,九世再興”也不例外。

劉伯溫去世後不久胡惟庸的勢力達到了巔峰,劉璉作為劉伯溫的長子受到了胡惟庸的陷害,最後被逼得走投無路跳井而死,死的時候僅僅只有32歲。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劉伯溫的二兒子因為投靠的是太子朱標,但朱標英年早逝使得他失去了後臺,後來的靖難之役中朱棣擊敗朱允炆成為明朝的皇帝,他想讓劉璟投靠自己。

劉璟卻忘記父親死前對自己說的“剛柔並濟”四個字,鐵了心要與朱棣作對怒罵他是反賊:“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結果被朱棣一怒之下殺死,身後的家族還差點遭到誅連。

後來,劉氏一族便離開了京都回到老家隱居起來,此後多年都沒有人入朝為官。從時間上來看,永樂年間到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劉家一直處於沒落狀態,但在嘉靖皇帝時期卻迎來了轉機。

嘉靖皇帝時期,劉伯溫的後代子孫中有一人名叫劉瑜,此人剛是他的第九代孫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劉瑜做到了處州衛指揮,本以為一輩子也就這樣了,結果朝廷卻開始為劉伯溫翻案。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當時,朝廷之中有一個名叫李瑜的大臣,他是劉伯溫的同鄉任職刑部郎中,一次朝議時便向嘉靖皇帝上書說:“(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

意思就是說劉伯溫的功勞應該得到徐達那樣的待遇,封侯拜相、配享太廟,嘉靖皇帝與文武百官經過討論允許了此事,劉伯溫的九代孫子劉瑜襲封為伯爵。

沉寂了幾代君王的劉伯溫家族,終於在嘉靖皇帝時期再度崛起,這件事情剛好印證了劉伯溫的預言。

從嘉靖皇帝一朝到南明時期,劉伯溫家族雖然稱不上大富大貴,但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輝煌了百年之久。

劉伯溫臨終前告訴兒子:劉家9代之後必出奇才,百年後果真應驗了

民間百姓曾言“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把劉伯溫與神鬼一般的諸葛亮相提並論,足見其厲害之處。對於劉伯溫,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