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

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

說到曾國藩這個人,可能很多人已經很熟悉了。因為從民國時期開始,就掀起了一股學習曾國藩的熱潮,即便到現在這股熱潮也沒有消退。而且還有人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前面的孔子、王陽明分別算一個,曾國藩算剩下的半個。由此可見曾國藩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也有的人知道曾國藩讀書其實並不靈光,甚至有的人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偷去曾國藩家偷東西,結果曾國藩正在背書,小偷在旁邊都背會了,而曾國藩還在搖頭晃腦地背書。由此可見曾國藩的讀書天賦比較一般。

那麼這樣一個天資平平的人,是如何在後來成為了一代名臣呢?甚至在晚清這樣一箇中西方文化衝突最激烈的時代,還能嶄露頭角?

今天子霄將透過三個角度來為你展示曾國藩的一生。

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

01 守拙

曾國藩是湖南人,出生在鄉下。他的祖父也是當地的一個傳奇人物,據說祖父曾玉屏年輕的時候是個遊手好閒的混混,有一次發現別人拿他做負面案例在教育小孩,這一下子把他刺激得呀,從此開始發憤圖強地掙家業了。最後還真的讓他成功了,他成了當地的一個土財主。

有了錢之後,曾玉屏就開始想著怎麼保住財富,在當時最好的方式是家裡有人當官,這樣可以照料到家裡。於是他讓自己的孩子曾麟書去讀書考功名。沒想到這個曾麟書不是塊讀書的料,連續考了十一次都沒有考中。

曾麟書自知自己讀書不行,於是把希望寄託在兒子曾國藩身上。這曾國藩5歲就開始識字了,僅僅花了兩年時間就讀完了五經,開始學習考試必備科目:八股文。看起來曾國藩讀書有希望了,但是沒想到他和老爹一樣,考場命運坎坷,連續考了多次都沒有中,最讓人唏噓的是,他們每次考試都是父子齊上陣,然後父子齊落榜。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也是一個奇觀了。

在曾麟書四十三歲這一年,父子兩人又一次並肩作戰去考試。最終曾麟書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考中秀才了。這是老曾家五六百年裡第一個舉人,這一下子把曾麟書高興壞了。

那曾國藩呢?他找了半天也沒找到自己的名字,這已經是他第六次落榜了。不過他倒是在另一塊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

原來當時每次考試結束後,主考官都會挑幾篇文章出來作為範文讓大家學習,同時也會挑選幾篇文章出來作為反面教材。這一次曾國藩比較倒黴,被當成了反面教材展示出來,這叫作“懸牌批責”。

這件事對曾國藩的刺激非常大,因為原本他們家沒有考中,只是鄉里鄉親知道這事兒。而這次“懸牌批責”是面向全省的,也就是這次丟臉已經丟到全省了。

這次事件對曾國藩的刺激非常大,他還是第一次被人當眾批評。後來曾國藩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認為,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挫折。

俗話說得好:知恥而後勇。曾國藩透過這次事件,認真研究主考官的評語,根據評語調整了自己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這樣一來,他發現問題所在了:原來自己的文章寫得過於拘謹,對於區域性太重視了,而大局觀欠缺。因此他開始針對性地訓練自己的文章大局觀和整體氣勢。

第七次參與科舉,曾國藩竟然成功中舉了,雖然自己的成績屬於墊底,但不論怎麼說也是中了秀才,而且比自己的老父親早二十年中舉人。可能是轉運了吧,曾國藩第二年參加了秋天的鄉試去考舉人。這考舉人的難度可比秀才難多了,全省也不過能中四五十個人。原本大家是沒抱信心的,打算過去湊個經驗值,但沒有想到,曾國藩這一次竟然一次就考中舉人了。

後來曾國藩在二十八虛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當時全國進士平均年齡是三十八歲,曾國藩一下子比別人提前十年拿到進士頭銜。考上了進士後,曾國藩趁勝追擊,又參加了朝考,這個朝考是用來在進士中選翰林的。結果曾國藩的文章被道光皇帝看到之後,非常喜歡,直接將曾國藩的名次從第三名提到了第二名。

這一下子訊息傳出,整個湖南省都沸騰起來了。因為一旦做了翰林,就意味著以後最低也可以做個知府,況且曾國藩還這麼年輕,以後前途肯定不會差。曾家因為這次被點了翰林,也在鄉里一躍從小地主變成了接近金字塔頂端的官宦人家了。

那麼為什麼曾國藩在考秀才時候那麼曲折,而後面的考試幾乎是一帆風順呢?這主要是因為曾國藩的崇尚笨拙,正是因為他和別人相比,沒有什麼天賦加持,所以才會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做學問,這讓他的學問基礎打得異常牢靠。

後來“懸牌批責”讓曾國藩開始思考自己文章裡的缺陷,這補足了他自身學問和社會標準之間的差距,所以後面才會如開掛一般連戰連捷。

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

02 自律

曾國藩進入京城後,一開始還是挺得意的,鼓著氣想和來自五湖四海的讀書人較量一番,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想得太簡單了。

科舉的成功給了他自信,但是這種自信是建立在對考試用書的掌握上。進了翰林院之後,曾國藩才發現原來自己懂得的那些科舉知識,僅僅只是諸多學問中的一種罷了。翰林院裡面的很多讀書人,他們呈現出來的學者風範、大儒風采讓曾國藩自慚形穢。這就如同一個高考狀元進了清華大學,在宿舍里正打算用分數展示一下自己的優秀,結果室友詫異地說:“你竟然還參加了高考?我們都是提前特招進來的。”

曾國藩的心情就和這個高考狀元學子一樣。他覺得自己和翰林院的大咖們相比,自己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讀過書的鄉巴佬。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曾國藩的家庭背景,咱們前面也說了,祖父這一輩開始發憤圖強,讓家裡經濟環境好一點,到了曾國藩父親這一輩開始考科舉。所以他家裡全是各種考試用書,這就如同一個學生家裡的書全部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卻連一本文學書、哲學書都沒有。

為了彌補自身的缺陷,洗刷身上的粗俗之氣,曾國藩趁著在翰林院的機會,抓緊一切機會廣泛閱讀,認真研究理學經典著作。比如他特地拜訪了大儒唐鑑,唐鑑推薦他讀《朱子全集》。從這一年開始,曾國藩就每天讀《朱子》,從不間斷。

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

也許有人覺得,廣泛閱讀罷了,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其實這是沒有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在當時曾國藩所擔任的翰林,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職位,如果混得好,可以很快得到皇帝的召見,甚至可以進入南書房;而混得不好的翰林,可能一輩子都窩在翰林苑裡沒有出頭之日。

考核翰林的一個重要方式是每隔幾年進行一次的翰林大考,但是為了能夠考核翰林們的真實水平,這個考試是不定期舉行的,每次考試都是臨時通知,考得不好的翰林,可能直接被罷官。

有很多翰林們都成了老油條,每天混吃混喝地得過且過,聽到要考試了就魂不守舍。而曾國藩並沒有被周圍的環境影響,他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堅持閱讀修身,就顯得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

也正是曾國藩這樣努力閱讀,所以在第一次大考的時候,就在100個考生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績。皇帝看了他的文章特別喜歡,一下子給他連升四級。

試想一下,如果曾國藩並沒有堅持閱讀,那麼還能這樣逆襲嗎?

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

03 變通

說完曾國藩是怎麼學習的,接下來再說說他人生的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進入官場後的曾國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具有“道理在我手,天下我都敢懟”的特質。比如在咸豐帝登基後,曾國藩又一次受到了賞識。咸豐帝讓他一個人兼任了朝廷六部裡面五個部的副部長職位。這一下曾國藩可樂壞了,雖然每天非常繁忙,但他都心甘情願。他覺得咸豐帝太英明瞭,於是一口氣上了好幾個摺子提建議。但沒想到咸豐帝這個人只是一時熱血罷了,並沒有將曾國藩的建議當一回事。於是曾國藩很受打擊。

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可能也就放棄說服領導了。但是曾國藩不服輸,他竟然又寫了一份摺子,裡面火氣十足地將咸豐帝的缺點一一列出。這一下子惹火了咸豐帝,後來咸豐帝乾脆讓他去江西做主考官,這樣落一個眼不見為淨。

這一次被皇帝冷落,讓曾國藩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為人處世問題。不過這還僅僅只是深層次分析的一個預熱,因為有更大的挫折在後面等著呢。

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

因為太平天國的崛起,所以曾國藩編練的湘軍對平叛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段時間是他和咸豐帝的蜜月期。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咸豐帝陸續增強了其他部隊的實力,從表面看也對太平天國佔據了戰略優勢,於是咸豐帝想起來曾國藩屢次頂撞自己,同時曾國藩又是一個漢人,所以咸豐帝乾脆讓曾國藩賦閒在家待著。

曾國藩原本還覺得自己是國之棟樑,但沒想到咸豐帝這麼快就不在乎自己了。於是回到老家的曾國藩心中非常不爽,經常亂髮脾氣,他既憤怒皇帝對自己的不理解和猜疑,又後悔自己性格太倔強,導致建立千秋功業的機會失去。

在極端痛苦下,他拿起了老莊的著作,從中他發現,原來自己之所以屢屢碰壁,不僅僅是環境問題,更重要的是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的時候,帶有強烈的道德優越感,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同時鋒芒太露,說話太沖,得罪人太多了。他又翻開自己當年寫的信,看完後驚了一身冷汗,當初他覺得自己寫的信件字字在理,但是現在看來字字都讓他如芒在背。

發現了這些問題後,他在家裡寫信給諸多的親朋好友,請大家給自己提問題,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果然有朋友洋洋灑灑地寫了曾國藩的一堆問題,看完後曾國藩決定痛改前非。

後來曾國藩再次進入官場,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莽撞的小夥子了,他開始學著和光同塵。他覺得只要最終的目標不變,中間的過程就沒必要摳得那麼細。這樣的轉變,讓他面對很多問題都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也讓他和同事的關係、和皇帝的關係更加融洽。

這就是曾國藩,一個善於發現自己的錯誤,善於改正的名臣。

子霄認為,對咱們普通人來說,只要像曾國藩一樣,做到“守拙”“自律”“變通”這三點,一樣可以成為讓自己驕傲的人。

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

曾國藩的逆襲與蛻變,總結成3個“笨辦法”,普通人一樣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