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周,為何會順利無阻?

巾幗不讓鬚眉,古往今來,歷史上唯一一任女帝武則天,在登基之時,已是60多歲的高齡,那麼,我們不禁思考,在當時已是高齡的武則天,在封建時期男尊女卑的社會,面臨多方勢力的圍剿,為何登基改號會如此的順利?

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周,為何會順利無阻?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來看,李治借武則天立後以後,打擊了封建保守派的勢力。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因不滿權利受限,妄想透過“廢王立武”來維護皇權,無奈當時朝廷某些官員勢力過大,尤其是以文官之首宰相為一派人,可謂是極力反對,“廢王立武”此舉在朝廷之上根本行不通,最後只能不了了之。後來中書舍人李義府出來積極迎合李治,支援立武為後,致使“廢王立武”事件的轉機出現,有人支援,必然會有人複議,再者加上李治的封賞,一些官員看到之後,紛紛倒向擁“武”派,局面開始逆轉,李治便順勢下詔,立“武”為後,得到官員支援,乘勝追擊,勢力過大且反對激烈的官員被順勢罷黜貶官,貶出京城。此舉很好地打擊了保守派的門閥勢力,讓李治重振威嚴,立武為後,也為後面武則天輔政提供了良好條件。

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周,為何會順利無阻?

顯慶五年(660年),李治大病纏身,不便處理國家大事,便由皇后武則天代為輔佐政務,朝中之事皆由其代為打理,雖說後宮不能理朝,但此也是無奈之舉。武則天趁處理事務,更加深入地參與了朝中大事,也與官場掛鉤,讓她能夠利用一切手段剷除對自己有威脅的人,架空政權,為改朝換代打下基礎。

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周,為何會順利無阻?

從社會形勢分析,武則天執政期間促進了經濟發展,穩定了西部局勢,得民心。

上元元年(674年),有史稱是“二聖臨朝”,當時被稱為“天后”武則天與“天皇”一起共理國事,期間,武則天上言建言十二事,她鼓勵農業生產,對“有甚者”更加以獎勵和衛冕,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後又編農書《兆人本業記》,將其頒發到民間各州縣,用其作為參考讓下層官員以此來協農商。除外,她還整頓吏治,懲治貪汙,廣聽賢言,用賢人,輔政時讓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安定,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在改朝換代之時,底層人民和官員們也沒有過多的反對。

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周,為何會順利無阻?

儀鳳三年(678年),吐蕃襲擊中原,佔取安西四鎮,西部形勢不容樂觀,在穩固邊防,抵禦敵人的進攻這一方面,武則天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首先,她任用良將擊退吐蕃,收復安西四鎮。至此,還在邊防設立相關軍鎮,讓軍隊常駐邊關,以備西部不服統治的少數民族襲擊。在和一些少數民族來往時,還推行一些較好的政策,接納了各少數民族多元化的文化,讓其能夠與唐朝交好。武則天維護了西部和平,讓百姓不受戰亂之苦,對於這位“仁君”,百姓自然選擇擁護。

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周,為何會順利無阻?

從政治發展方面分析,武則天推行科舉,廣納賢人,籠絡了政權。

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開創殿試製度,豐富了科舉形式,她對有智者全部加以覲見,對他們量才而立,亦對其不能勝任者免官罷黜。自古官場多是貴族閥門,武則天此舉無疑是給了寒門弟子極大的安慰,讓其不受貴族的打壓,促使寒門才子的學識也能被高層得以重用,自然而然,也就有更多有才識的人願意為她效勞。武則天輔政期間見識頗多,對於宰相這一位高權重的職務,她清楚地知道宰相可以輔佐天子處理國政,是文官之首,因此,為了獨攬大權的武則天開始削減宰相的權利,她開始頻繁的任免宰相,讓其任期縮短,無法與文官來往密切,商議國事,再不斷給宰相安排各種事物,或把他們外派等等,此舉成功的讓宰相不能在朝廷長以輔佐國事,無法成為文官的首腦,削弱了宰相的職權。在後來的改朝換代時,也不會對王權起衝突,再加上官場上這些新血液的注入,更是對武則天忠誠不一,這也讓武則天的政權更加牢固,得到重用和賞識的人自然也不會出來反對。

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周,為何會順利無阻?

綜上總總,不難看出,武則天是一位非常厲害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膽識的軍事家。她在執政期間,所提出來的政策都很受用。再加上,她沒有把武氏家族的後人確立為繼承人,保留了李氏一脈,且在朝廷之上,她的權力基礎和朝廷官員都有,且沒人站出來明確的提出反武,所以自然而然,改朝換代也就沒什麼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