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過年,是古代官員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春節,自古以來都是萬家團圓的好日子,可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對唐朝大詩人韋應物來說,他的春節只能寫詩發發牢騷。

回老家過年,是古代官員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從上面這首詩可以看出,韋大人的牢騷不是一般的大,而且發牢騷的原因也說清楚了:別人春節回老家陪父母過年,他卻要在春節值班,獨守著那冷冷清清的衙門,孤寂而無聊。而且年年如此,自從當官後,他就沒回老家過年。

韋應物是我們熟悉的唐朝詩人,他14歲就參加了工作,職位是“右千牛”,給唐玄宗李隆基做侍衛,後來到地方上做官,再後來回到朝廷做官。可以說做了一輩子的官。寫上面那首詩的時候,韋應物已經不是右千牛了,早已做了郡守也就是現在的市長了。

從韋市長所發牢騷看,似乎唐朝官員春節期間是不能回老家過年的,都得上班。事實果真如此嗎?

回老家過年,是古代官員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其實,唐朝有7天的春節假。唐玄宗曾經頒佈《假寧令》,明確規定重大節日放假7天:

“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

上面的元正,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節,春節具體的放假日期是從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四。按理說,7天時間不多,也不少了,跟我們現在行政事業單位的公務員的春節假一樣多,可以回家看望父母雙親、兄弟姊妹了,為什麼這個韋應物就不能呢?

原來,此中另有玄機。

要知道,古代中國交通不發達,不像現在的高鐵、飛機、轎車,出行往往能做到“一日達”。那時候,出行靠騎馬和坐牛車、馬車,車馬速度慢,離京都長安遠的地方如廣東、福建,得幾個月;離京都長安近的地方如山西省,也得好幾天時間,一來一回,7天早過去了。還回去幹啥?

所以,對於外地官員,放假7天並不足以讓他們回老家過年。

回老家過年,是古代官員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可是問題來了,這個韋應物,他並不是外地官員,而是本地官員。安史之亂前,他至少在京都長安做了7年官(從750年到756年),安史之亂後,韋應物做過地方官,也回過長安,任京兆府功曹、高陵宰等職。韋應物是“京兆杜陵人”,也就是現在陝西西安人,唐朝的都城長安也在陝西西安。也就是說,春節7天假,足夠韋應物回家的了,他不回,還發牢騷,是何道理?

其實,這涉及到唐朝另外的一些規定,就是長安官員和地方大員們,在正月初一是必須要給皇帝拜年的。這個規定,等於將7天假腰斬,腰斬後前後只有3天時間,能夠活動的範圍就小多了。

不過3天時間對於韋應物來說,仍然可以回趟老家,只不過匆忙一些而已。他之所以不回,是因為還有公務拖累著他。

或許有人問,放假了還有公務嗎?有的,跟現在一樣,哪個單位都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有人值班,有人照常在處理事情。

回老家過年,是古代官員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韋應物給唐玄宗當侍衛時期,執行的是換班輪休制度,一晝夜內有休息時間,但幾乎每天都要值班,假期也要值。值班就是他的公務。

後來他到地方上做官,做過河南兵曹這樣的軍職,做過鄠縣縣令、櫟陽縣縣令、滁州刺史、蘇州刺史這樣的父母官,更加是公務纏身,假期也有公務。

因為唐代的假期制度規定,放假期間,軍務必須處理,而且放在首位,有延誤軍情者,嚴懲。刑事案件必須處理,一旦出現傷人、殺人事件,衙門管事人員必須迅速到位解決問題。若出現突發災情,比如火災、水災等,也必須第一時間去了解情況,組織人力、物力賑災……

其實,越是像春節這樣的節假日,越是容易出事情,因為大家都放假了,都在外面玩,人流如潮,熙熙攘攘,事故率大大提高。

所以在唐朝,為官者想回老家過年,與父母團聚,實在是一種奢望。

回老家過年,是古代官員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那麼,是不是其它朝代就好一些呢?

我們從唐朝往前看,漢朝是第一個真正將春節的時間固定下來的朝代,根據《漢律》的記載,春節假期為3天,比唐朝還少了4天。

再從唐朝往後看。宋朝,《宋史》記載,宋太宗趙光義規定春節假為7天,與唐朝一致,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明朝的春節假前緊後松,明初,朱元璋自己工作勤奮,也要求他底下的官員工作勤奮,春節假居然只有1天。朱元璋死後開始增加,達到5天,有《明會典·節假》為證:

“凡每歲正旦節,自初一日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

據說明穆宗、神宗時,明朝官員有二十六天春節假,其實那是將小年假、春節假、元宵假合併的結果。不準確。

到了清朝,春節假也是5天。不過清朝的假期很特別,是上一年的臘月26到臘月30。《清史稿》記載,清朝皇帝在每年的臘月26日“封筆”和“封璽”,不再工作了,官員們也跟著進入休假期。可是到了大年初一,老百姓過年的高潮時節,皇帝卻要舉行“開筆”和“開璽”的儀式,又開始工作了。所有官員不得不結束假期,跟著皇帝一起工作。

回老家過年,是古代官員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可見,歷朝歷代的春節假,主要是7天,也有5天的。這麼短的時間,在古代那種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回老家過年是很難的,也是不划算的。唐朝詩人韋應物所發的牢騷,應該代表了古代所有官員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