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年間天理教教徒攻入皇宮,至今皇宮建築上還殘留鏽蝕的箭簇

去故宮遊玩的人可能很少注意到隆宗門這個地方,更不會注意到在隆宗門外側簷下“隆宗門”的牌匾上,有一枚鏽跡斑斑的箭簇。這枚箭簇深入匾額中,十多釐米長的箭鋌外露,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上顯得格外突兀。

嘉慶年間天理教教徒攻入皇宮,至今皇宮建築上還殘留鏽蝕的箭簇

隆宗門

隆宗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紫禁城內廷與外朝西路以及西苑的重要通路,明清兩朝,非奏事待旨以及宣召,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準私入。

那麼如此重要的皇家重地,為何會有箭簇懸於匾額之上呢?這一切需從一次震驚朝野的叛亂說起。

起義的背景

清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問題嚴重,社會矛盾激化,流民四起。這些流民聚集到一起,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教會,嚴重威脅了清政府的統治。嘉慶元年,爆發於四川以王三槐與徐天德為首的白蓮教起義,歷時九年,雖最終以失敗告終,卻耗費了清政府的大量財力,沉重地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為此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國庫為之一空;十餘名 提督 、總兵等高階武官及副將以下400餘名中級武官陣亡。巨大的損失使得清政府在以後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清政府的腐朽無能由此可見一斑。

雖鎮壓了白蓮教,但清朝的內部矛盾依然沒有解決,各地五花八門的教會還是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在順天府的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區),一個叫天理教的宗教組織也悄然成立。

天理教的首領叫林清。他本是一個市井無賴,嘉慶十一年(1806年)加入八卦教後逐漸嶄露頭角。隨後數次前往河南,與滑縣人李文成、馮克善合謀,合併京畿的紅陽教、坎卦教和滑縣震卦教,組建了天理教,自任首領,號“天理王”。

嘉慶年間天理教教徒攻入皇宮,至今皇宮建築上還殘留鏽蝕的箭簇

林清畫像

林清是個江湖氣十足的首領,他得了錢財,便分發給自己的教眾,由此收穫了人心,聚攏了人氣,“ 鄉村仰食者萬餘家”。

起義的過程

信徒變多了以後,林清覺得自己可以幹一番大事業,便開始策劃造反。於是他們準備擒賊先擒王,由林清先帶人混入皇城,暗中潛伏,與此同時,李文成、馮克善等在河南加緊籌備,準備從河南一路北上,攻打北京。他們相信,只要刺殺了皇帝,天下勢必大亂,到時候各地的貧苦百姓必然群起而響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沒曾想,起義的訊息被洩露,李文成被官府逮捕,嚴刑拷打,被打斷腳筋。其餘黨羽數千人見首領被抓,便決定提前起事,於七日攻入縣衙。縣衙只有衙役數人,見賊人眾多,早就作鳥獸散了。縣衙內只有知縣一家老小,悉數被殺。李文成被救出,腳筋被打斷,不能行動,遂派教眾分兵兩路,一路攻山東,一路攻直隸,自己留守滑縣養病。

京畿的林清,此時還不知道李文成已提前起事,眼巴巴地等待援軍到來。等到十四日,仍不見援軍的訊息,焦急萬分。他的拜盟弟兄曹福昌探到嘉慶帝並不在皇宮中,並將於十七日回宮,到時候王公大臣都要出城迎駕,城內必然空虛。曹福昌勸林清此時動手,先拿下皇城,如果李文成及時趕到,便可兩面夾擊嘉慶帝。

林清因援軍未能趕到而心生怯意,但也不想就此放棄,便決定派兩百餘人攜帶兵器,混入城內,他自己則在黃村暫住,靜聽成敗。

這兩百餘人於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四日這天混入北京城。十五日中午,在內應太監的接應下,由東華門和西華門兩個方向攻入紫禁城。

東路的起義軍受到守城官軍的阻攔,只衝進去五六人,但是在太監的引導下, 仍在協和門、蒼震門附近與官軍展開了搏鬥,終因寡不敵眾,全部被殺。

西路的起義軍全隊共有四五十人衝進皇宮,經過尚衣監、文穎館,向皇帝居住的養心殿進發,很快便打到隆宗門一帶。宮中的妃嬪聽到喊殺聲,大驚失色,慌作一團。正在上書房讀書的皇子們也同時得知了這一訊息,也都沒了注意,慌作一團。

關鍵時刻,皇次子旻寧(後來的道光帝)最先冷靜下來,他命人取來鳥槍、撒袋和腰刀,組織侍衛太監前往迎敵。他衝到養心殿,命太監搭好梯子,他登上梯子往外一望,正好看到有教徒準備爬牆上來。遂將彈藥上膛,瞄準槍頭的教徒,一聲槍響,槍頭的教徒應聲跌下,再發又擊中一人。其餘的教徒便不再敢爬牆發動進攻,有的人轉身想逃,被城外趕來的援軍一舉擒獲。

嘉慶年間天理教教徒攻入皇宮,至今皇宮建築上還殘留鏽蝕的箭簇

旻寧

被擒獲的教眾被當場詢問,供稱有內監 劉金、高廣祿、閻進喜等人與教徒勾結,以為內應。旻寧立即命侍衛將三人拿獲,同時一面派人飛報行在,一面派人入內宮安撫。嘉慶帝接到皇次子的奏報,大為震驚,立即結束秋狩,趕回京城。

起義的結果

嘉慶帝回宮後,第二天便對此次平叛中表現出眾的人給予賞賜,首功當歸皇次子旻寧。旻寧在這次異變中表現出的過人膽魄與過硬軍事技能讓一眾文武大臣印象深刻,嘉慶帝也很是滿意,認為“大內平定,實皇次子之力也”,下令封旻寧為智親王,每年加給俸銀一萬二千兩;貝勒綿志因在叛亂中親手打死一名教徒而加封郡王銜,每年加給俸銀一千兩, 每人賞賜一件貂褂,一個碧玉扳指。

與此同時,嘉慶帝下令對此事進行嚴查,查出來的結果令嘉慶帝大為震驚。

嘉慶年間天理教教徒攻入皇宮,至今皇宮建築上還殘留鏽蝕的箭簇

嘉慶帝

首當其衝的是皇城的守將。教徒衝入皇宮後,把守午門的將領策凌,竟在聞聽天理教攻入的訊息之後,率先帶著隊伍逃跑了。

其次,與天理教勾結的太監,竟然是自己身邊的近臣太監。

更糟糕的是,林清的計劃早在事發前便有知情人告發,然而這樣重要的訊息卻被王公大臣不當回事。盧溝橋巡檢事發前發現轄區內的情形與平日不同,於是便和宛平縣令一起向步軍統領吉綸彙報,要求捉拿林清。誰知吉綸大怒,認為這二人是沒事找事,存心給太平盛世抹黑,將二人大罵一頓。

林清身邊有個叫祝現的教徒,他的族兄祝海慶是豫王府的差役,他害怕林清起事連累到自己,便將他們的計劃告訴了豫親王愛新覺羅·裕豐。沒曾想豫親王也不當回事,說是等皇帝回來再向皇帝稟報。

嘉慶皇帝是個比較仁厚的皇帝,沒有殺這些尸位素餐的官員,只是將他們貶了職,豫親王的親王頭銜也被褫奪。處理完了官員,痛心疾首的皇帝為了給老祖宗和天下百姓一個交代,不得不釋出了一份罪己詔。在這份罪己詔中,皇帝詳細地介紹了事件發生的經過,將“大內平定”的功勞歸功於旻寧等人,而將發生這樣的事件的原因歸罪於自己的“涼德”。皇帝對官員的“因循怠玩”、“悠忽為政”感到痛心疾首,“言念及此,不忍再言”。

林清於兩天後被被捕,二十三日嘉慶帝在瀛臺親自主持審問林清及通教諸太監。審訊結束後,林清等人被凌遲處死。直、魯、豫三省的天理會教徒也在此後的半年內先後被朝廷剿滅,李文成自焚而死。至此,這場在中國歷史上頗具戲劇性的農民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

參考:

細說清宮十三朝——危機四伏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