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文人為什麼大都不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

西漢以來,“和親”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和親公主也成為被後世文人同情懷念的群體,創作了很多同情她們的詩詞文章。有意思的是,後世的文人大都不太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只有李山甫和歐陽修等三人為其寫過詩。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後世的文人為什麼大都不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

一般來說,和親公主被同情的特點主要有兩個:第一是離鄉悲,大多數和親公主從小生活在中原漢地,卻要遠嫁到大漠草原終老一生,自然讓人同情;第二是無辜悲,朝廷的男人們無力對付北方的遊牧政權,只得將弱女子當作擋箭牌,自然讓人同情。代表人物就是王昭君。

後世的文人為什麼大都不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

然而崇徽公主卻不具備這兩個容易被後世文人同情的特點。首先,崇徽公主雖然是唐朝的和親公主,但她既不姓李也不是漢人,而是姓僕固的鐵勒人。崇徽公主的家族是鐵勒僕骨部的首領家族,世襲擔任唐朝金微

州(屬於

羈縻州

)都督,直到

崇徽公主的父親時才遷居中原。

後世的文人為什麼大都不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

根據史書記載,崇徽公主小時候很可能是在金微

州(今蒙古國肯特省)生活過。而

崇徽公主的和親物件回紇汗國就是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政權,金微

州當時也在回紇汗國的勢力範圍內。因此

崇徽公主嫁到回紇汗國不像是背井離鄉而更像是回老家,所謂的“離鄉悲”幾乎不存在。

後世的文人為什麼大都不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

其次,崇徽公主的父親叫僕固懷恩,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可是在永泰

元年(765年),

僕固懷恩勾結

吐蕃、

回紇

、吐谷渾、党項、奴剌等五部謀反,導致唐朝邊境州縣幾十萬百姓生靈塗炭。不過因為

僕固懷恩在造反期間暴病而亡,僕固懷恩之亂最終被唐朝平定。

後世的文人為什麼大都不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

僕固懷恩之亂雖然被平定,但造成了兩個惡果:第一是唐朝邊境的防禦力量因為僕固懷恩的謀反而大幅削弱,短時間內無法恢復;第二是唐朝與回紇汗國的關係惡化,寧國公主(唐肅宗次女)和親的成果被破壞。為了保證邊境的安定,唐朝不得不再次與回紇汗國進行和親。

後世的文人為什麼大都不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

再加上當時的皇帝唐代宗一直認為僕固懷恩的謀反是有隱情的,想要照顧一下僕固懷恩的遺屬。於是唐代宗封僕固懷恩的小女人為“崇徽公主”,讓她嫁到回紇汗國

。這樣一來,群臣也就不好繼續清算

僕固懷恩的遺屬,被僕固懷恩禍害的百姓對僕固一族的仇恨也能有所緩解。

後世的文人為什麼大都不同情與回紇和親的唐朝崇徽公主?

可以說其他公主去和親是無辜受累,崇徽公主卻是為父贖罪。與被僕固懷恩禍害的幾十萬百姓相比,去和親的崇徽公主反而是幸運的。正因如此,崇徽公主是沒有“無辜悲”的。大唐的將軍被崇徽公主的父親搞沒了,百姓生靈塗炭了,崇徽公主自然要“

遣妾一身安社稷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