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再說曹操(九)-自明本志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儘管領導的稿子有那麼大概90%以上都是下面的人代筆的,但是起碼曹操的這一句話,應該是他自己寫的(旁人沒這麼大的口氣)。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這一年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漢末歷史上難得消停的一年。孫權和劉備的聯盟正處於蜜月期,還把妹妹嫁給了劉備;主張儘快和劉備翻臉的周瑜在秘密謁見孫權不久後就去世了,南方可謂一片安靜。

而曹操這邊也差不多——這一年,他主要就幹了一件事:釋出命令。

第一道命令釋出於年初,之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就是大名鼎鼎的《求賢令》。整篇命令字數不多,核心也很簡單,就是四個字——“唯才是舉”。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第二道命令則釋出於歲末,相比於《求賢令》,這篇文章更能體現曹操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文風格,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叫《述志令》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曹操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天子要給他增加四個縣、二萬戶的封邑,曹操不要(“讓”),因此寫下這一千古雄文。但是這篇文章的格式卻不是上奏皇帝的“表”,而是下給下級的“令”,這就很有意思了。

其實這也很符合曹操的性格特點——我這些話,不是說給天子聽的,而是說給下面人聽的。因為天子聽與不聽其實差別不大(反正都是虛君),真正得聽這些話的,是那些在朝堂上對自己有意見的人。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相比於其他同時期的軍閥,曹操有一個不可比擬的優勢——天子在手。這對於他發號施令很有幫助,但同時也會掣肘住他的腳步。因為這就會導致他的後院並不等於他的幕府——

那些同朝為官的卿大夫並不都是他的人,甚至很多都不是他的人。

也就是說,曹操的後方並不是他能夠關起門來安心搞生產的地方,反而會在他遭遇失敗以後成為他的前沿陣地。因此他在攻克鄴城後便把家搬到這裡,並把這裡作為自己的基地,直到去世。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因此,在《述志令》中,曹操很平實地敘述了自己前半生的所作所為:起初,自己只是想做一個二千石的郡守,了不起能做到徵西將軍、封侯就心滿意足了;然而天下大亂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他從一個倉皇出逃的校尉,一步步成為了大漢的丞相,並統一了北方,重建了秩序。

能做到今天這一步,對曹操來說已然是心滿意足,遠超所望了;至於更進一步,則是從沒設想過的道路。但是此時要自己交權交兵、退守武平,卻是萬萬不能的。為什麼呢?因為

“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

此時要是把政權和兵權都交出去了,那不就是把頭伸出去給別人砍嗎?

(這個道理,曹操懂得,也明明白白寫了出來。可惜的是,僅僅不到四十年,他的侄孫曹爽就忘掉了當年老爺子的諄諄教誨,妄想能把手裡的權力交出去後仍不失為一富家翁,最後被司馬懿像殺小雞崽子一樣殺掉了。)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就這篇文章來看,曹操堪稱言辭懇切,符合他一貫樸實平和的文風。真正的問題在於,曹操真如他文中所比賦的那樣,只願做齊桓公、晉文公一流人物嗎?

恐怕未必。這並不是說彼時的曹操是在惺惺作態,而是他恐怕也很矛盾。這一點,在《述志令》中就能看出端倪:

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在舉完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例子後,曹操筆鋒一轉,轉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仍侍奉殷紂王的周文王身上。再結合日後夏侯惇勸進時,曹操說的那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你不能不懷疑,此時的曹操內心恐怕也並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

身為漢臣,漢朝已經無法給予他更多東西了。既然已經位極人臣、封侯拜相,幾個兒子也紛紛封侯,曹操要是還想更進一步,那就只有封公建國了(而且不久以後他也確實做到了)。可既然都能封公、稱王,那麼帝位對自己來說,是不是也可以嘗試一下呢?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然而,曹操確實沒有走出最後一步: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三年以後,曹操又被封為魏王,並有天子之實;又過一年,漢獻帝賜給曹操只有天子才能戴的十二旒冠,等於在形式上也給了曹操皇帝的規格。然而此後三年,曹操並沒有下一步動作,直到他在公元220年去世。

作為第一個再造江山後其家族奪取皇位的權臣(有別於之前的王莽、之後的趙匡胤),曹操後面的南朝皇帝們都是迫不及待地要登基稱帝,甚至連日後奪取曹家江山的司馬氏家族的司馬昭,也只是因為暴疾而亡才不得不將稱帝的任務交給了司馬炎。

千古一令述本志:曹操到底是想做漢朝臣子,還是要當曹魏皇帝?

有一個觀點認為,曹操和他北朝的模仿者——高歡、宇文泰一樣,之所以沒有在生前奪位,是不想把事情全部做完,使得嗣子還能給予臣下恩賞,不至於自己一蹬腿就使得功臣宿將們有二心(比如劉宋少帝和其輔政大臣)。

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這就要看曹操所選擇的嗣君是誰。現在我們都知道,曹操生前很是為了立嗣的問題傷了一番腦筋。那麼,為什麼要選擇曹丕為嗣君呢?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