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裡,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蔡上翔評價王安石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為了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提出了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歷史上稱為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改革未到一年,國家內部就發生了劇烈的動盪,最終王安石新法被廢除、變法失敗。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就是要增強國家對外防禦,提高國家經濟,鞏固封建統治,變法從實施到廢除近15年的時間,在“富國強兵”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諸多弊端。

本文主要從積貧原因、積弱原因這兩個方面分析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並根據背景因素和具體實施結果進行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一、王安石變法的政治背景

任何一場變法的出現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它有自己存在的結果也必然有出現的原因,王安石變法的誕生也離不開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具體包括以下2個方面:

1.三冗問題導致積貧局面

何為三冗?它指的是冗官、冗兵、冗費,這個問題是北宋時期存在的一個頑疾,根深蒂固很難根除。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一位武將,害怕自己的江山被其他武將篡奪,便“杯酒釋兵權”,開始了重文輕武的統治,為此設立了很多繁雜的措施來防治國家出現的問題,將中央集權發揮到了最大。

“重文輕武”思想是歷代宋朝皇帝堅持的事情,他們採取了各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很多文人在宋代得以大展拳腳,入朝為官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樣一種現象在宋朝前期並沒有出現很大的問題,可到了宋朝中後期就出現了“官職少、當官的人太多”的局面,為了避免有人被閒置朝廷設立了很多的部門,直接導致了官僚機構龐大、人員增多、辦事效率變慢。

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後薦闢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祠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有大量的官員就需要發放的工資變多,朝廷負擔加重,所以出現積貧現象。除了“養官”之外,趙匡胤制定的“養兵之策”也直接導了致冗兵問題。

他認為難民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會威脅國家的安全,於是在饑荒時就會招募大量的難民入朝當兵,本是為了解決百姓生活、國家安全問題的政策,到了後期成為了國家的負擔。

大量的難民都進入軍隊,朝廷就需要銀兩養著他們,冗兵積貧問題就出現了,這也就是為何宋朝的軍隊數量雖然多,但總體戰鬥力卻不強的原因之一。

冗費問題則是由於國家力量薄弱,使得邊境小國經常擾亂國家安全,為了安撫他們只能每年送去大量的金銀珠寶,國家開支增大導致財政出現赤字、國庫處於虧空狀態。

2.朝廷力量積弱

如上述所言,宋朝重文輕武又推行養兵之策,導致國家兵力嚴重被削弱。

軍隊人數很多但卻都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農民,戰場作戰根本沒有抵抗力,使得軍隊素質嚴重下降,軍中人員都養成了吃閒飯的習慣,真正作戰計程車兵少之又少。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不得七八萬人之用,可用計程車兵不足十分之一

北宋軍隊面對的敵人都是北方善於作戰的遊牧民族,戰爭越打越敗、國家越來越弱。

北宋軍隊是由中央直接領導的,軍權都在皇帝手中,將領在戰場上不能隨意改變軍令,只能向中央申請。官僚機構多流程複雜,軍令的下達和執行力太慢,根本跟不上變化莫測的戰場。

總的來說,從軍隊的作戰素質到軍隊的執行力皆存在很大的弊端,北宋對外作戰基本就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軍隊實力差軍心渙散國家形成了積弱的局面。

正是因為國家積貧積弱現象太過嚴重,導致北宋王朝入不敷出、邊境動盪,所以王安石才提出了變法改革,試圖改變國家現狀讓朝廷富起來軍隊強起來。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二、王安石變法的內容與影響

其實王安石變法的決心在宋英宗時就已表現出來,皇帝宋神宗即位後就想改變國家的情況,他深知王安石可以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於是便聽取了他的改革之法,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就此拉開序幕。

得到了皇帝的支援後,王安石針對經濟、軍事、政治等都做出了相應的法律調整,短短兩年的時間就推出了十幾種新法,其內容和作用都是為了國家強盛。

其一經濟方面,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和募役法最為出名。青田法主要是在農種時節農民可以向中央貸款買種子,等到秋收後再向中央還貸款即可,政府貸款只收20%利息。

“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青田法不僅對百姓有利,也能提高中央的財政收入,宋朝早期在民間就有高利貸,農民借高利貸利息高,收成不好的或許連貸款都還不上。政府實行這種低息的貸款政策,既能保證農民正常種田,又能增加國庫收入。

募役法是政府嚮應該服役而不願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費,比如僱人服役所需要的費用,哪怕地主官僚也不例外,這樣能增加國家收入,又能減少農民的差役負擔。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其二為了改變軍力薄弱的問題,王安石提出保甲法和裁兵法、將兵法。保甲法是先將農民進行編制,然後一家若有兩個壯丁的其中一個則為保丁。

農忙時節就回家秋收,不忙時就集中起來進行軍事訓練,這樣既不耽誤收成又能增強國家軍隊素質,可以說宋神宗時期能夠平定南方叛亂與西夏一較高下此次軍事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裁兵法就能徹底解決軍隊冗雜的問題,規定年滿五十歲的人必須退役並設定考核標準,不符合標準者也不得留在軍營。將兵法就是給軍隊設定具體部門,由將領和副將專門帶著士兵訓練,提高軍事素質。

王安石推行的這些理財農業辦法確實讓國庫充足了,大大提高了國家經濟,同時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豪強地主對農民的壓迫、對市場的壟斷,讓農民生活得以改善。

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成俗

軍隊整體素質上升兵力增強,大大改善了宋朝長期以來被邊境小國壓制的局面,王安石變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實實在在改變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然而,新法固然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王安石的用人不當、新法落實不到位、太過急功近利、不被保守派支援等,都導致了原本利國利民的新法變成了荼害農民的利器,甚至在變法的這幾年發生了三十幾場農民起義。

三、變法為何以失敗而結束

1.皇帝一人支援難以維持局面

第一點宋朝是一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官僚階級是能夠和皇權相對平衡的,兩者相互牽制、相互制約,士大夫在朝堂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可是,王安石在變法中提出了“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懼”的言論,徹底打破了保守派的執政理念,加強了皇帝統治讓官僚階級的權利受到威脅。

保守派一直以來都是拿祖宗舊法來壓制皇帝某些行為,王安石卻直接將皇權看做高於一切,提高了皇帝權利的同時,也徹底激化了他和保守派的矛盾。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第二點王安石做官的品行是不容質疑的,他變法的目的也都是為了國家,但手下的人卻並不像他一樣忠君愛國,亦或者說王安石為官清廉卻不懂用人之道。

跟隨他變法的都是貪汙腐敗、自私小氣之人,以至於在執行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弊端,導致變法的實質發生改變,可王安石還是堅持用他們,以至於很多大臣彈劾王安石與奸臣共謀謀害國家和百姓。

第三點王安石變法中涉及到的某些法令直接危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這群人不僅掙不到錢還要向國家繳納賦稅,更是限制了他們對市場的控制,利益最後轉變為朝廷的利益。

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於天下而收其息

利益被觸及自然會受到眾人的抨擊,王安石變法並沒有眾人的支援,僅有宋神宗一人在支援,這樣的變法終究會成為泡影,政治根基薄弱是此次變法最大的弊端。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2.變法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面對幾十年的舊思想,僅用兩年時間就想要推行徹底,可見王安石太過急功近利。變法是一個緩慢、循序漸進的過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上一條法律還未落實開展到位就進行新的法律推送,這對變法來講是大忌。

王安石太過急於求成想要儘快看到變法的成果,以至於變法成為了變相為朝廷斂財,結果就就出現了很多壓榨農民的事情,比如青苗法後期就出現了官府逼迫百姓借貸的畫面。

變法的目的是達到國富民強的效果,對皇帝、百姓雙方都有利,可是過分的想要充足國庫就會導致農民經濟收到壓迫。再加上王安石後期被奸臣利用,中後期完全違背了他的初心,導致民怨四起、起義不斷。

當時,國家收入上來了,短短几年的變法使得宋朝國庫的收入足足多了十幾倍。王安石追求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儘可能的開闢財源,均輸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均輸法卻利用國家權利強制收購、進輸商品,導致小商小販無利可圖。免役法推出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連挑水、理髮這種小店不交免役錢都無法經營,所繳納的賦稅比收入還多,很多百姓都以死相逼。

持續15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最後會失敗?

保甲法出來之後很多人為了避免被拉去當兵,直接自斷手臂,這種事件發生了上百起。可以說王安石變法後期嚴重偏離初心,手下的人壓榨百姓瘋狂斂財,變法形式浮於表面,百姓們怨聲載道甚至出現了上千人圍堵王安石的暴動。

王安石新法的推行在當時來說是超前的,變法本意是好的,可惜卻違背了宋朝的國情,以至於遭到大部分人反對且不得民心,在這樣的情況一味地去強行變法必然會導致變法失敗。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

隨著宋神宗的離世,保守派司馬光的上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徹底廢除,這一場持續多年的變法退出歷史舞臺。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