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引言: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戰果卓著的軍事將領。

他們或是出於對功名的渴望,或是欲挽大廈於將傾,每一位都用自己的血汗在青史中留下過印記。

在這之中,霍去病無疑是最獨特的存在,他生為奴子,長於綺羅,卻不因出身而自卑或自得。

他以少年之身對抗著困擾大漢王朝幾十年的夢魘,竟一度大獲全勝。

這位為後世所公認的天才究竟擁有怎樣的彪悍人生,他的出現,又將給漢帝國乃至整個漢民族帶來怎樣的影響?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本文一起來回顧漢代名將霍去病的傳奇人生。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生為奴子,長於綺羅

公元前140年,霍去病出生於漢武帝劉徹的姐姐平陽公主府上,彼時他的生母衛少兒還只是平陽公主府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婢女,父親也只是平陽縣一個小小的縣令。

這樣的出身著實不算高貴,但命運卻正在悄悄地為這個姓霍的孩子準備著一份大禮——就在他出生的前一年,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被平陽公主以千金之價獻給了剛繼位的漢武帝劉徹。

進宮後的衛子夫先是從宮女做到了夫人,又從夫人晉升為皇后,衛氏一門至此從公主家奴變為了皇家貴胄。

隨著衛子夫得勢,其弟衛青也因精於騎射而深受漢武帝愛重,後被拜為大將軍。

與出身貧寒並吃過苦的衛青不同,霍去病從小便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但他並沒有安於富貴,而是跟隨舅舅成長於軍營之中,習得了一身騎射技藝,在十幾歲時便成為了天子侍中。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十分喜歡霍去病,還曾想親自教授霍去病兵法,卻被霍去病以一句“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拒絕了。

漢武帝從此開始留意這隻羽翼未豐的雛鷹,但那時的他不會想到,就在不遠的將來,這個看上去莽撞無禮的少年將會成為上天賜予大漢的一柄神劍,助他開創不世偉業。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霍去病畫像)

自漢朝開國以來,漢匈之戰便從未停止,到了漢武帝一朝,漢帝國已經與匈奴王朝拉鋸了六十年有餘。

在經歷過幾代君主屈辱的和親政策之後,自公元前133年,即漢武帝繼位後的第二年,飽受匈奴困擾的漢帝國終於決心反擊。

繼位後的漢武帝先後對匈奴發動了幾次戰役,以此解除匈奴部落對長安城的威脅。

但這種程度的勝利對於一位心懷大志的皇帝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隨著張騫出使歸來,有關河西走廊及西域諸國的資訊在長安城中廣為流傳,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漢武帝開疆拓土的決心。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彼時的河西走廊盡在匈奴的掌控之中,匈奴單于將走廊西段分給了渾邪王,東段分給了休屠王。

眼看匈奴對外既可聯絡西域諸國,又可與外族結成對抗漢朝的聯盟,漢武帝自然不願坐以待斃。

為了在戰爭中獲勝,他開始著實研究匈奴的戰略,並依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國策——在經過幾次戰役之後,漢武帝很快得出了結論:

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於是他便開始大力培育優質戰馬,致力於增加騎兵數量,到了霍去病的時代,漢朝的武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據統計,彼時的漢朝共擁有正規甲兵四十五萬,軍馬六十萬匹,看上去萬事俱備,只差一位能夠將騎兵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的天才將領。

公元前123年,劉徹命衛青率十萬精兵與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展開決戰,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以剽姚校尉的軍銜隨隊出征。

令人意外的是,在其中一次戰役中,老將衛青所率主力部隊不幸戰敗,傷亡慘重,但十七歲的霍去病卻敢於率領八百騎兵孤軍深入,為漢帝國立下戰功。

匈奴軍隊在面對漢軍時的優勢在於騎兵,而騎兵的關鍵又在於戰術和戰馬

大軍凱旋之後,漢武帝在朝堂上賜封霍去病為冠軍侯

其中所包含的激賞之情不言而喻——與之前的無數帝王一樣,劉徹迫切地想要創造一段能夠載入史冊的豐功偉績。

從前的他將這份希望寄託在衛青身上,眼看衛青已成長為護國柱石,一向偏愛武將的漢武帝又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河西之戰

作為戰將,僅僅取得一次勝利並不能證明什麼,看出了名將苗頭的漢武帝開始有意對這個青年人加以歷練。

在賦予榮光之前,他先要交給他一個更加艱鉅的任務,以此來證明霍去病堪當大任。

,取“功冠全軍”之意。

他率一萬精兵翻越烏鞘嶺,由嶺上的隘口進入河西走廊,然後極速轉戰六天,一鼓作氣擊潰匈奴的五個部落。

得勝後的霍去並未止步於此,他繼續西行,越過匈奴人放牧的焉支山,斬殺匈奴折蘭王、盧胡王,殲滅敵軍近萬。

戰敗的休屠王和渾邪王率領殘部倉皇逃竄,霍去病率領漢軍一路追至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這是漢匈對決中漢朝為數不多的勝利,在這場戰役中,霍去病所使用的騎兵閃擊戰術被證明是對付匈奴的有利武器。

不愛讀兵書的少年將軍並不拘泥於古人的經驗,憑藉自己頭腦和一腔孤勇向漢武帝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霍去病得勝回朝,隨即被漢武帝召入宮中長談。在這次談話中,漢武帝對霍去病展露了自己更大的野心——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向匈奴發起了河西戰役,同年初春,冠軍侯霍去病受封驃騎將軍,奉命出征。

為了實現目標,以劉徹為首的一眾君臣制定了一個周密的作戰計劃:由老將公孫敖率隊從東側進攻,吸引匈奴主力。霍去病則趁機繞道閃擊敵軍後方。

與此同時,漢武帝派張騫與李廣各帶一路人馬,兵分兩路徹底斷絕匈奴向外求援的可能性。

如果計劃順利實行,霍去病與公孫敖部將在河西走廊會師,對匈奴形成東西夾擊之勢,一舉殲滅渾邪王和休屠王部落。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河西之戰戰略分析圖)

這本該是一個無懈可擊的計劃,無奈人算不如天算。

在實際作戰時,霍去病在率領騎兵渡過黃河、跨過賀蘭山、按照預訂計劃行至匈奴後方之後,迎接他們的是一個可怕的訊息:公孫敖的部隊在行軍過程中迷路了。

《史記》中這樣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驃騎將軍出北地,已遂深入

徹底打通河西走廊,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眼看負責奇襲的軍隊已經完全深入了敵軍內部,作為主將的霍去病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局面:獨自作戰不一定能勝,罷兵而歸又不甘心。

在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之後,這位年僅十九歲的小將做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鋌而走險,從側面向匈奴部隊發動襲擊。

匈奴人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防線的背後會突然冒出一隻天降神兵,毫無準備的匈奴主力部隊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匈奴殘部唱著悲涼的逃離了祁連山,這也是匈奴民族留傳至今的唯一一首民歌:

,與合騎侯失道,不相得。

遠在長安的劉徹得到了捷報,作為獎勵,他下詔表彰霍去病的戰功,並賜給了霍去病一座豪華的宅邸,但聽聞此事的霍去病卻謝絕了天子的好意,他向皇帝上奏說:

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連續發生的大戰令匈奴王朝的戰略優勢喪失殆盡,作為敗軍之將的渾邪王和休屠王不敢面對單于的懲罰,在萬般無奈下選決定降漢朝。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得到訊息的漢武帝擔心有詐,在經過多番考慮之後,他決定讓霍去病率隊前去受降

漢武帝的擔心應驗了,當霍去病率部走入匈奴軍營時,果然看見渾邪王的部下死的死逃的逃,並不甘願投降。

面對人心浮動的場面,霍去病淡定自若,獨自策馬來到渾邪王面前,將想要逃跑的八千餘人就地斬殺。

河西之戰落下帷幕,漢軍在霍去病的帶領下所向披靡,終於在公元前121年年末全線打通了河西走廊,實現了外通西域的戰略目標。

封狼居胥

雖說河西之戰逆轉了漢匈之間的攻守態勢,但戰敗的匈奴仍未就此屈服。

為鞏固河西戰果,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與霍去病各帶五萬精兵進擊匈奴單于本部,史稱“漠北之戰”

出征之後,霍去病的軍隊攜帶少量的輜重糧橫穿大漠,直擊匈奴王庭,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

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匈奴主帥共八十三人。匈奴王庭的兩臂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單于懸孤於漠北。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封狼居胥》油畫)

自霍去病之後,“封狼居胥”在武將眼中成為了最高榮耀的代名詞。

無數將領窮極一生都難以取得的至高榮耀,霍去病卻只用了短短四年便全部完成,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時的他才剛滿二十一歲。

英年早逝,死因成迷

公元前117年,二十四歲的霍去病驟然離世,漢武帝悲痛萬分,下令暫時停止對匈奴的進攻,並以國禮厚葬了自己的愛將。

為了紀念霍去病所建立的不世軍功,漢武帝命人將他的墓碑修成了祁連山的形狀。值得玩味的是,一向注重細節的司馬遷在記述霍去病的死亡原因時卻顯得語焉不詳。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只用了一個“卒”字便概括了霍去病之死的全過程:

在大戰告捷之後,霍去病的大軍長驅直入,一路衝進被匈奴人視作聖地的狼居胥山,並在那裡舉行了祭天儀式,史稱“封狼居胥”

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霍去病之死是否另有隱情。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霍去病墓)

對於霍去病之死,漢代官方給出的結論是病死,但這種死因顯然缺乏說服力,當中的漏洞有兩點:其一,一個身強體壯且長期從軍的年輕人怎麼會毫無徵兆的病死?

其二,如果是病死,那麼司馬遷又為何會對此諱莫如深——即便是不知道病因不好亂想,但在記述時加上一個“病”字也不是什麼難事。

但司馬遷卻寧願選擇忽略都不願直接描寫,很難說其中有沒有史官不能撒謊的堅持。

假設排除了“病死”這一說法,再結合霍去病去世的時劉徹正預備發動第二次漠北之戰這一史實,便很容易將霍去病的死因引向一個政治陰謀。

但由於缺乏確切的證據,本文不再妄加揣測,霍去病之死的種種謎團還需等待後來者進行揭秘。

天生將才,漢家寶劍——霍去病

結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名將如流星隕落,漢武帝的宏圖霸業也終究化為泡影。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年輕的名將彷彿是上天賜予困頓的漢朝的一記猛藥,竟在冥冥中暗合了自己的名字。

履行完替漢朝“祛病”的使命之後便將肉身歸於漢家土地,精魂則凝成了漢軍營帳中的一輪明月,朗照著後世的千秋萬代。

引用文獻:

【1】《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2】《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3】《史記·孝武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