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張愛玲小姐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

“出名要趁早”

。這句話給了無數人幻想和激情,但實際上是很值得商榷的。

因為一個人若是成名得太早,

一是容易樹大招風,二是容易因為自身的積累和鋪墊不足而守不住到手的名。

比如劉秀的大哥

劉縯就因為名揚天下而被更始帝劉玄他們投鼠忌器地迫害了,又比如劉秀因為昆陽之戰一戰成名而不得不自汙謀身。

當然,這並不是說出名就完全一無是處。

如果能利用好名氣所帶來的便利條件,因勢利導,確實能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比如劉秀岀撫河北一事,很大程度上就是沾了“名氣大”的光。

劉秀岀撫河北一事,由於多是文戲,沒有什麼武戲,所以一般也沒什麼太多的人去關注它,但這其實是劉秀改變命運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只有把它給理解透了,才會對劉秀之後那猶如開掛一般的人生感覺不那麼突兀。

那麼,這其中究竟牽涉到一些什麼樣的講究和智慧呢?還是直接開始分析解讀吧!

劉秀岀撫河北的來龍去脈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劉秀後來岀撫河北,其實歸根結底跟他哥劉縯被殺有關係!

劉縯被殺時,劉秀正在南下攻城掠地。他和哥哥劉縯,

一個是義軍的軍事首領,一個是更始政權力挽狂瀾的後起之秀

,劉秀怎麼也沒有想到更始帝劉玄他們會自毀長城地把哥哥劉縯給殺害了。

但是,震驚歸震驚、憤怒歸憤怒,

劉秀並沒有因此喪失理智,

而是死死地管住了自己的嘴、牢牢的控制了自己的表情,

擺出了一副良好的態度,趕急趕忙地回到回宛城向劉玄謝罪。與此同時,他還拒絕和大哥的所有部屬有所接觸。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劉秀後來雖然因為這樣主動認慫的方式而保全了性命,但其實實話實說,

他在這個節骨眼上選用這樣的應對方法,其實風險還是很大的。

首先,

既然他哥作為軍事首領就這樣被殺了,還沒引起譁變,說明內部早就出問題了!

那幫原來團結在他們老劉家身邊的人出內鬼了!

其次,

更始帝他們既然能夠這麼不計後果地殺掉

劉縯,也就有極大可能會斬草除根地殺掉你劉秀。

你劉秀丟掉軍權,主動跑回京城去請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自投羅網。

然後,你大哥

被人殺了,你卻表現得跟一個沒事人一樣。這要是劉玄身邊但凡有一兩個想要置你於死地的高手,你基本上就死定了。

因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如此忍辱負重,那他絕非池中之物,金鱗一遇風雲是要化龍的!

所以一定要提前把他還沒有燃燒起來的火星子給掐掉。

不過好在劉秀還算比較幸運,

劉玄那幫人的確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身邊也確實沒有什麼高人,

他們看著名揚天下的劉秀在自己面前搗頭如蒜,他們便光顧著得意地笑了,甚至還有有點於心不忍地同情劉秀兄弟了。沒有人家哥倆,咱們現在也許還讓王莽的大軍追得滿世界流竄呢?人家兄弟對整個玄漢政權有大恩。

劉縯確實是有大威脅,所以殺了以絕後患。但是,面對態度極好的劉秀,更始帝劉玄覺得自己沒有理由殺他了,還封了劉秀為武信侯。

從這也可以看出,劉玄根本就不是一個適合幹大事的人!

幹大事者必須要殺伐果斷,你既然不顧對錯就殺了

劉縯,那就必須要當機立斷地殺掉劉秀

,很多事情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你殺了劉縯,就註定劉秀這一輩子不可能真正和你一條心了,你不殺他,難道還指望他能感激你?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劉秀在封侯之後,便立刻離開了權力中心,回到了老家,並在老家迎娶了女神陰麗華。

按說哥哥剛剛被人陰謀處死,自己就忙著娶媳婦,這事很不地道。但劉秀這人不是一個重虛名的人,這事對他來說有好處,他就會全力以赴地去辦。

娶陰麗華,除了秀色可餐這個表面原因外,還有兩點是劉秀的主要目的:

第一就是新野陰家是豪門大戶,劉秀和陰家聯姻是在搞婚姻政治,是在進一步粗壯自己的大腿;第二就是繼續麻痺劉玄等人,樹立自己只會貪圖享樂的爛泥扶不上牆的形象。

也就在劉秀娶了陰麗華不久之後,命運沒有讓這個天選之子久等,隨即就給了他一個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出撫河北。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先解釋一下,這裡所謂的河北,並不是今天的河北省,

當時的河北指的是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域,總體上包括過去的燕趙之地、冀幽二州。精華地區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全境再加上北京、天津和河南省的黃河北部。

熟知地理的朋友們都知道,

河北

地勢居高臨下,進可長驅直入進攻平坦的河南、山東地區,退守則有著黃河與太行山拱衛,再加上耕地多,經濟發達,尤其北部還盛產戰馬,是得天獨厚的戰略要地。

當時流傳著一句這樣的民謠:

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這句民謠就把河北地區的戰略重要性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兩個戰馬產區均在河北北部,一個東北,一個西北。而依託於戰馬而建立起來的優質騎兵,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兵中王者。

這麼重要的一塊戰略要地,劉玄的更始政權為什麼遲遲沒有搞定呢?主要還是因為出生的更始政權實力和威望不夠,河北的地方勢力根本不大買他們的賬。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此時的河北,堪稱當時之中國亂中之亂

。之前王莽為了打匈奴,又是徵兵又是徵役又是加稅,還趕上了黃河改道的頂級天災,導致首當其衝的河北早已是率先走上了自謀出路的革命道路了。

河北地區一直有幾十股力量犬牙交錯的勢力在不同範圍內充當著土皇帝的角色。

別的地方雖然也都有造反的割據勢力,但大多數地區都已經開始漸漸清晰,比如說赤眉、張步在山東,公孫述在四川,隗囂在隴西,劉永在梁地……唯獨河北地區,你根本就看不出誰是真正能笑到最後的大佬。

在河北,幾乎每個郡的水都很深,既有劉玄政府委派的官員,又有豪門大戶守衛著自己的地盤,還有流民大盜打下來的小山頭……他們由於天高皇帝遠的原因,對所謂的中央政權都是抱著觀望的態度。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劉玄政府雖然對河北地區這種極為敷衍的態度內心感覺很不得勁,但也沒有辦法,因為人家河北勢力確實有左右天下走勢的資本。

“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這句話,劉玄政權會聽但不會做,前半句教他們要爭取赤眉軍,

但是他們後來因為捨不得給赤眉軍大佬樊崇封王而把赤眉軍給噁心走了;

後半句教他們要牢牢把戰略要地河北掌握在自己手裡

,結果他們卻派出了早已將他們恨之入骨的劉秀去岀撫河北。

其實,劉玄他們想盡快地拿下河北之地,在戰略上是非常對路的。因為作為一個新生政權,你要想讓下面的地方勢力歸心,

你要麼去

說服人家,要麼去打服人家,

總之你得抓緊時間動起來,不然等到某個地方勢力搶先把當地經營成鐵板一塊之後,事情就變得棘手難辦了。

戰略要地河北當時雖然很亂,但仍然在可以爭取的範圍內,因為它不像快被

公孫述統一了的

四川,山頭很多,真正的核心卻很少。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劉玄政府雖然走對了要儘快拿下河北這一步戰略之棋,但是派誰去

拿下河北這一步戰術之棋,他們卻沒有想好,或者說他們沒有能力下好。

首先,劉玄政府其實是一個很操蛋的政府,他們雖然意識到了搞定河北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誰也不願意去挑這個擔子,

因為去河北有危險,誰都不願意冒險。

其次,劉玄政府的原始班底就是一幫靠打家劫舍起家的流民,在自身的政治見識和素養上極其欠缺,岀撫河北這種事情,讓他們空談幾句或許沒什麼問題,

但要他們真正有板有眼去落實,他們還真沒那個本事。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往往越是這種兩頭堵的活兒,才容易把真正的英雄給推到前臺。河北問題最終演變成了一個“讓不讓劉秀去河北”的問題。

當時的玄漢高層毫無意外地分成了兩派。主張劉秀岀撫河北的人認為此事劉秀當仁不讓,因為劉秀用昆陽之戰證明了自己,他特別

會啃硬骨頭,這事除了他,別人是幹不成的;反對劉秀岀撫河北的則認為,

劉秀這小子本來就不是屈居人下的平庸之輩,若是他搞定了河北,將來誰來搞定他呢?

這兩撥人雖然吵來吵去,但是可以看出,他們有一個共識,

那就是他們都認為劉秀是能夠拿下河北的。

這就說明劉秀的光芒是藏不住的。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那麼,作為當事人的劉秀當時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他肯定是想要去河北的。因為去河北雖然很危險,但是去河北也是他另闢蹊徑的絕佳時機。不去河北,他也很危險,而且還危險得沒有什麼希望。

走比留,要強得多。

所以,劉秀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得太明顯。

因為很多已經看出他不同凡響的人一直在找機會弄死他,比如當年聯手搞死他哥的朱鮪(新市軍大佬)和李軼(叛變了的宛城豪族)。

他必須得藉助外力,讓玄漢政權親手把這個機會交給他。

就在這個時候,後來在雲臺28將裡排行老七的馮異出來幫他了。馮異提醒劉秀,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詡任尚書之職,現在說話挺管用,應該去巴結他。劉秀照辦了!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後來,

收到了好處費的曹詡使勁幫著劉秀說話,與此同時,劉秀背後的另一個大貴人劉賜也慢慢開始幫劉秀推波助瀾了。

劉賜也是漢室宗親,但家破落得比較早,是最早跟

劉縯

參加革命的一撥人。因為比較會做人,所以並未受到

劉縯的牽連,反而在劉縯被殺之後,接替了劉縯

大司徒一職。

劉賜反覆對劉玄說:“宗室各家子弟之中,只有劉秀才有這個能力。”這話看似是在陳述一個事實,其實是在提醒劉玄要保留一定的家族觀念,

咱們老劉家的人才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你作為一個皇帝,總不能以後什麼事都聽由那幫湖北綠林軍擺佈吧?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在以馮異代表的潁川派和以劉賜為代表的南陽派共同運作下,更始帝劉玄最終頂住了綠林系的反對,下令由劉秀代表更始政權去河北收攬各郡。

但是,到了這個點上了,劉玄對劉秀的好人卡基本上也用完了,他只是在名義上封劉秀為大司馬,給了他一根象徵身份的節杖,便讓劉秀頂著一個空頭名號去收撫河北了。

劉秀也沒有心情再去討價還價了,就這樣,匆匆忙忙帶著幾個家將和隨從

一路向北,“裸渡”黃河,做了一名光榮而又艱難的北漂。

劉秀岀撫河北的邏輯分析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其實透過上述的介紹,相信大家可以一眼看出,劉秀之所以能夠岀撫河北的關鍵就在於,不管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認為他是唯一可以解決河北問題的不二人選。

劉秀之所以能夠獲得外界對他這樣的一致評價,

一是因為他平時的一言一行在默默地為他的人設作背書,人們根據他平時的表現和能力,認為他是一個做事靠譜的人;二是他剛剛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昆陽大捷,這種逆天大勝足以粉碎所有人對他的質疑。

簡而言之,劉秀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無非就是因為

“名聲在外”

四個字。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那麼,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名聲在外”對於一個羽翼未豐的人來說,就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從劉秀岀撫河北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來看,似乎的確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如果把視角拉得更細膩一點,或許就不一定會這麼想了。

劉秀當時是因為燦若皓月的哥哥

劉縯被殺,而不得不韜光養晦、明哲保身,對於一個藏拙來保命的人,是不是名氣越小越好?樹大招風嘛!

如果名氣太大,萬一對方寧可錯殺一千,也不願放過一人,那該如何是好?

也得虧是劉秀運氣好,劉玄和身邊那幫泥腿子政府成員確實沒有什麼格局和見識,只看到了劉秀表面服軟的好態度,

沒有看到劉秀潛龍在淵背後的危險性。

甚至可以說,對於劉秀身上的危險性的識別甚至不需要太大的技術含量。首先,劉秀畢竟是是

劉縯的親弟弟,你們殺了他的親哥哥,他再怎麼服軟,也不大可能再死心塌地為你們賣命了;其次,人家劉秀才剛剛憑藉一己之力打贏了讓人不可思議的昆陽之戰,能力和威望都擺在那裡,幾乎明擺著這是一個你們掌控不了的大能人;最後,人家劉秀又有身份、能力、地位和聲望,還突然變得這麼能忍了,連親哥哥被殺了都表現得無所謂了,這種人不是大奸大惡就是所謀者甚大,根本就是留不得。

別的不說,范增當年鴻門宴前勸項羽誅殺劉邦不就是這個理由嗎?

總而言之,成名過早其實對於當時的劉秀來說,簡直就是一道送命題。

但是,好在玄漢那幫主考官自身水平有限,活生生地把這道題給改成了劉秀的加分題。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其實玄漢政權當時意識到了河北問題的重要性之後,其實不管有沒有更合適的人選,首先都應該把劉秀排除出去。

因為只要把劉秀派出去,不管事情成與不成,結果都註定好不了。

若劉秀成功了,你們和人家有不共戴天之仇,人家坐擁河北大地,還能聽你們的嗎?如果劉秀不成功,你們對河北的勢力就喪失了一次權威,你第一次招撫不成功,後來再派人去,難度就會更大。

玄漢政權其實之所以最後會同意派劉秀去岀撫河北,還是犯了一個正常人都會犯的錯誤,

那就是一廂情願地站在利己角度去思考問題。

他們覺得既然沒有別人比劉秀更適合去岀撫河北了,那岀撫河北一事就非劉秀不可了。

這其實是在與虎謀皮。

河北問題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卻就變成了一個生死問題了。

河北勢力如果不能招攬過來,玄漢政權則會後繼無力,因為他們勢必會繼續觀望,除非你玄漢政權逐漸打出了無可逆轉的態勢來。但是如果河北勢力被劉秀招攬過來了,劉秀則必定會依仗河北勢力來推翻你們玄漢政權。這樣的核心問題,玄漢高層都沒有想清楚,他們最後不以失敗而告終,都有點天理難容了。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我們很多時候必須要對玄漢政權引以為鑑,有些事情對我們來說或許確實很重要,

但是如果我們確實沒有能力和條件去完成或者實現它,那麼,將它暫時放一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完成而去完成。

真正成熟而又理性的人,做事之前無非就是把利害得失梳理得客觀全面一些,然後去避重就輕罷了。就玄漢政權岀撫河北一事來說,派劉秀去河北,不管結果如何,它的破壞性都是要遠大於派其他人去甚至不派人去的。所以說,玄漢高層在這一方面還是不夠理性的。

建立在玄漢高層想不透事情的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劉秀的好名聲終於慢慢變成了他人生逆襲的最大籌碼。

比如像馮異這樣的頂級戰將加謀臣

,便會主動站出來幫他出謀劃策、爭取機會。因為人家透過觀察和識別,覺得劉秀身上才有明君潛質,跟著劉秀幹才有前途。

比如像劉賜這樣的騎牆派、觀望者,才會在確認劉秀尚有時來運轉的那一天後,主動遞出橄欖枝,為日後結一段善緣

,否則像他們那樣惜命如金的人才犯不著要為一個失勢的劉秀去多會口舌呢。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簡單地總結一下,一個人的名氣究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成為其正向助力呢?

首先是必須能不能帶給對手太強烈的危機感,

否則人家趁著你羽翼未豐之前就把你給“防患於未然”了,你的名氣只會加速你的死亡;

其次你的名氣要跟你的能力相匹配

,別人看中你的名氣時,其實歸根到底是透過名氣看中你的能力,只有你的能力能夠滿足別人的幻想和預期,他們才會真正去追隨有名氣的你;

最後,你的名氣背後所代表的利益要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如果維護你的名氣只能讓你一個人過得更好,那也是白搭,沒有多少人會願意死心塌地為你搖旗吶喊的。

關於劉秀岀撫河北的思考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其實關於劉秀岀撫河北這件事是要分為兩個時間階段來看的,劉秀在哥哥

劉縯被殺之後,立馬火急火燎地趕回宛城來認慫,是有待商榷的;但其回到宛城之後,用閉門不出、不問政事的態度來等待時機,是無可厚非的。

先說第一點,為什麼劉秀第一時間趕回宛城認慫是有待商榷的呢?因為他的本意就是想藏拙,但是大家要明白,

藏拙本身就是一件逼不得已的事情。而且藏拙一般情況下,也並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如果裝孫子就能解決實際問題,那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假孫子了。

試想一下,更始帝劉玄他們既然能夠不計後果地把劉秀的大哥

劉縯處死,還有什麼事情是他們不敢做的呢?萬一他們再操蛋一些,壓根不考慮什麼階級友情、革命功勳和宗室舊情,就是要斬草除根,等你劉秀一到宛城就不由分說地把你處死,你找誰說理去?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咱不能把自己的命脈交給對方的心情來決定,這一點很重要!

況且是已經表現出明顯不講武德的對手!你想裝孫子矇混過關,但如果對方連讓你裝孫子的機會都不給你怎麼辦呢?

其次,有些人裝孫子註定是適得其反的。

像劉秀這樣已經在其他地方大放異彩的人,幾乎所有人都明白這個人不是省油的燈了,你再刻意的裝孫子,但凡對方有點見識和覺悟,就會不由自主地警覺起來,就會對你更加警惕了,你小子突然把尾巴夾得緊緊的,是不是要扮豬吃老虎了?稍微有點水平的人都會把你置之死地而後快。

劉邦是什麼時候才成為有資格和項羽一較雌雄的對手的?不就是他在咸陽宮面對美女如雲、珍寶如山時,卻能被張良、樊噲勸說得收心時嗎?

一個有能力且懂得適當控制自己的慾望的人,才是真正可怕的人。

這一點,早已成為共識,所以劉秀跑回去裝慫的風險是極大的。

其實劉秀在哥哥

劉縯被害後第一時間內的最佳選擇就是按兵不動、靜觀其變,等待玄漢政權主動提出解決方案,要麼談攏了保命條件,要麼談崩了分道揚鑣。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再說說劉秀回到宛城之後的種種表現,其實那些才是他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的最佳選擇。因為他一旦回到了宛城,

他就失去了所有選擇的主動權,這個時候不做任何選擇,等待被選擇就是他的最佳選擇。

回到宛城,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他在玄漢政權中的政治資格。這已經是他正面應對的極限了,剩餘任何主動爭取的行為對他來說都是適得其反的。

所以,他主動切斷與哥哥舊部的聯絡,釋放的訊號是,他沒打算接收哥哥的政治遺產;他趕回家裡去娶媳婦,釋放的訊號是,他沒打算大展宏圖了,就想想安安心心抱著美人過點安穩日子了。他在強行把過往翻篇!咱們都別鬧了,我哥都死了,我也沒什麼想法了,就想過點安穩日子,求各位大爺看在我和我們老劉家的人對玄漢政權還有點功勞的份上高抬貴手。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劉秀已經退無可退的前提下,這是沒有選擇的最好選擇,

所以需要大家對“忍辱負重”這四個字有一個理性的認知。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回到一個現實問題上來,什麼叫做真正的

“窮則變,變則通”?

我們很多朋友把這句話用偏了或者說用大了。遇到什麼事情便不分情況地一頓搞,反正此路不通,還有下一條路唄!都把這句話當成了兜底邏輯了!

其實這句話的本質邏輯是在於勸導大家不要一條道走到黑,即便在絕境之中也要永遠保持希望。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現在有很多名牌大學生到處現身說法,說什麼三十六行行出狀元,沒必要讀個大學就要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這種說法對不對?肯定是對的!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它是什麼人在什麼樣的前提下說出來的!

比如某北大高材生最後去殺豬了,這能代表北大學子上大學就是為了最後去殺豬嗎?他最後去殺豬,只是因為他想走的路都沒有走通,最後陰差陽錯走上了一條讓他名利雙收的路而已。如果每個人都把“大學畢業去殺豬”當成一種常規的事業發展通道,那將會讓無數子弟紛紛掉坑。

這在專業上叫做

“倖存者偏見”,不是一種普遍性的具有代表性的邏輯。

出名要趁早?名氣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岀撫河北前的劉秀恰好得其利

恰如我們很多人看到劉秀靠裝孫子而東山再起,就大呼做人要善於隱忍、要學會低頭,其實這些事情也是需要講究環境和條件的。也恰如張愛玲小姐說“成名要趁早”,它的邏輯上是不是“槍打出頭鳥”相反的?

所以,我們讀史,

很多時候不是歷史看似沒有什麼營養價值,而是在於我們把歷史理解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