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門閥政治為何不願北伐?利益所使還是真的不行?

公元

317

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隨著北邊各地的淪陷,司馬睿已然成為了晉朝最後的希望。此時的江東,雖然全盛時期也很難比上北方,但是勝在安穩,可以讓疲軟的晉朝徐徐圖之。

東晉門閥政治為何不願北伐?利益所使還是真的不行?

但是,晉朝最終的結果,卻是在南方萎縮幾百年,只有少數幾個人想要北伐,並且為之努力了。

歸結原因,北方並不是完全勝過了南方,最核心的點,還是晉朝的統治階級並不想要這麼做。這些掌握核心權力的門閥,只想要偏安一隅罷了。

那麼,這些門閥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說說。

影響中國百年政治的門閥,早在西漢時期就有所表現。

西漢末年,民間的經濟系統基本上完全亂了。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小農經濟才是支援國家經濟的主體。但是,西漢末年,地主階級缺乏足夠的束縛,他們的領地迅速擴大,以至於小民無地可耕。

同時,漢朝整體實行察舉制。朝廷原本的想法,是用察舉制選拔下層人才,為朝廷提供新鮮血液。但是,察舉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卻成為了世家大族壟斷上升途徑的手段。

東晉門閥政治為何不願北伐?利益所使還是真的不行?

這個過程中,自家有人做官,家中土地也夠的大地主勢力,自然開始在地方掌握了話語權。雖然朝廷還能夠對地方實行有效管理,但跟世家大族合作,絕對是不能忽視的。

等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世家大族的權力也就更大了。天下大亂的背景,給了世家大族合理發展兵權的藉口。畢竟,僱幾個家丁去守家沒毛病吧?這幾千個家丁,那更是因為我家大業大嘛。

就在這麼一步一步的變化中,最頂尖的大地主進化成為世家,這些大地主再進一步進化,成為門閥。從門閥產生的那一天起,他們就註定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毒瘤。

早在孫吳時期,世家的威力就已經顯現了出來。當年的孫權之所以能夠平穩坐穩江東皇帝的位置,就是因為他對世家的籠絡。縱觀孫家的政治,能夠當上丞相的,基本都是世家出來的人物。

東晉門閥政治為何不願北伐?利益所使還是真的不行?

而到了東晉建立,門閥的地位再一次獲得提高。中央大亂,代表著中央無法為司馬睿提供足夠的支援。本身作為諸侯王,司馬睿也是實力較弱的一個。

以上種種,導致司馬睿不得不依託門閥治理江東。也就是後面的衣冠南渡發生,不然司馬睿沒有一點能夠權衡的空間。

後面東晉為何很少北伐,也跟這些江東門閥有很深的關係。對於這些江東門閥而言,北伐沒有一點實際利益。他們的根在南方,也只有在南方,他們才能成為朝廷的主人。

這一點,是門閥沒有明說的事實,但他們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他們的想法。

因此,縱觀整個東晉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北伐的次數那是少之又少。少數有成就的幾次北伐,更是一旦遇到點損失,就直接被全盤否定。門閥政治,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