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該如何看見孩子、託舉孩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示範

母親節快樂

文/陳瑜

少年大不同、人生大不同 創始人

今天是母親節,我給大家推薦的一本書,是我前兩年翻譯、現又再版的一部自傳,名字叫作《媽媽和我和媽媽》,作者叫瑪雅

安吉洛,是一位非洲裔美國人。

母親該如何看見孩子、託舉孩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示範

一個女孩在成年之前可能遭遇的所有不堪,瑪雅幾乎都經歷了。

3歲,父母離異,被拋棄在阿肯色州鄉下的祖母家;

7歲,被熟人強姦,5年不說話;

13歲,回到母親身邊,滿心仇恨,拒絕叫“媽媽”;

16歲,想要驗證自己是不是同性戀,意外懷孕,當上未婚少女媽媽;

……

一個女孩的人生有這樣的開局,後面的篇章會是怎樣的走向?

有意思的是,瑪雅•安吉洛

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她的文學和藝術成就橫跨各個領域,是美國知名度最高的非裔女性

作家

詩人

,同時還是

歌手

演員

導演

劇作家

,榮獲

三次格萊美獎和普利策獎提名

她是馬丁

路德

金的戰友;

她應邀在克林頓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朗誦詩作;

她被奧巴馬總統授予“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獲得的最高榮譽。

母親該如何看見孩子、託舉孩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示範

那麼,“瑪雅•安吉洛是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常常有人問她這個問題,所以她寫了《媽媽和我,我和媽媽》這本書來回應,她說:

是媽媽的愛,塑造了她,培育了她,解放了她。

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當瑪雅13歲被迫回到母親身邊時,她的心裡是有一座巨大冰山的,但她的母親,那個叫薇薇安的女人,是如何用愛消融它的呢?

我在這裡分享書裡三個讓我印象最深的母女間的故事:

16歲瑪雅意外懷孕了,瞞著所有人。那陣子母親也正好在外地處理生意上的事情,等她知道這件事時,瑪雅距離分娩,只剩三個星期。

設想一下,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麼做?

再設想一下,如果你是瑪雅,你會期待媽媽怎麼做?

瑪雅的母親到家後只問了她三個問題:

你知道父親是誰嗎?

瑪雅說:是的,只是一次。

母親再問:你愛他嗎?

瑪雅回答:不。

他愛你嗎?

不。

母親很乾脆地說:

好吧,那麼,就這樣吧,我們不能毀了三個人的人生,你、我和這個家將要迎來的一個棒棒的小寶貝。對於那件事,就這樣吧。寶貝,往前走。

瑪雅寫道:

寬心的淚水洗刷著我的臉,她沒有恨我,或讓我恨我自己。她給了我她一直以來的尊重,她關心我和我的孩子。

之前,她一直稱呼薇薇安女士,從這件事以後,她改口叫她媽媽。

母親該如何看見孩子、託舉孩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示範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當她單身媽媽的階段,因為獨自撫養孩子,又不想依賴母親,所以瑪雅一直辛苦地打工掙錢。

有一天,朋友介紹她去應聘一份脫衣舞娘的工作,薪水可觀。她左右為難,於是,打電話徵詢母親的意見。

好了,再來設想一下:

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是瑪雅,你會期待媽媽怎麼做?

瑪雅的母親聽到這個訊息後,是這麼說的:

讓我給你做一套演出服,你編一支舞,你不要光著身子在臺上擺姿勢,你一定要真正地跳舞。

瑪雅穿著和媽媽一起手工製作的演出服,伴著非洲鼓的節拍,跳起舞來。老闆給了她這份工作,讓她欣喜萬分。

媽媽知道後對她說:

“我並不吃驚。在這個世界上你會走得很遠,因為你敢於冒任何險。那是你必須做的,你一直準備著盡全力做你能做的事,而且即使你沒有成功,你也知道你該再試一次。”

正是由於母親無條件的支援和鼓勵,瑪雅憑藉自己的才華迅速在整個舊金山地區成名,有了更多的機會,結識了更多的藝術家,可以說那是她的人生踏入藝術和文學的起點。

母親該如何看見孩子、託舉孩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示範

我想分享的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她已經成為知名作家之後。她寫的一部電影劇本,在斯德歌爾摩拍攝,她跟隨攝製組前往,那是非洲裔女性的劇本第一次投拍。

但讓她苦惱的是,她被白人演員排斥和羞辱,女主角稱,只要瑪雅在片場,她就拒絕拍攝,而拍攝中途,男演員又要罷演。

瑪雅給遠方的母親打電話,說:“媽媽,我需要媽媽的照顧,我現在就需要。”

看她母親怎麼迴應她:

“寶貝,如果今天有飛機從舊金山非瑞典,我一定在上面。你明天一早在斯德歌爾摩機場接我。”

是不是覺得特別給力!沒錯,

母親就應該是那個為孩子託底的人,哪怕遭遇全世界的白眼,母親依然把她視若珍寶。

來到女兒身邊的每天早上,她都說同樣一句話:“嗨,寶貝,進來,給你咖啡和一個吻。”她經常讓瑪雅邀請片場的演員來家裡做客,準備豐盛的菜餚,她是一個健談的人,會逗朋友。

過了一陣,劇組對瑪雅的態度不一樣了。她在書裡總結原因,寫道:

那時因為我有一個媽媽,我的母親在人前人後誇獎我,她在我的背後,支援我,這就是媽媽的角色。在斯德歌爾摩,我的身邊流淌著母親守護的愛,不知為何,人們感受到我有價值。

當女兒的人生陷入一次又一次困境時,瑪雅的母親就是這般溫暖而又堅定地站在她的身旁。

《媽媽和我,我和媽媽》是瑪雅·安吉羅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傳記,寫作時,她已耄耋之年,一個歷盡千帆的女兒,去書寫母親的一生。

母親該如何看見孩子、託舉孩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示範

故事結束在母親的病榻旁,瑪雅握著昏迷多日的媽媽的手,說,

“有人告訴我,有一些人需要獲得准許才能離開。我不知道你是否在等待,但是我可以說,你或許已經做了來到這裡該做的一切……你是小小孩的糟糕媽媽,但作為一個年輕成年人的母親,沒有人比你更偉大。”

這本書可以說教科書般地示範了一位母親如何看見女兒,看見她的需求、看見她的潛能、看見她的無力、也看見她的光芒,看見的是孩子她這個人。

這些年,我創辦了一個家庭教育專案,叫

“少年大不同"

,接觸了全國各地的家長,也透過

“少年發聲”

的專欄,深度採訪了很多孩子。

當下的中國家長看見的是什麼?是孩子的成績,是班級的名次,是刷了多少題,是上了多少補習班,但

唯獨看不見孩子本人

前幾個月,我採訪了一個自殘的女生,在上海的頂級中學上高一,她第一次用筆戳自己是初二,有很明顯的傷痕。

她希望爸爸媽媽能看見,用暗示到幾乎明示的方式,但爸爸媽媽給她買了一部新手機,說“這下你滿意了吧”。自始至終沒有問過一句,“孩子,發生了什麼?我能做什麼嗎?”

女孩說,從此,她對父母徹底關上了心門。

這樣的情況,在中國家庭中並不少見。在教育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的今天,為人父母,我們如果看不見自己的孩子,那誰來看見他們?!

這也是為什麼我想在今年的母親節,推薦《媽媽和我和媽媽》。

母親該如何託舉孩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