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性格內向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變成這種“危險人格”

父母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可能間接影響孩子的一生。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一半來自天賦,另一半就是來自父母家庭的後天塑造。

性格有內向與外向之分,這不是評判優劣的標準。

只有一些形成障礙的人格,才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如果你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就需要對孩子細微的變化也關注到位。孩子內向並不可怕,如果無意間養成迴避型人格才是最可怕的——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迴避型人格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內向與迴避型人格

內向的人往往都習慣將注意力和興趣點放在自我內心世界,他們不習慣或者不喜歡主動接觸他人,只有身邊親近的朋友才能瞭解內向的人的本質。

心理學:性格內向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變成這種“危險人格”

內向的人比較含蓄比較敏感,同時他們也有一定的社交恐懼症。就是覺得跟他人交往是一件掌握不了技巧的事。在社交場合中,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恐懼症,他們很難融入集體,在社交時會出現緊張的感覺。

當然,內向的人社交恐懼症未必有這麼嚴重,只是不喜歡引人注目罷了,並沒有緊張的感覺,此時的身心屬於正常範疇。

作為父母不需要給內向型孩子過多的壓力,內向是一種本性,或者隨著孩子自身成長髮展,他們的自信心也會逐漸提高。

迴避型人格在內心通常表現為行為退縮,內心敏感自卑,對於任何突如其來的挑戰他們都不想面對,總是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躲避開。

心理學:性格內向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變成這種“危險人格”

根據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這樣的迴避帶有三種特點:非理智性、盲目性以及強迫性。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不及時得到糾正和改善,很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面對世界的勇氣以及抗壓能力。

父母開導

具有迴避性人格的孩子經常缺乏安全感,而語言溝通是父母能夠指導教育孩子的直接方式,父母這個時候需要充當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傾聽孩子內心的不安。

此外,還需要用一些溫柔的話來開導他們,安慰他們,潛移默化之中就會改善孩子的心態。

這種時候千萬不要小看父母的職能,原生家庭能給一個人帶來一生的傷害,也是治癒一個人一生的良藥。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有的孩子天性敏感脆弱,別人對他們造成細微的傷害,父母可能是察覺不到,但那些傷害往往讓他們在產生自我意識之後越來越自卑,行為越來越退縮。

心理學:性格內向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變成這種“危險人格”

父母沒有必要刻意強調他們的行為,也不要刻意指出他們迴避這一點哪裡做得非常不對。

相反,父母應該在平常生活中對他們多多加以肯定,來自家庭內在的肯定可以抵抗來自外在的否定,並且讓孩子養成一個強大的內心。

適當的戶外運動

積極地進行戶外運動,有利於身心健康。孩子如果喜歡多想並且常常產生迴避的想法,這種消極態度會為大腦帶來疲憊感,消耗自我內在精力。

而在父母陪伴下的戶外運動可以幫助孩子舒暢身心,在娛樂中徹底釋放自己,並且也可以增加抵抗力。身體上的虛弱減少,與之而來心理上的虛弱自卑感也會減少。

心理學:性格內向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變成這種“危險人格”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刺激性的戶外運動,可以適當地調節一個人的情緒,如果想要改變孩子們的心態,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適合孩子做的戶外刺激運動。

比如滑雪,蹦床,攀巖。在這種運動中,孩子的性格都是向外擴張的,也是順著孩子愛玩的天性來的。

當然,就算是再簡單的、安全設施好的刺激型戶外運動、就算這項運動本質上是為了娛樂,可是在習慣逃避問題的小孩面前,依舊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而剛好這也是逆轉心態的一個實踐,父母在這一過程中,耐心開導孩子去挑戰他們不敢挑戰的專案,會為孩子在心理上形成類比效果。

心理學:性格內向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變成這種“危險人格”

之後再遇到同樣具有挑戰性的事物時,他們第一反應就不會是放棄。

迴避型人格是一種障礙,是種病,絕不僅僅只是內向那麼簡單。父母在養孩子的時候不僅要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也要洞察孩子們的內心。

能被父母發現狀況並且及時改正的孩子是非常幸運的,這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溫暖力量。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de Charms, R。 (1968)。 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