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刪就刪,說不聯絡就不聯絡的人,情商通常很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著時代的變遷、先進科技的不斷髮展,人們通訊的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先進。現代的人們已經習慣於利用網上聊天軟體進行溝通和交流,許多事情都不用透過打電話來溝通了。

人們現在基本都透過微信、QQ等即時通訊軟體聯絡,不僅是生活,甚至工作也都在一個個工作群裡進行,人們也已經離不開這種溝通方式了。

比如人們常用的微信,你的微信好友並不都是自己的認識或者熟悉的人,有時候也會加一些陌生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那些說刪就刪,說不聯絡就不聯絡的人,情商普遍很低。

那些說刪就刪,說不聯絡就不聯絡的人,情商通常很低

如果出現矛盾或者想清理掉一些好友,可以選擇刪除好友,或者直接拉黑進入微信的黑名單。

但是微信還是考慮到客戶拉黑好友想反悔的情況,就是在黑名單裡的人可以將其移出恢復到自己的好友通訊錄裡面。

但是刪除掉的好友就不能這樣操作了,如果還想加好友就需要從新開始新增才能成為自己的微信好友了。

使用過微信的人有時候會遇到被人拉黑的情況,如果知道自己被微信好友拉黑了是什麼感覺,這個拉黑你的人是怎樣的人呢?

如果被拉黑會不會想一下究竟是自己 原因還是對方的原因?是自己做什麼惹到對方了,還是對方情商低的行為表現呢?

那些說刪就刪,說不聯絡就不聯絡的人,情商通常很低

在現代社會中經常按雙商來評價一個人,雙商即為情商和智商,二者在社交中都非常重要。智商就不用說了,代表個人的能力和智慧,這也是先天條件展現。

而情商也是在近些年被人們在人際交際中熱議的一個特點。而且一個人的情商高低,也會被人們作為對人評判的一個依據。

在現代人看來,一個高智商的人不一定能夠擁有很高的情商,所以高情商也被人認為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特徵。

智商只能代表一個人的學歷能力和工作能力,但是情商包含了太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為人處世之道、待人接物、社交禮儀和情緒管理等方面。

那些說刪就刪,說不聯絡就不聯絡的人,情商通常很低

從心理學上來講,情商是一種綜合素質能力,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的《情商》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可以展現出智商和情商的差異和影響。

這個案例是在一個美國中學生,在學校拿刀砍傷了自己的物理老師,傷害老師的原因是在考試中給自己評了一個良,並不是自己期待的優。

人們都沒有想到這個平時老師同學們眼裡的好學生,會一時衝動做出這種事。在同學眼中這個同學是班級最優秀的學生,這次考試都考了優,只有物理老師給了良。

因為擔心自己因此不能被哈佛錄取,所以懷恨在心,拿刀傷害了物理老師。這就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的例子。

那些說刪就刪,說不聯絡就不聯絡的人,情商通常很低

我們平時所說的智商和情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智商是衡量人類智力的一個指數,而情商則是一個人對於自己情緒管理的能力。

雖然兩者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是在人身上需要將兩者互相協調和影響,智商也是高情商的基礎條件

。因為人對於事物的理解都是基於智商之上展開的,良好的情商可以引導智商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那麼怎樣能夠提高自己的情商,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首先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能力,因為如果想要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就要清楚瞭解自己的情緒產生原因。

那些說刪就刪,說不聯絡就不聯絡的人,情商通常很低

只有對自己有清晰認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在情緒發生變化的第一時間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波動。

因為對付自己負面情緒的最好辦法,就是利用自己認知能力將負面情緒清除,這種方法也被廣泛應用於治療一些心理疾病,這就是心理學中經常用到的認知療法。

透過控制自己的情緒,啟發自己的自我覺察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之後,在遇到一些負面情緒時就可以自我治癒。

將負面情緒正確面對後分析原因,可以及時地控制住負面情緒不在身上繼續發展影響到自己,而那些遇到一些事情就把人拉黑好友的人,他們就是典型的低情商表現。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選擇將負面情緒發洩出來,透過這樣的行為發洩到別人身上。

那些說刪就刪,說不聯絡就不聯絡的人,情商通常很低

因為在我們現代的社交中,拉黑好友就是代表了與對方關係決裂的意思,自己將這段關係徹底破壞殆盡。

許多人一時衝動把別人拉黑了,事情過後又恢復了冷靜,有時又會後悔自己拉黑別人,但是這時往往已經晚了,及時加回好友,也很難回到從前一般親密的關係了。

所以人們在交往中一定要保持理智,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自己的生活也會更加舒暢。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