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埃及的神秘面紗

教學背景

《埃及》是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走進國家》系列課程之一,設定了4個小標題:“地跨兩洲”“沙漠廣佈”“發展中的工農業”“富有特色的旅遊業”,分別從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工農業生產、旅遊業4個方面對埃及進行了闡述,讓學生對埃及有一個初步瞭解。教材提供了4幅地圖和6幅景觀圖,分別說明埃及的位置和地形、連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礦產和物產分佈、主要名勝古蹟的分佈。6 幅景觀圖分別是開羅老城區景觀、尼羅河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地區夜間燈火、尼羅河景觀、獅身人面像、卡納克神廟、金字塔,突出了尼羅河在埃及古今文明發展中的作用,突出了埃及作為世界古代文明發祥地的燦爛文化和開羅作為現代非洲大城市的繁華興旺。

為踐行學校聚焦問題、核心問題、分解與解決問題的“GLOBE教育”教學法,同時緊扣“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這一主線,內容聚焦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讓學生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剛才給大家看了一個影片《埃及文明》,根據剛才你們看的影片,再結合你們之前對埃及的印象,說一說對埃及的瞭解?

生1: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

生2:埃及有金字塔,還有獅身人面像。

生3:埃及是在非洲沙漠中,有一條尼羅河。

師:同學們回答得都非常準確,有人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埃及,探索埃及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核心問題:埃及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活動探究1:分組學習,解決問題,小組彙報埃及的地理位置。

師:請各組同學看教材中埃及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根據地圖分別指出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分別在哪裡。

生4: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埃及的首都是開羅,是亞、非之間的陸路交通要塞。

生5:領土包括蘇伊士河以東、亞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島。

師:很好,埃及還是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所以透過埃及的地理位置你們發現了什麼特點?

生6:處於中心位置,戰略位置很重要,也是交通要塞。

師:非常對,尤其是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有人說蘇伊士運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運河,根據教材的蘇伊士運河介紹,哪組同學說說原因?

生7:地理位置很重要,處於亞、非、歐三大洲之間,附近的幾個國家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資源需要透過海上航線運輸到各個國家,大大縮短了大西洋與印度洋的距離,可以不經過非洲南非的好望角。

師:這組同學總結得非常全面。非洲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埃及的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人口8300萬,90%以上都是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語為國語,首都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是非洲最大的城市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有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

核心問題:埃及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

分解核心問題一:埃及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活動探究2:埃及工農業與特色旅遊業推介會。

師:同學們知道埃及有什麼著名的物產,能否對此物產進行簡單介紹?

生8:以盛產優質長絨棉而著稱,長絨棉被譽為“白金”,原產於南亞次大陸,穆罕默德統治時期,為適應歐洲國家對棉花原料的需求而引進的新品種,在埃及經過長時間的選育馴化,品質優良,產量較高,種植面積廣大。

師:看來一些同學的知識儲備很豐富,現在給大家3分鐘時間,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思考,為什麼埃及的長絨棉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組1:首先,埃及的緯度位置決定,埃及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炎熱乾燥,光照強,為長絨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光熱條件。其次,埃及被稱作沙漠王國,沙漠面積佔90%以上,因此晝夜溫差大,利於有機物的積累。最後,尼羅河縱貫埃及境內,為棉花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師:非常好,那麼為什麼埃及長絨棉的出口量能居世界首位呢?

組2:埃及是亞非之間的陸路交通要衝,蘇伊士運河又連線了紅海和地中海,提供了歐洲至印度洋和太平洋西海岸之間的最短航線。可見,無論在地理位置上還是交通運輸上都佔盡了優勢。

師:同學們對於地理資訊的收集和整合能力很強,下面請同學們看埃及的礦產和物產分佈圖,說一說埃及還有哪些物產?

生9:水稻、小麥、甘蔗和水果等。

師:這些農產品的分佈有哪些特點?

生9: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區。

師:因此埃及人民盛讚尼羅河是哺育他們的“生命之河”,是埃及的生命線,因為埃及炎熱乾燥的氣候特點決定了水源是限制埃及農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埃及的農業生產集中在灌溉條件好的尼羅河谷底和三角洲。

師:實際上,尼羅河不僅對農業的分佈有重要影響,與埃及旅遊業的分佈也密切相關。請大家看埃及主要名勝古蹟的分佈圖,說一說埃及名勝古蹟的分佈特點。

生10:也在尼羅河沿岸。

師:同學們彙報得都非常棒!

分解核心問題二:人類活動對埃及的自然環境對影響

活動探究3:辯論賽——阿斯旺大壩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師:幾千年來,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氾濫。8月份河水上漲最高時,淹沒了河岸兩旁的大片田野,1964年尼羅河曾發生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由於當時阿斯旺大壩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使埃及人民避免了一場災難。但大壩建成後顯露出弊端,因此人們對阿斯旺大壩的利弊展開了爭論,你們對此持怎樣的觀點。正方:利大於弊;反方:弊大於利。

正辯1:阿斯旺大壩化解了尼羅河洪水對埃及的威脅,而且貯存了幾年的富餘水量,使尼羅河谷的一年一季小麥田轉變為一年兩季,顯著提高了農業產量。阿斯旺大壩發電量佔埃及總髮電量的15%以上,供電量除供開羅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用電外,還可向鄰國輸出電力,掙取外匯資源。阿斯旺大壩建成後,下游水流平穩,航運價值提高,所以我們認為利大於弊。

反辯1:大壩建成後泥沙被阻於庫區上游,下游灌區的土地得不到營養補允,土地肥力下降,迫使農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使河水受到汙染,影響河水中生物的生存,水質惡化,毒化尼羅河下游居民的飲用水。水質惡化,水生植物及藻類到處蔓延,堵塞河道灌渠,阻礙灌渠的有效執行,降低了航運價值。

正辯2:大壩建成後,埃及可耕地面積增加200萬費丹。水庫周圍出現了常年繁盛的植被區,有利於保持水土、穩固湖岸,調節周圍的氣候。此外,大壩所形成的巨大水庫對下游水位的調節,使其可發展淡水養殖,增加國民經濟收入。

反辯2:耕地長期灌溉會把深層土壤內的鹽分帶到地表導致土壤鹽鹼化,因而抵消了因修建大壩而增加的農田,而且大壩建成後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阻斷了水生生物的洄游線路,稀有魚類資源瀕臨滅亡。大量有機物的泥沙在大壩前沉澱下來,河口水質養分降低,由於下游泥沙含量減少,再加上地中海環流把河口沉積的泥沙沖走,導致尼羅河三角洲的海岸線不斷後退,河床受到侵蝕,所以我們認為弊大於利。

(點評:本環節透過辯論賽的形式對阿斯旺大壩進行利弊分析,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語言表達的平臺,更全面地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

核心問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活動探究4:作為埃及經濟發展的智囊團,結合資料以及埃及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埃及的物產分佈圖,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為埃及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師:看完影片《一帶一路》後,我們思考埃及如何借“一帶一路”的契機發展埃及的經濟。

師:如果你是埃及的交通部長、工業部長、旅遊部長,結合埃及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埃及的物產,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為埃及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生11(旅遊部長):為了更好地吸引遊客到埃及旅遊,我們旅遊部門極力推動埃及旅遊免籤等優惠政策。在埃及宗教習俗、飲食習慣、婚嫁習俗等特色文化方面建設新的旅遊專案,加強埃及旅遊的吸引力。在飲食住宿方面,加強管理和服務,增加旅客滿意度調查。

生12(交通部長):要致富先修路,中國對埃及投資84億人民幣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電氣化鐵路和輕軌。

生13(工業部長):埃及豐富的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大量未開發的價格低廉的土地,為工廠建設提供良好的條件,藉助開放的市場經濟,引進先進的石油裝置,大力開發太陽能和紡織工業。

師:非常棒!同學們這節課收穫了許多,也讓老師大開眼界,這節課先上到這裡,下課。

課後反思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之間的往來,課程和學習是抵達彼此的路徑,“GLOBE”教育以課程為載體構建起師生生命共同體。本課透過問題導向、合作探究、多維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知道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學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學會用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GLOBE教學有九大原則:問題導向、合作探究、多維互動、敢於批判、認知互聯、閱讀演講、價值提升、文化引領、點亮智慧。本節課,首先聚焦如下問題:一是在地圖上指出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分析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從地圖中獲取資訊的能力;二是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埃及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認識各地理要素間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三是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聯絡埃及的自然條件特點,簡要分析該國因地制宜發展工農業和旅遊業的例項,讓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四是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說出埃及種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點,提升學生區域認知素養和綜合思維素養。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深圳市高階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9月04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