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古今的韻律

環繞古今的韻律

人類誕生之初,無所不缺,所以才有極少數或頭腦發達或四肢發達的人類一等品,聯合起來,佔有了極大多數的物質資源,先富了起來。先富起來的這個團體,後來就變成了朝廷。

先富起來,這本沒有錯,但是先富得帶動後富啊,可惜這個帶動,帶動了幾千年,效果實在不好,所以看來遊戲規則有些問題,所以大多數人決定修改規則,這就是辛亥革命。

今天不談革命,開頭這段話,只是想說明,在物質匱乏的古代,一切的東西都應該是首先應用於廟堂之高的朝廷的。音樂,也不例外。

朝廷人士,吃飽了之後,就會想到娛樂,於是就有了音樂和樂器。這就談談中國古代的樂器。

中國古典樂器一般按“八音”分類,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金,石,土,革,木一類,大約相當於今之打擊樂,而匏、竹則類於管樂,而絲,即為絃樂。

前者,氣勢澎湃大氣,但耽於殺伐;中者,高亢清越,卻失之婉轉,表現力單調;唯有後者,既可敘事宏大,也可溫婉低迴——這也許就是絃樂較前兩者生命力更加強大,使用範圍更廣的原因吧。

關於樂器的演變,大約打擊樂的出現應該相當靠前,原始人在狩獵前和狩獵後,用手裡現成的木,石一類“硬體”進行敲擊,袒露或激勵或喜悅的心情,這應該是打擊樂最原始的表達了吧。

所以打擊樂器也就囿於原始古樸,表現力顯得單調,始終逃不開為了殺戮而存在的歷史背景。不管是早期的捕獵動物,還是後期的攻城拔寨,似乎都充當了戰爭和侵略的幫兇。

而絃樂則不同了,變現力極為豐富,細膩蘊藉。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故事,倘若伯牙只是一名“鼓手”,那畫面真的很難想象。子期恐怕也無論如何說不出“峨峨兮若泰山”或“洋洋兮若江河”這樣的話了。

接下來是管樂,管樂主要徵兆喜慶,穿透力強(簫一類,則要算是例外和另類了),但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場合都適合“吹捧”的。

《倚天屠龍記》第一章,“天涯思君不可忘”,講郭襄因追慕而尋訪楊過,在少林寺附近邂逅“崑崙三聖”操琴使劍下棋,《空山鳥語》婉轉間關,引飛禽齊和,《百鳥朝鳳》和醇中正,顯王者之意。這都顯非管樂所能表達。其後郭襄奏《考槃》:“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勿諼”,此等曲意,更是鼓笛一類,力不能逮了。

《三國演義》中的第九十五回“空城計”一段,“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孔明披鶴氅,戴綸巾,焚香操琴,帶著兩個童子登上城樓,城門大開,司馬懿帶兵至,覺琴韻悠長,氣定神閒,疑有埋伏,不敢冒進,終而退兵。想想如果是城上讓人擊鼓,或是諸葛按笛吹奏一曲《步步高》……可能小說結局羅貫中須得重寫了。

最後,我記得數年前熱播的電視劇《步步驚心》,最後幾集中,有十四爺舞劍,福晉“以琴相和”一幕。十四劍意由變轉快,漸趨激烈,琴韻也與之相應,最後那劍舞得癲狂了,琴絃也應聲而斷。若是金石木匏一類,是很難匹配如此變幻多端的劍意的。

正可謂:“琴音渺渺韻悠長,文武相容堪擔當”!

*** END ***

圖/網路

文/轉自莫樂哥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