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度依戀布娃娃、小毛毯……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有很多寶寶無論去哪裡都要帶上他最喜歡的物品,有的是小玩具,布娃娃,小毛毯等。朋友的寶寶三歲多了,特別喜歡他的小毛毯,即便已經舊的不行了就是不願意更換,睡覺抱著甚至還要咬,有一次出門忘記帶了,晚上還哭著吵著要小毛毯。

這些物品對孩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稱之為“安慰物”。這個安慰物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的一個過渡,有時候甚至可以替代媽媽,有這個安慰物在身邊,孩子內心也會安定很多。但是過分依賴的行為,就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學習。

孩子過度依戀布娃娃、小毛毯……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我們先來分析,孩子為什麼會過度依賴安慰物?

缺乏安全感

家長對孩子內心關愛不夠,比如孩子需要家長抱抱時,父母總以各種理由推脫;或者出門不能讓孩子跟著,就偷偷溜跑;晚上不讓孩子出門,嚇唬孩子……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生命質量指標,也是衡量一個人幸福程度的最大要素。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種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焦慮。

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兒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孩子提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和雷諾所做的實驗也說明了這一點。實驗物件是一個叫艾伯特的4個月的男孩。起初玩白鼠時,他一點也不怕。

後來,實驗者就在孩子玩白鼠的同時敲打鋼棒,發出猛烈的響聲。幾次以後,這個孩子只要一看到白鼠,即使沒有響聲伴隨,也表現出極度的害怕,以後甚至還害怕與老鼠類似的物體,更不用說撫摸和認識這些動物了。

由此可見,給兒童創造一個安全輕鬆的認知環境是培養其積極的認知探究傾向的重要條件。

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多地會感知到孤獨和被拒絕、對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敵視的態度,行為上也更容易出現逃避、退縮或攻擊性的行為,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安全感與孩子自信心關係密切!

自信的形成與兒時擁有的安全感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有深厚根基的生命體?兩位法國專家一起,為這條需要父母陪同孩子走過的道路,設定了航標。

孩子過度依戀布娃娃、小毛毯……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12個月“接觸”問題

對於一個嬰兒來說,母親和自己不分彼此,他們是一體的。他/她對所處的環境也沒有直接的意識。在這個階段,他/她的安全感取決決於兩樣東西。一是相對的可預知性,他/她的生活是經過校準、有節奏的,完全沒有意外——愛撫、盥洗、睡眠、進食,一切都有條理地重複著,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套常規讓他/她對照料自己的人產生了信賴;二是人際關係的協調、動作以及臉上的表情都是協調的。接收到這兩方面的資訊,嬰兒會感覺到安全,反之就會感到不安全。

提倡的態度:比如視線、動作和深情的話語。經常抱著孩子給他/她按摩,輕聲對他/她說話,這些也都是資訊,好像在對孩子說:“寶貝,我愛你,我的生活中有你的位置,我花時間來照顧你,這時我也是一種快樂。”

1~3歲在冒險和安全之間

孩子發現自己擁有了移動的自主權,能夠獨自走向自己想探索的地方和物品了。在這個年齡段,自信建立在父母陪同他/她探究的能力上。父母應以鼓勵性的和令人安心的方式做這項工作,交替說著“對,你可以一個人做這個”和“不,你還太小”。如果父母顯得過於擔心,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給予孩子過大的行動自由,尤其是結果以事故告終的話,就會使孩子懷疑父母為他/她提供安全環境的能力。

提倡的態度:比如讓他/她自己洗澡,這對孩子來說是獲得個人自豪感和主動性的源泉。在18個月左右,是肯定自己的階段,應該讓孩子儘可能多地作出個人選擇。比如,在兩雙鞋、兩本書、兩個玩具之間進行選擇,等等。透過確認自己的鑑賞力,他/她能學會作為一個主體去生活。

3~6歲個人自主的道路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事件可能就是上幼兒園了。孩子會發現,自己成為了由許多人組成的團隊的成員,需要服從父母之外的另一種權威。和同學相處或適應幼兒園節奏有困難的孩子會感到自己的父母有慾望和能力來幫助他,被父母傾聽、理解和支援。孩子重申對父母的信任,這也是對自己的信任。在3~4歲時,孩子開始渴望屬於自己的時間,此時身邊沒有父母的身影。這既是為了釋放壓力,也是為了重新佔有自己的空間。一個懂得讓孤獨時刻和人際溝通交替的孩子,今後將成長為一個具有自主性的成年人。他/她將會知道傾聽自已的慾望並讓慾望得到滿足,無負罪感地說“不”,從內在資源中汲取所有信心。

提倡的態度(關於他/她的人際關係、他/她在幼兒園的生活、他/她的畏懼和疑慮等):而又不使其煩惱,帶著警覺去傾聽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在這個年齡,他/她會透過畫畫或做出一些物品、事情並交給父母去評價,以此來表現他/她的創造力。過分的讚揚會讓他/她懷疑父母的判斷,擾亂他/她的自我評估。同樣,經常性的批評和專制的建議(“你更該畫這個或那個”)會導致孩子取悅父母超過自己的喜好,還會讓他/她懷疑自己的能力。

6~10歲別人的看法

父母不再是孩了唯一的鏡子和方位標。他/她還會被同學評價,被老師扣分。孩子必須瞭解自己的能力和脆弱之處,並且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過分被父母保護,或過分“被放手的”話,孩子都會惶惶不安地畏懼外面的世界和社會生活。學校裡的一個低分,恰恰是給父母以機會,去了解孩子在行為或理解方面產生誤差的根源。一個相信“錯誤使人進步”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學業更加負責。在這個年齡階段,友情是極其脆弱的,排斥他人的現象十分常見。孩子是否擁有渡過這些危機的能力,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區分“支援”和“干涉”的能力。

提倡的態度。讓孩子表達各種情緒產生的原因,會幫助孩子加強內心的安全感。大人應該總是給孩子以支援,同時又給他/她留出足夠的空間去說出“我”。相反地,直接告訴他/她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你要表現得更堅定些”)或讓他/她獨自應對“自己的生活”(“你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吧”)有可能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

10~13歲“自己的音階”

不再是兒童,而成為少年/少女。法國社會學家弗朗索瓦·德·辛格利(Francois deSingly)稱這個年齡段為“青少年新生兒”。他/她會對自己同學的評價特別在意,對自己是否很好地融入集體特別在意,開始同父母保持—定距離。衣著風格開始顯現。青春期的到來以及初次感受到的愛情騷動,改變著孩子看自己和看父母的眼光。既為不辜負父母的期待而操心,警惕著父母的批評,又想向他們證明自己的自主性。如果父母為使他/她可以奏出“自己的音階”,而給他/她留出一個既自由又有指定方向的空間的話,孩子心理和身心的獨立化就會比較容易。

提倡的態度、清楚地告訴他/她(如果需要叫透過第三人)青春期帶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同樣,在這個年齡,也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家庭工作(像整理自己的房間、買些小東西等)了,這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孩子瞭解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這是自信心的兩塊基石。

孩子過度依戀布娃娃、小毛毯……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家長在發現孩子安全感缺失後,要及時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平時家長要多陪孩子,同時要經常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明白家長的愛,是她永遠堅強的堡壘,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孩子過度依戀布娃娃、小毛毯……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同時家長要注重家庭氛圍,不要經常吵架、冷戰,更不能暴力相向。建立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

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表達,做個積極的正能量的人。少給孩子灌輸負面情緒,這樣也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家長也不能整天怨天怨地,要積極向上。

怎麼讓孩子順其自然的放棄安慰物?

1、刷摩寶寶身體

使用各種不同柔軟度的刷子,或不同質料的布,來摩擦寶寶的四肢、背部,強化增加觸覺刺激的效果。

2、軟墊三明治

用大毛巾或毛毯、棉被,將孩子包裹起來,滾動或輕壓孩子的四肢,以增加觸覺刺激的效果。

3、尊重孩子的需求

不用嚇唬孩子,辱罵孩子的方式壓制孩子的需求。積久成疾,孩子只會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寶爸寶媽們,你覺得有必要“戒掉”孩子的依賴物嗎?有沒什麼好的方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