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女性一旦性成熟,即擁有了生育能力,就會被迫嫁人。在印度,22。6%的女性在16歲以前結婚,44。5%的女性在16-17歲間結婚,2。6%的女性不到13歲結婚。這些童婚的受害者,往往會經歷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

無論世界上哪個地方發生童婚,其驅動因素都是相似的 —— 貧窮、“家庭榮譽”和衝突。最根源的共同驅動力則是

性別不平等

當女性淪為他人的附屬,在別人眼中,她們已不是女人,她們唯一的價值,就是生育。她們作為“行走的子宮”存在這個社會,她們被稱為“使女”。

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使女的故事》劇照(圖源:theradicalnotion)

在電視劇《使女的故事》中,女性被物化得如此極端,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荒謬無比,但其原著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不止一次強調:這並不是科幻故事。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中世紀歐洲穿著衣服的“受精儀式”、納粹時期的“生命之源計劃”、長達四百年的黑奴貿易……這些聳人聽聞的事,的的確確存在在歷史上,

根源在於不平等的偏見與不公的制度。

在南亞,熱風肆虐的4月,正值印度拉賈斯坦邦的麥收季節。邦裡的印度教祭司做起法事,按照星象明暗和位置的變化,選擇當月的一個黃道吉日,稱之為“阿卡哈蒂吉”。於是,這一天便成了拉賈斯坦邦一年一度的童婚節。

年幼的女童身著絢爛豔麗的紅色嫁衣,在父母長輩的欣喜見證下出嫁。如果“運氣足夠好”,她可以嫁給一個只比她稍長几歲的男童或者少年,如果命運之神沒有眷顧她,那麼她可能嫁給一個年紀能當她爺爺的老人。

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懵懂的待嫁女童(圖源:the financial express)

然而不管嫁給誰,對於這名未成年的“納格尼卡”(古印度典籍中的適婚女子)而言,她的未來已經成為既定 —— 為素未謀面的丈夫傳宗接代、操持家務。

女童們在這場婚姻中懵懂無知,宛如年幼溫順的“使女”。父母讓女兒早早出嫁的原因非常多,除了貧困,還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在這些觀念當中,女性被要求、被拘束、被定義,而這些觀念統統圍繞著一箇中心思想展開 ——

生育

作為世界上童婚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印度還有著無數的“納格尼卡”。據一項印度全國女性的結婚年齡調查顯示:22。6%的女性在16歲以前結婚,44。5%的女性在16-17歲間結婚,2。6%的女性不到13歲就結婚。按照每年1000萬對夫妻結婚計算,每年起碼有10萬名以上低於13歲的女子早早嫁人。

13歲,在國民基礎教育貫徹得比較完備的國家或者地區,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才剛剛開始成為中學生,但在一些地區,她們已經性成熟,“足夠”成為一名母親。缺失的教育令她們囿於貧困的迴圈,無從下手去打破命運的桎梏。而她們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很可能又會重蹈母親的覆轍。

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印度的兒童新娘(圖源:indiatimes)

除了教育與貧困,還有對未發育成熟的身體的摧殘。

據估計,全球每年有1400萬15至19歲的女孩生育。她們在懷孕或分娩期間死亡的機率是20多歲女性的兩倍。10歲至14歲結婚的女孩在懷孕或分娩期間死亡的可能性是20多歲女性的5倍。

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童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生育

印度的兒童新娘當然不是個例。

童婚在發展中國家發生的數量不成比例地高。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料,在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18歲以下的女孩中有40%的人已經結婚,而在南亞,18歲以下的女孩中有30%的人已經結婚,童婚率最高。

印度是世界上童婚數量最多的國家

,目前有超過1500萬年齡在20到24歲之間的已婚少女。鄰國孟加拉國排名第二,有近450萬婦女在兒童時期結婚,緊隨其後的是奈及利亞和巴西,這兩個國家各有300多萬婦女在18歲前結婚。

從全球範圍來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資料顯示,年齡在20歲至24歲之間的女性中,有36%的人被迫或自願地在18歲之前結婚。

由於高度貧困、文化規範以及法律上的不完備

,這些地區出現了童婚現象 —— 但童婚現象並不僅僅發生在這些地區。根據世界政策中心的資料,雖然許多國家的最低結婚年齡是18歲,但大多數國家允許年幼的孩子在父母同意的情況下結婚,而且至少有13個國家的法律有在女孩懷孕的情況下例外規定。

蘇丹仍然是唯一沒有明確法定最低結婚年齡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童婚案例數量在世界上排名第16位,女孩往往在進入青春期時就被嫁出去,一個只有10歲的孩子也可以在法官的同意下結婚。

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女童的臉上還未褪去稚嫩,就已經擔負起“母親”的重擔

(圖源:Newsday)

無論世界上哪個地方發生童婚,其驅動因素都是相似的 —— 貧窮、“家庭榮譽”和衝突。

最根源的共同驅動力則是性別不平等。

根據人權觀察組織的一份報告,全球範圍內,

來自最貧窮的20%家庭的女孩在18歲前結婚的可能性是來自最富有的20%家庭的女孩的兩倍。

在不把女孩和婦女看作潛在的工資收入者的文化中,她們可能會被認為是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把家裡的女孩儘早嫁出去,被認為能夠減少家庭的經濟壓力:少一個女兒需要照顧,意味著少一張嘴吃飯,少一個教育負擔。更為直接的,女孩會被充當金錢的替代品,透過結婚來抵消債務或解決衝突。

不幸的是,在某些不安全的環境中,由於強調童貞的文化,童婚有時被視為保護女孩的合法方式。

孟加拉國的一位母親解釋說:“我知道早早地把女兒嫁出去是不對的,但是婚姻能讓女性獲得尊重和保護。可以減少婚外發生性行為或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騷擾的風險。”

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戰亂中的童婚,被視作是女孩的保護

(圖源:Egypt Independent)

在敘利亞和人滿為患的難民營裡,

母親們擔心自己女兒的安全和“體面”

。這種擔憂導致了敘利亞童婚數量的增加。母親們第一次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家之主,她們認為,如果她們的女兒結婚並得到男子的保護,她們受到人身攻擊或性騷擾的可能性較小。

“對她來說,結婚比被士兵強姦要好得多,儘管她還是個孩子。”一位母親談到她決定把女兒嫁出去時說。

所幸的是,

進步也在發生

今年7月10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童婚後果”為主題,通過了關於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的第三項決議。該決議呼籲聯合國會員國加強和加快處理童婚的行動,並透過將重點放在已婚女孩上,為全球童婚問題做出重要的新貢獻。該決議以2017年CEFM決議和2015年CEFM決議的進展為基礎,包括如下重要的新成果:

支援已成年的已婚女孩和婦女。它呼籲政府“確保已婚和/或懷孕的青少年和年輕母親以及單身母親能夠繼續並完成學業”。

童婚構成對人權的侵犯,對“享有人權,受教育權和享有可達到的最高身心健康標準的權利,包括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的權利產生廣泛和不利影響”。

承認童婚可能包括非正式的結合,同居或其他通常不被宗教或國家當局認可的安排。它建議應在童婚政策和方案中解決這些人員的問題。

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人權理事會(圖源:UN Photo)

全球目標設定了到2030年消除童婚的目標

。國際社會的努力得到了布吉納法索、尼泊爾和埃及等國家的支援,這些國家都制定了戰略和行動計劃,以支援結束童婚。

坦桑尼亞於2016年宣佈,與學齡女童結婚或使其懷孕的男子將面臨30年監禁,然而,坦尚尼亞的法律同時也規定在父母安排下的童婚不受該法條保護;瓜地馬拉和查德提高了他們的最低結婚年齡線;甘比亞頒佈了一項嚴格的禁令,禁止童婚,不僅對與兒童結婚的男子判處20年監禁,而且對女孩的父母也是如此。根據法律,那些知曉婚禮計劃和婚姻但沒有報告婚姻狀況的人也可能被判處10年徒刑。

願所有女孩都能在婚姻上自由地選擇自己什麼時候結婚,以及與誰結婚。

她們是孩子,卻也是生育機器......

(圖源:marathistars)

Lean In MBA · 女性領袖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