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8日對市民免費開放的中山展覽館

位於中山公園後區

西鄰音樂噴泉

其典雅別緻的外觀

中西合璧而又偏重西洋風格的造型

讓人眼前一亮

///

中山公園管理處副主任王克介紹

這座展覽館歷經了3次“變臉”

才迎來了今天的“新生”

鮮有人知的是

這座展覽館改建之前的“版本”

竟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向欣然先生之手

這次改建,設計方也採納了

向欣然先生提出的一些寶貴意見和建議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第一變

擷翠園展覽館

中山展覽館的“前身”,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由中山公園花房改建,80年代初建成開放的擷翠園。

這是一座庭院式的展覽館,由一座庭院和一棟“L”形的建築組成,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購票參觀,是一座對外收費的“園中館”。

今年52歲的中山公園職工劉軍,曾是擷翠園的管理人員。

他回憶說,當時展覽館庭院佈置有盆景和花卉美化環境,展館內先後舉辦過“大觀園微雕景觀展”“木雕三峽全景展”“重慶渣滓洞英雄事蹟展”等大型展覽。

執行10年後,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園方將其拆除。

之後,中山公園管理處請黃鶴樓總設計師向欣然先生,在原址重新設計了一座展館。

該館於1998年建成開放,即今天中山展覽館的雛形。

新建的展館外觀為八邊形,內部為迴廊形結構,包括一座中國特色的天井,3座展廳,展廳總面積1200平方米。展館仍然對外售票。

8日,向欣然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設計這座展館時,考慮到中山公園的建築風格,要麼是明顯中式的,要麼明顯是西式的,中西風格共存於一園。

為了不讓展館建築過於突兀,而能有機融入公園景觀,當時對建築外觀的風格特徵未作明顯的定位,而只是作為一般性的現代式建築來設計。

所以它是一座體量不太大,高度不太高, 也不太引人注目的建築。

至於內部結構,因當時園方要求自然通風采光,不考慮安裝空調,故設計了一座中式天井,和一端進一端出的迴廊式結構。

第二變

展覽館西餐廳、溜冰城

58歲的趙保國,曾是1998年版展館的管理人員。

他回憶說,當時館內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是與撫順市聯合舉辦的雷鋒生平事蹟回顧展。

由於經費緊張等原因,新館建成開放僅兩年,其功能就來了個“急轉彎”,不再舉辦展覽,而是對外出租贏利。

先被承租的商家改建成西餐廳,至2004年,又被接盤的商家改造成滾軸溜冰城,對外營業。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接連兩次“傷筋動骨”,使這座展館只剩下一副“骨架”,內部結構已面目全非。

今年5月,在中山公園進行景觀改造和提升時,市園林和林業局決定恢復其展覽館功能,並免費對外開放。

改建工程於今年7月動工,歷時兩個月。

第三變

溜冰城展覽館

向欣然說,這一次改造前,設計方曾登門徵求他的意見。

他建議結合公園的歷史文化,把展館設計好。並給出瞭如下意見和建議:

整體風格把握“中西合璧”。

非常同意增加室內二層和採光中庭,可以彌補原方案總建築體量過於扁平的缺陷。

同意去掉穿孔幕牆。

非常贊同正立面採取拱券造型,符合他當年設計初衷。

採光屋頂要仔細設計,要簡潔精緻。

這些意見和建議,可使新展館建築風格更加鮮明,造型更加美觀,而且還能有效增加室內展廳的面積,故被設計方欣然採納,並得到了市園林和林業局的認可。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改建後的中山展覽館,展廳面積由最初的

1200平方米

,增至

1600平方米

內部仍為迴廊式結構,展廳由

3個

變成了

4個

新增的展廳由天井改造而成,加裝了玻璃穹頂,既不影響採光,同時還能遮風擋雨。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 展覽館玻璃穹頂(設計圖)猶如為展覽館頂部鑲上了一顆美麗鑽石

中山展覽館另一大變化,就是增設了2樓環形廊道,觀者入館後,可從大門右側上樓,步行俯視中廳,然後從大門左側處下樓。

此外,館內還安裝了中央空調、新風系統和消防系統,使得室內觀展的體驗更加舒適和安全。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聽完了中山展覽館“前世今生”的故事

我們再去逛逛正在其中舉辦的一場展覽

看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

武漢變得有多美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這場展覽的全名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慶祝新國成立70週年武漢園林和林業發展成就展”。這也是改建後的中山展覽館舉辦的首場展覽。

修建公園、廣栽行道樹、蛇山拆違復綠、垃圾場上建園博園、大東湖上織綠道……新中國成立70週年,武漢園林和林業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成果顯著。

2006年和2010年武漢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70年來,武漢一直用行動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

公園從2座到81座

上世紀20年代,西風東漸,武漢因此廣植行道樹,建立普惠公園。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前,歷經戰火摧殘,武漢的行道樹僅餘1827株,公園僅剩2座。

走進展覽館成就廳,70年來武漢公園的發展歷程拉開序幕。

首先看到的是一張“海光農圃”的老照片,它是民族資本家周蒼柏於1930年在東湖一隅創辦。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1950年,周蒼柏將其捐贈,先後更名為“東湖公園”“東湖風景區”,其後多次改建擴建,小小苗圃搖身變為如今享譽國際的中國5A景區。據統計,2018年東湖風景區接待中外遊人2000萬人次。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1951年,武漢幹群19萬人次義務勞動,擴建中山公園,園容煥然一新。

1952年,在市民捐助下,紫陽公園建成開放。

1953年,藉助國營苗圃,解放公園開建,是新中國成立後所建的第一座大型公園。

1984年,1萬餘名駐漢空軍官兵與武漢動物園職工一道,齊心協力建設該園,僅僅100天,武漢動物園落成,時列中國八大動物園。

1985年,黃鶴樓重建,成為武漢的地標性建築……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隨著時代的發展,江灘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的概念興起,公園的形式越來越多樣。

2001年,集防洪、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漢口江灘公園開始建設,隨後,漢江江灘、青山江灘、漢陽江灘、武昌江灘也紛紛開建。

截至2018年底,武漢江灘公園建成58公里,總面積670萬平方米。若非大寒與酷暑,每日遊園、健身、娛樂的市民多達數十萬人。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市園林和林業局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底,武漢共有81座公園廣場,其中免費開放的有79座。

這個資料說明,武漢的公園以平均每年至少1座的速度快速增長,這還不包括越來越多的街頭綠地和漸成風尚的城市綠道:武漢利用道路、圍牆、樓宇邊角,見縫插綠,修建便民園林小景。

2017年,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聯手媒體,發動民眾再尋“巴掌地”,新建“口袋公園”107座。

2012年,武漢第一條大型城市綠道“東沙綠道”開建。

接著環蔡甸之後官湖、環江夏之青龍山、環東西湖之金銀湖,橫貫漢口北部之張公堤,總長1552公里綠道,綿延在市民的視野。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行道樹數量增加300倍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根據武漢市園林綠化資源普查成果,2018年底全市建成區範圍內行道樹共60餘萬株,數量為70年前的300多倍,樹種達115種,數量排名前三的樹種依次為樟樹、懸鈴木和複葉羽欒樹。

生態修復成果斐然

2014年,武漢出臺山體保護地方性規章《武漢市山體保護辦法》,完成全市446座山體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形成山體保護規劃圖和山體名錄等成果,建立山長負責制。

僅2013年至2015年,往昔“炸山取石”,屢遭損毀的1。34萬畝山體,得以林木再植,生機重現。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漫步長江江灘。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漲渡湖上萬只紅嘴鷗越冬,引得眾多攝影愛好者前往守候拍攝。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

看中山展覽館“三變”,“原版”出自黃鶴樓總設計師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