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2019年8月5日,印度政府宣佈憲法第370條壽終正寢,單方面取消克什米爾地區“自治權”,再次引得地區局勢升溫。克什米爾問題由來已久,印度和巴基斯坦曾圍繞該地區先後展開兩次全面戰爭。歷史上,印巴曾同為英屬印度領地,獨立後卻相互廝殺,打得不可開交。究竟克什米爾問題是因何而起?印巴兩國又為何要彼此仇視?

本期《大新聞大歷史》為您講述《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印度與巴基斯坦都宣稱擁有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兩國的恩怨可謂是由來已久。8月5日,印度突然宣佈取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和“自治權”,此舉激怒了巴基斯坦,引得巴方實施了一連串的反擊措施,包括驅逐印度外交官,降級兩國外交關係等等。

據瞭解,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總人口1200多萬,穆斯林比例佔六成左右,多數居住在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教徒只佔約三成,居住在查謨地區。由於地區特殊,1954年印度透過憲法第370條,賦予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特殊地位”。而如今,該地區的“特殊地位”以及自治權被取消,相當於直接將印控克什米爾從法理上正式納入印度版圖,適用於印度憲法。同時,印度教徒可能蜂擁至穆斯林佔六成的克什米爾地區,改變人口比例,激化宗教矛盾。印度總理莫迪表示,70年前的這條自治憲法,本來就是為了合併克什米爾的權宜之計,現在廢除乃是撥亂反正,正當其時。但是,這樣激進的舉措很有可能開啟克什米爾地區“潘多拉的魔盒”。

相煎何太急

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印巴兩國曾經發生過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有兩次都是因克什米爾而起。1947年以前,現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克什米爾,統統都是英屬印度。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出來的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爾土邦加入到自己這一邊來。克什米爾大多數人都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希望加入巴基斯坦。而土邦王哈里·辛格雖然是印度教徒,但他則希望能保持克什米爾的獨立地位。英國撤軍以後,一支由親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組成的軍隊從巴基斯坦西北邊省入侵克什米爾。土邦王辛格被迫逃往印度尋求幫助。但是印度政府要求辛格,必須同意克什米爾併入印度,才會出兵援助。無奈之下,辛格與印度簽訂了條約,宣佈整個克什米爾地區併入印度自治領。此後,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發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即印巴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

第一次印巴戰爭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雙方逐漸打成僵局。採取軍事手段完全奪取克什米爾的設想,對印巴雙方來說都已化為泡影。經過艱苦漫長的談判,印巴雙方於1949 年1 月在克什米爾境內達成停火協議,雙方劃分的停火線實際上成為了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巴基斯坦佔據克什米爾的五分之二,印度則佔據了五分之三。

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又在克什米爾地區打了一仗,這就是第二次印巴戰爭。這場戰爭最激烈的交火雖然只打了17天,但是戰爭規模和傷亡人數比起第一次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印巴雙方投入了規模龐大的陸空力量,戰火一度蔓延到印巴兩國的縱深腹地。最終,印巴兩國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於1965年9月23日正式停火,雙方再次退回了1949年劃分的停火線內。

本是同根生

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英國也已無力再維持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印度開始出現要求獨立的聲音。這時英屬印度歷史上的兩個重要人物已經出現了,他們就是獨立印度的國父甘地,和獨立巴基斯坦的國父真納。甘地回國後加入印度國大黨,很快就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真納回國後也一度加入了國大黨。兩人都致力於擺脫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但是後來,他們卻分道揚鑣。簡單來說,他們各自代表了英屬印度的不同宗教群體。印度教徒甘地不想讓一個印度分裂成為兩個國家,而真納卻堅持要讓印度的穆斯林獨立建國,說這樣才不會受欺負。

1946年3月,英國政府派遣使者團赴印度交涉獨立事宜,計劃建議,在穆斯林控制地區給穆斯林聯盟全權,除國防、外交歸中央控制,穆斯林聯盟集中控制管理其他一切。但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拒絕了該計劃。1946年8月16日,堅持巴基斯坦獨立主張的穆斯林聯盟,呼籲伊斯蘭教徒採取直接行動。印度穆斯林總罷工,大城市加爾各答發生大規模暴亂,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相互襲擊,殖民統治時代累積起來的對宗教歧視和階層差別的怨恨終於爆發。

面對印度不斷髮生的宗教暴力事件,原本期待能從印度榮譽撤離的英國政府開始變得驚慌失措,他們開始重新審視印度總督這個職位的人選。現在,印度需要有一個人能站出來去平衡尼赫魯和真納的關係,好讓印度安安穩穩的離開英國。

剪不斷理還亂

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蒙巴頓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當時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表弟,被認為是印度總督的最佳人選。1947年3月24日,在印度各地騷亂持久之中,蒙巴頓就任印度末代總督,針對獨立運動的方向,尼赫魯和真納的意見依然尖銳對立。

蒙巴頓決定與尼赫魯和真納舉行一對一談判。從3月24日開始,首先是尼赫魯和蒙巴頓會談,尼赫魯對印度的混亂也深感憂慮,表示英國提案的95%能夠接受,不過他也提出了新的難題,那就是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的問題。旁遮普是印度馳名遐邇的糧倉地帶,孟加拉在經濟上也佔重要地位,尼赫魯寸步不讓。與真納的談判共舉行了六次,真納堅持認為,巴基斯坦的獨立是拯救印度的唯一出路。因為真納心裡清楚,任何形式的聯邦政府,總是對佔印度人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有利,要維護少數派的伊斯蘭教徒的人權,獨立國家巴基斯坦是絕對必須的。

1947年6月,蒙巴頓總督召集了各黨派政治領袖開會。按尼赫魯的要求,蒙巴頓將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一分為二,印度最大糧倉的一半,和孟加拉最大的工業城市加爾各答,成為國大黨的囊中物。蒙巴頓又按真納的要求,對英屬印度實施分割,穆斯林可以得到一個完全獨立的巴基斯坦,但是旁遮普丟了一半,孟加拉也丟了一半。印度時間8月15日凌晨零時,英國時間14日午後七時三十分,隨著鐘聲迴盪,大英帝國領地印度消亡。但是與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土邦,克什米爾卻沒有明確表態,土邦王哈里·辛格不願歸屬他國,試圖尋求獨立的道路,但是這個地區的伊斯蘭教徒約佔人口的八成,在國土防衛上具有重要地位。尼赫魯對克什米爾十分執著,因為那裡是他的出生地,而對真納來說,八成人口是伊斯蘭教徒的克什米爾,當然應該歸屬於巴基斯坦,三方圍繞克什米爾的如意算盤,稱為英屬印度分割的最大焦點。而至今,這仍是印巴之間一個解不開的亂局。

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克什米爾背後的故事

編輯:章作文、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