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古地理還原山海經,王母的瑤池原來就是月牙泉!而崑崙山在這裡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民俗、民族、古史、醫藥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生活在海外的山川鳥獸。

一、地球的五臟

按古地理還原山海經,王母的瑤池原來就是月牙泉!而崑崙山在這裡

大陸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先按照古代中國人的習慣,把世界地圖倒過來看看。

北上南下的習慣反過來了,是不是有點不太適應?調整過來認真瞧瞧,看出什麼名堂來沒有?

恰好,中國有一本古書(其實就是一本小冊子),叫《山海經》。其中的《山經》,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五個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稱為“五藏山經”。

普遍的說法,“五藏”的“藏”是“寶藏”的意思。但我認為,這個“藏”應該是“五臟六腑”的“髒”。中國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項,這“髒”與“藏”就是屬於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腎,叫五臟;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臟六腑,就是中醫對人體各內臟的總稱。

接下來的就是五臟:澳大利亞是心臟,亞歐大陸是肝臟——南亞次大陸則為肝臟下的膽囊、烏拉爾山脈則是分割左右肝葉並使肝臟位置固定的韌帶,北美洲大陸本部是脾臟,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臟,格陵蘭島是腎臟。除了亞歐大陸和肝臟所處的方向相反之外,各大陸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臟在人體的位置相符合。

難道中國古人看地圖的習慣是某一種暗示?

二、麻煩的黃河源與崑崙山

按古地理還原山海經,王母的瑤池原來就是月牙泉!而崑崙山在這裡

一直以來,人們都很想從《山海經》裡按圖索驥的找出對應的山水來。可是,結果總是被這些雲裡霧裡的山水搞的稀裡糊塗,根本無法對上號。而且,這些山上又生長或居住著人們根本無法理解的奇形怪狀的動植物或神靈。於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把《山海經》斥之為荒誕之作,到了大明朝的時候,就淪落成為兒童讀物了。

到了大清朝,由於自身文化素質的低下,出於遊牧民族對知識份子的本能自卑心態,粗野心虛的統治階層誇大文字功效,興起了文字獄。所以,知識份子充沛的精力雖然無法在社會管理中發洩,卻正好有了整理國故的閒心。訓詁考據之學大盛,古老的華夏文化得以完整的綿延。

《山海經》的命運也在這時得到了重生的機會!

一些認真的人們相信,這本古書絕不是古代的“三字經”那種兒童啟蒙的簡單讀物,認為只要努力,一定能考證出與古書實際對應的山水來。但和漢、晉朝的前輩一樣,他們依然鑽到《爾雅》、《水經注》、《淮南子》、《河圖》、等故紙堆裡尋求解答。

其中,有一條非常令人惱火的“河水”,就是中國人的母親之河——“黃河”。“西山經”“崑崙之丘”條目明明說“河水出焉”,並“南流東注於無達”,可在崑崙之丘西邊的“積石之山”,又出現“河水冒以西流”的句子,簡直是拿考據學家的神經開玩笑。

這條讓無數考據學家頭痛不已的“黃河”,還造成了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場混亂,那就是“黃河”的源頭——“崑崙之丘”的無法認定。

由於“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之說,那是一個神仙的境地,所以從漢武帝時,就開始了對“崑崙之丘”的確認,隨著不同朝代對黃河源頭探索的不斷深入,“崑崙之丘”也隨著改變了許多位置,於是就有了漢武帝時位於新藏邊界的“崑崙山”。

元朝忽必烈時的“耳麻不莫刺大雪山”。清朝高宗乾隆《欽定河源紀略》則為星宿海西進三百里的阿勒坦噶達素齊老(蒙古語,“阿勒坦”為黃金,“噶達素”為北極星,“齊老”為石)。後人為了統一崑崙山的概念,遂把從新藏邊界漢武帝時的崑崙山直到青海東南清朝時的崑崙山這一長串山統稱為“崑崙山脈”。

“崑崙之丘”最大的一個地理特點,就是非常高,方圓也特別大,並且有白、赤、青、黑四條不同顏色的河流從這裡發源。可是,不管從上述哪一個“崑崙山”作為立足點來考證“五藏山經”,都無法找到對應良好的山水體系。

那黃河怎麼回事?崑崙山又到底在哪裡?

三、破解黃河源與崑崙山

按古地理還原山海經,王母的瑤池原來就是月牙泉!而崑崙山在這裡

《西山經》中的《西次三經》是研究者困惑最多,從而也是爭議最多的部份。這不單是因為《西山經》所包含的地域最廣、內容最多,也不只是因為它記載著共工所觸之不周山、后稷所潛之大澤、黃河之源頭、帝之下都之崑崙山、西王母所居之玉山、黃帝所建之軒轅之丘、大禹所導之積石山等一系列衍生中華文化的根源重地。

更主要的是,它對黃河的描述出乎常人的意料、它所描述的環境也是很難在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中找到對應,而又正因為此才導致了地理學和神話學歷史上的“崑崙山千古懸案”。也正因為此,一部《山海經》才被無能解決問題的“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劉秀語),並被這些所謂的正統權威斥之為“荒誕之作”,並淪落為兒童讀物。

《西次三經》中特點最鮮明且最為顯眼的,當然就是神話中的核心崑崙山了。崑崙山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四條河流從這裡發源,分別是“南流東注於無達”(即北次三經中最末端的無達山)的“河水”,“東南流注於泛天之水”的“赤水”,“西南流注於醜塗之水”的“黑水”,以及“西流注於大杅”的“黑水”。我們已經知道,“五藏山經”裡的“河水”就是我們今天的黃河,這一點,我們已經在前面的北山經準確的應證過了,所以無須再有任何懷疑。

然而正如我們之前所指出的一樣,上溯黃河的源頭,卻根本找不到有發源出四條大河流的山。這就需要留意《山海經》作者的敘述習慣了。

說到涇河源頭時,分別有兩次“涇水出焉”,一次是在西次四經裡:“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渭。”另一次是西次二經裡:“曰高山,……,涇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渭。”可見,作者並沒有區分幹流和支流的源頭,只要是源頭,都可以說是“某某水出焉”,這就解放了我們禁錮了幾千年的腦袋,我們就可以到黃河的支流裡去找了。

透過排查,我們很容易發現,黃河支流中的源頭山脈同時發源有四條不同流向的河流的,只有湟水支流大通河的源頭。大通河實際上就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按照《山海經》作者的習慣,稱它為“河水”,是情理之中的。

大通河的源頭就是祁連山脈中的託來山,託來山的東南角,發源出黃河支流大通河;西南角,發源出流往青海湖的布哈河和向西流出消失在沙漠中的疏勒河;西北角,則發源出先東南流向,然後幾乎一百八十度大拐彎向西,最後彎彎曲曲往北流注於沙漠中的內流湖。

不過,大通河和黑河的流向卻似乎與山經所說的並不完全一致。其實,山經說河水“南流東注於無達”,是指黃河中下游的流向來說的,這一點其實並不難於理解。

同樣的道理,黑河東南流向的河段都還在山上,在山下即來個大拐彎,此後和山經所說的一樣是向西流的,至於再次拐彎往北流的河段,已經不叫做黑河,而稱為“弱水”,因而也是說得過去的。

在衛星圖片上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東部基本上是一個密封的盆地,但在狼山山脈與賀蘭山脈之間,卻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這個缺口使河西走廊與河套平原之間有了一個相互連通的通道,如果以託來山為崑崙山,缺口的位置,恰好是山經描述的不周山的位置!

我們再看《山海經》裡對不周山的描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

這裡邊所北望的諸毗之山,正是陰山山脈,而其分支嶽崇之山,就是今天的狼山山脈,它與不周山這個缺口相臨。而河套平原,則是所謂的“泑澤”。《北山經首經》中說“泑澤”,“實惟河原”,也進一步說明河套平原就是所謂的“泑澤”,這也是為什麼要說河水“南流東注”的原因。

因為從河套平原以下,直到潼關,黃河幾乎是一條筆直的南流線路,在潼關轉折後,則又往東流。且正因為河套平原當時是一個大湖,所以才有“河水所潛”這樣的說法,即河水流到這裡就鑽到湖水裡去了。而到了河曲地區,湖水又開了一個缺口,水繼續往前流走,所以,可以說“泑澤”就是河的源頭。

今天內蒙古的阿拉善高原,東部已成了騰格裡沙漠、西部成為巴丹吉林沙漠,但從衛星圖上可以看出,它們原來是兩個相鄰的盆地。在《五藏山經》的時代,應該都是湖澤,將兩個盆地隔開的雅布賴山脈,就是山經裡的鐘山,鐘山之子曰“鼓”,被“帝”戮之鐘山之東曰“瑤崖”,“瑤崖”,今天稱為“紅崖”,現在這裡修建了一個大水庫;巴丹吉林沙漠西岸的合黎山,則為槐江之山,它所西望的“后稷所潛”的“大澤”,又叫“稷澤”。

從崑崙山“西三百七十里”的“樂遊之山”,也有一條河往西流注於稷澤,按推算,這條河就是從黨河山流出的黨河。如果這裡要有一個大澤,這個大澤必是萎縮前的羅布泊。

而西王母所居住的玉山,也相當於今天的敦煌地區,那日益萎縮的月牙泉,就是傳說中美妙的瑤池,當年可都是瓊漿玉液來的。

而黃帝所升的軒轅之臺,就在今天的達板城一帶。而“天山”就是今天的天山,只是“湯谷”已經改稱“天池”而已。

至於“積石之山”,則在天山山脈東部餘脈之中,冒出的“河水”,實際上就是塔里木河。

四、曾經滄海為桑田,黃河瀑布水倒流

按古地理還原山海經,王母的瑤池原來就是月牙泉!而崑崙山在這裡

然而,我們卻留下了個問題,就是西海到底是什麼呢?它所說的海,當初肯定是海。

根據我的考證,中次九經的岷山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壩州,西山經首經為秦嶺山脈北坡,騩山則在甘肅的隴西地區,崦嵫山為渭水源頭之西的臨洮地區。

由這些地點我們基本可以推斷,這個“西海”的位置在甘肅省西邊的青海省。如此一來,問題就明瞭了,因為,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就是從海底隆升起來的。

青海有一座叫宗務隆的海蝦化石山,那些海蝦好比是活生生的成堆的露於地表。距扎素湖南三百公里,有一個叫“貝殼梁”的,長達好幾公里,全是貝殼和沙礫堆積成的山,說明這一帶原來屬於大海。

這個時候,我們才明白,為什麼老祖宗要把那麼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稱之為“青海”,因為,它本來就曾經是海。

既然青海省原來是海,自然也就解決了“湟水”由東流變成西流的問題。原來,當初的地理形勢是西邊更低而東邊更高,水往低處流,當然不可能向東流注於黃河了。實際上不但湟水不能流注於黃河,就是今天劉家峽水庫以上的黃河上游,在青海還是一片海洋時,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可能比以下地段的海拔高,也一樣不可能流到黃河成為黃河的上游。

因此,在那個年代,大通河是唯一的一條黃河的發源地。《山海經》中說黃河發源於崑崙山即今天的託來山,那可是準確而又準確至極的。

所以說,《五藏山經》的作者是完全紀實的。

只是滄海桑田,河水倒流,如果沒有今天的科技和衛星圖片之類的先進工具,後世的人們又如何知道這一層?

史前,是誰在南極進行地理勘探?為什麼各國神話都說人類生存週期是六千年?……

關注輕口味故事,留言“

遠古

”,穿越幽幽秘境

難怪,從漢武帝到王紅旗先生都無法找到真正的崑崙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