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世界盃進球都發生在70分鐘後?預測有福了:上半場進球很少的

不精準分析世界盃比賽,很難預測結果。我是一名擁有20年球齡的足球愛好者。分析和預測比賽是我的愛好。

這屆世界盃很妖,比賽爆冷多,強隊一不小心的就陰溝裡翻船了。

從98年世界盃以來,卡達世界盃的小組賽是最妖的一次,強隊對陣弱隊很多場面都很難看,甚至多場比賽的勝負進球都發生在70分鐘之後。球迷們都大呼看不懂這個。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為何世界盃進球都發生在70分鐘後?預測有福了:上半場進球很少的

我們先看哪些比賽都是70分鐘後進勝負球的:

1。塞內加爾0比2荷蘭,荷蘭隊下半場補時階段第9分鐘進球。

2。葡萄牙3比2迦納,葡萄牙77和79分鐘進球,迦納88分鐘進球。

3。美國1比1威爾士,威爾士隊的貝爾在比賽第81分鐘打入自己造的點球。

4。

法國2比1丹麥,第60和85分鐘法國隊進球,丹麥67分鐘進球。

5。阿根廷2比0墨西哥,梅西第64分鐘和87分鐘進球。

首先足球比賽有個專業術語叫“進球高發期”,

指的是足球比賽的第70到80分鐘之間。曾經有知名足球評論員宮磊在某場比賽67分鐘解說時直言,“

足球比賽中70至78分鐘,又進了一個,進球的高峰期!

”,而在之後的歐洲盃比賽中,宮磊均強調了該句解說詞,最終成為球迷津津樂道的話題。

為何世界盃進球都發生在70分鐘後?預測有福了:上半場進球很少的

無論是俱樂部賽事還是歐冠比賽都有進球高發期,那麼本屆世界盃多場進球都在70分鐘之後就有了統計學的科學解釋了。

然後再看本屆世界盃的最新使用的黑科技,

半自動越位技術系統。

透過將比賽畫面和虛擬畫面相結合,實現全方位無死角還原比賽細節,幫助主裁判做出正確判罰。大家都知道強隊打弱隊,主裁判其實都有心理壓力的。由於強隊口碑壓力,主裁在執法時做到非常正確的判罰很不容易。

我們在直播鏡頭經常看到比賽雙方拼搶造成死球局面,主裁球證後,如果對方隊員不服判罰很多時候會有隊長出面,利用他的知名度名氣找主裁申訴。而使用

半自動越位技術系統後,“後場長傳疑似越位”不可能了,“禁區裡疑似手球”不可能了。大家更多的是心照不宣打起了防守反擊,

所以很多場次上半場場面難看,到下半場要決勝負了才會發力

為何世界盃進球都發生在70分鐘後?預測有福了:上半場進球很少的

另外這也是戰術的問題,本屆世界盃換人名額由“換3個”改為“換5個”,主教練的排兵佈陣上有充足的人員配置。根據統計已經踢了26場比賽,有20場比賽都是下半場集中換人。換上來的可都是生力軍,體能充沛。

按照慣例,主教練輕易不會在場上更換後衛和門將。過去的“3換人”時代,一支球隊的換人名額一般是一個用來換前鋒,一個用來換中場,還有一個往往要留到最後以防止球員受傷,留給主教練選擇的餘地其實並不大。

為何世界盃進球都發生在70分鐘後?預測有福了:上半場進球很少的

改成“5換人”後,如果主教練願意,甚至可以將前鋒或者中場球員全部替換一遍。更多的換人,改變了球員原有的體能分配模式。

這時候很多弱隊的主教練就開始玩起了戰術套路,基本開場都使用4231陣型,玩中場纏鬥和肉搏,看住對手的前腰,順道把後防線儘可能的前移給對方前鋒造越位。而到了下半場60分鐘開始透過頻繁地換人,替換上體能充沛的選手再打進攻衝擊對手的後防線。

有統計沙特2比1爆冷阿根廷的比賽,沙特全隊隊員平均比阿根廷隊員多跑了10公里。

為何世界盃進球都發生在70分鐘後?預測有福了:上半場進球很少的

這還只是小組賽,如果到了16強賽,大家踢得更為小心翼翼,不敢犯任何錯誤。那麼會有更多的場次都會是上半場昏昏沉沉,下半場突然節奏加快。

當然這也方便大家準確預測半場進球數。

不知道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說說。

為何世界盃進球都發生在70分鐘後?預測有福了:上半場進球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