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不僅是皇帝向地方傳達旨意,官員上傳緊急公文的綠色通道,它還可以運送物資,比如供奉和賞賜物品。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給楊貴妃運送的荔枝,從廣東運送到西安,從福建為汴梁的宋仁宗送鮮生魚等,遠隔千里保持鮮活,可見當時八百里加急的運送速度。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那麼“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八百里加急”根據其緊急程度分為:一晝夜行三百里、六百里和八百里,途中在驛站換馬換人食宿等。據記載:唐代驛站每隔50裡設一站地,快馬兩個小時抵達下一個驛站,每一站換一匹馬,24小時可以行600裡。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唐代全國有1600多個驛站,驛卒2。7萬人,各驛站設有食宿、馬廄、驛車等,從驛站透過的車馬人要出示官府的“郵符”上奏朝廷的八百里加急要有兵部特製的“火票”。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在各種驛站裡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驛丁”、“驛夫”、“驛卒”、“驛隸”。從名稱來看,他們的身份比較低下。陸路上的驛丁,也同樣受到煎熬。他們在烈日之下,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在傾盆大雨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身背文書袋,匆匆賓士在驛路上。敦煌有一幅晚唐時期題為《宋國夫人出行圖》的壁畫,就描繪了當時驛使身背布袋的形象。他們日常的任務很繁重,除途中奔跑著傳遞文書外,還要兼管掃灑驛庭等事。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施耐庵筆下的《水滸傳》裡的戴宗,就是日行八百里的傳奇人物,可見“八百里加急”還有不可替代的軍事作用。戴宗之奇,就在於他的速度。戴宗原是江州兩院押牢節級,為人仗義疏財,能日行八百里,江湖人稱“神行太保”。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傳遞書信與軍令,也就相當於通訊兵、傳令兵、郵差與快遞的角色。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八百里加急”驛站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驛站的歷史悠久,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唐代至清代,全國各地基本都設有驛站。河南的駐馬店就是由此得來的。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因此得名。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資治通鑑·宋紀三》記載:430年,北魏元帥吐谷矽統領兩萬鐵騎,從幽州(今北京)討伐宋國領地濟南。當時,宋國從幽州到濟南設有偽裝成酒樓、客棧、茶館的30多個驛站,魏兵剛出城,宋國密探策快馬、走驛站,僅用兩天就報知了濟南郡守蕭承之。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蕭承之馬上集結周圍兵力,撤離城內8萬餘百姓,設下埋伏“守株待兔”。魏兵進發4天抵達濟南,卻見四門大開,城內空無一人,吐谷珪正在大火,城外喊殺突起,數萬宋軍把魏兵死死困在城中,不到3天,城內糧草斷盡,吐谷珪只得率眾受降。這是歷史上首個得勝於“八百里加急”傳遞情報的戰例。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按照當時的情況,600里加急就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人和馬的體能是有限的,就算是現代,開車來比,開車六百里人體已經需要休息了。但是古代如遇緊急情況,八百里加急也是有的,將八百里加急送往目的地就是犧牲人和馬的代價勞累過度而亡。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動用八百里加急。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傳說中,岳飛就是被趙構八百里加急的十二道金牌給召回的。“(秦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悲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宋史·岳飛傳》)結果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給處死了。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

到了明朝末期時,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政治日益腐敗,天災人禍不斷,21歲的李自成成為了銀川驛站的一名驛卒,總算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然而好景不長,崇禎元年(1628年),由於官員和家屬過多使用驛站資源,導致驛站耗費大量錢糧,於是開始推行驛站改革,精簡驛站和驛站人員,於是丟失公文的李自成被裁撤。結果,下崗職工李自成走上反明之路,最終逼死崇禎,葬送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