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騰慘敗 根本原因是技術落後

奧運女乒半決賽,伊騰0:4慘敗孫穎莎。

伊騰贏得混雙金牌後,筆者曾發文指出伊騰在雙打中有技術優勢,主要是發接發和生膠的旋轉變比。為此,有網友提出過擔心,覺得女單比賽中伊騰也會對中國隊產生巨大威脅。當時筆者就曾回覆過,單打不是雙打,伊騰在雙打中的優勢放到單打比賽就失效呢。從今天的結果來看也確實是這樣,伊騰輸的四局,有三局是開局後就一直落後,只有一局曾經9比3領先,最後被孫穎莎翻盤。

那為什麼伊騰在雙打中的優勢在單打比賽就沒有優勢了呢。這是因為在單打比賽中,伊騰相較中國的陳夢和孫穎莎而言,她的所謂技術優勢根本就是劣勢,技術上的致命劣勢,故伊騰不可能贏中國隊員,無論是對孫穎莎還是陳夢,結果都會一樣。

下面分析。

前面說了,在雙打比賽中,伊騰的主要優勢是發接發和生膠旋轉變化威脅,這兩個優勢能起作用的關鍵有個前提,就是伊騰習慣站位是近臺,請注意,近臺,連中臺都很少。因為在近臺,接球時她比較容易處理對手的短球,控制好落點給對手製造回球難度,對手回球質量不高後就為伊騰隊友直接搶攻創造了機會。發球時一樣,伊騰高拋逆旋轉反式摩擦發球本來就是一絕,加上生膠與反膠效能不同帶來的旋轉變化,容易造成對手回球質量不高,為隊友上手搶拉贏得有利條件。另外,因為伊騰反手有生膠彈擊,回球快速且前衝下沉,對手難以在近臺防守,必須退臺,這樣就容易處於防守被動。但上述優勢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雙打比賽是兩個人交替擊球,一個手擊完球后容易擋住另一個接球人的擊球線路。回到單打比賽,伊騰上述優勢就不存在呢,或者至少是極大削弱呢,因為對手就一個人,沒隊友來擋住跑動路線呢,你發球或生膠彈擊再怪,不行我就退一步或兩步到中臺,距離拉開後反應時間就出來了,你球的旋轉威脅也降低呢。高水平選手,強弱差距就在這一點反應時間。

雖然伊騰的優勢沒呢,也不應該輸這麼慘啊。是的,優勢沒呢,如果也沒有劣勢,就應該是均勢,不至於輸這麼慘。但是,伊騰在優勢喪失的同時,劣勢明顯暴露出來呢。什麼劣勢呢,她的優勢就是她的劣勢。前面說呢,伊騰喜歡和習慣站近臺,為什麼,只有站近臺她的優勢才能發揮,同時,她的劣勢才能隱藏。要問她的劣勢到底是什麼?答案是相持,中臺相持。為什麼中臺相持是她最大的劣勢,因為她有兩個方面的致命傷,先天的,無解。

伊騰第一個致命傷是身高,她身高只有1。50米,看清楚,1。50米。這叫什麼,這叫個矮手短,個矮手短的直接後果就是護檯面積小,只要一退臺,很容易夠不到球。歐洲選手為什麼喜歡退到中遠臺,身高手長啊,身高手長退臺後也能夠到球。伊騰第二個致命傷是反手的生膠,生膠因為不吃旋轉,故容易發力,在近臺時發力彈擊出來的球又飄又沉,對手很難在近臺防守,只有退臺,這是優勢。但另一方面,生膠無法主動製造旋轉,也不能對拉弧圈球,對手退臺後用高吊弧圈球反擊過來,生膠就會很尷尬,不退臺一接直接就飛呢,退臺又不能反拉弧圈球,搓一板之類的對高手來說跟送死沒啥區別的不能考慮,唯一的辦法只有側身用正手。先不說對女選手而言強行側身的難度,即便能側身,其正手位巨大空檔就完全暴露呢。正因為有上述兩個方面的先天致命傷,故伊騰的中臺相持就不行,她只敢站近臺。中臺相持不行,對上孫穎莎或陳夢這樣以中臺相持為特長,正反手兩面弧圈球實力均衡的,怎麼能贏,靠什麼贏。

有人可能還會問,那以前伊騰怎麼贏的孫穎莎。因為那時孫的反手技術沒現在成熟,另外不熟悉伊騰的發球。但發球這種東西,對高手來說,只能打個生手。打過兩次吃了虧,回去可以針對性強化接球訓練,練兩個星期回來,再遇上就基本不會吃發球呢。故發球對高手而言不是要命的東西,要命還得靠中臺相持。請注意,中臺相持,對女選手而言沒有遠臺相持,因為女選手力量比男選手弱不少,她們的球打到遠臺力量旋轉就根本沒威脅呢,故除了打削球的女選手,其他選手基本不會打到遠臺,最遠就是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