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李亨:在爭鬥中破局,在兵變中發家,大唐王朝的亂世天子

唐肅宗李亨:在爭鬥中破局,在兵變中發家,大唐王朝的亂世天子

(唐:大明宮)

李亨面臨的第一次人生危機,是在自己的母親元獻皇后楊氏的肚子裡。

作為李亨父親的李隆基(唐玄宗),此時還是大唐帝國的太子。

而在唐帝國,身為太子,過早的誕育子嗣並不算是一件好事。

因為這會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指責太子耽於女色,才會過早生育。

所以當李隆基知道楊氏懷孕的訊息時,他並沒有感到開心,反而準備了一包墮胎藥。

他想要扼殺掉這個在胚芽之中的孩子,以保證他的太子地位不會被動搖。

但最終李隆基還是沒有下得去手。

這畢竟是他的骨肉血親,他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這個從在孃胎裡就開始險象環生的孩子一出生就面臨和親生母親分開的局面,因為李亨的母親只是李隆基的妾室。

李隆基的正室(太子妃)王氏多年沒有誕育子嗣,而作為妾室的楊氏身份不如王氏,不敢獨享為人母的喜悅,所以很自覺的將剛剛出生的李亨交由給王氏撫養。

幸好,太子妃王氏也是一個心地良善的女人,在王氏身邊,李亨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

而當自己的父親加封九五,成為舉世聞名的“唐玄宗”時。李亨只不過被封了一個小小的王爺。

從各種角度來說,李亨都不具有什麼得天獨厚的優勢。

唐肅宗李亨:在爭鬥中破局,在兵變中發家,大唐王朝的亂世天子

(李亨 畫像)

他不是一眾皇子裡身份最尊崇的,也不是能力最出眾的,並且在李隆基的面前,李亨的表現一直很普通。

他說不上被李隆基冷落,但也絕對不討李隆基的歡心。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誣告太子李嗣謙意圖謀反,皇帝震怒,在沒有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廢黜了李嗣謙的太子之位,並且在不久之後處死了太子。

李嗣謙死了,但太子的位置不能空著。

於是李隆基詢問了宰相李林甫的意見。

李林甫是個很雞賊的人,他知道武惠妃非常受李隆基的寵愛,所以極力推薦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當太子。

李隆基表示你的建議挺好,然後反手就立了李亨為太子。

這對李亨來說,是個非常震驚的訊息,簡直是人在家中坐,太子之位天上來。

或者這對李亨來說是個意外,但是李隆基立他為太子,卻絕對不是偶然。

因為李隆基正看中了李亨身上獨一無二的特質。

而李亨身上獨一無二的特質,就是他沒有任何特質。

其它的皇子們,要麼子憑母貴,在後宮中有勢力,要麼拉幫結夥,在朝堂之上能得到朝臣的支援。

唯獨李亨一清二白,啥也沒有。在此時此刻,他是一個毫無背景毫無根基的皇子。

讓這個一個皇子成為太子,是不用擔心他在太子的位置上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勢力,而對自己的皇位有任何威脅的。

皇帝固然希望自己選定的太子可以儘快成長起來,在自己撒手人寰的那一天接替自己的位置,承擔起管理國家的責任。

但皇帝並不希望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太子的能力和勢力過於強大,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和地位,甚至發生像逼宮、兵變一樣的慘劇。

所謂的父子溫情,血濃於水,在權力的交鋒中不值一提。

這是李隆基最不願意看到的。

朕的天下,朕想要給你,朕會給你。

朕不給你,你不能搶。

在以往的大唐歷史上,這樣父子離心,為了權力而兵戎相見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李亨對李隆基來說,是個非常保守但是卻萬無一失的選擇。

但從李亨被推上太子之位的第一刻起,他就處在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中。

他最大程度的危險來自於宰相李林甫和未來的宰相楊國忠。

因為這位身家清白的太子並不願意和他們站到一頭,結成勢力,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是個壞訊息。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倘若自己無法成為太子的親信,那麼在未來這位太子成為皇帝,自己的命運只能是在新皇帝的人事調整中被開除或者強行退休。

所以在朝堂上,李林甫幾乎用盡了一切手段來排擠、打壓、構陷李亨。而幾乎毫無政治基礎的李亨在李林甫的政治手段下只有招架之功,卻沒有還手的能力。

更為神奇的是,李隆基明明知道自己的兒子整天被不懷好意的丞相欺負,但卻始終保持著默許的態度。

唐肅宗李亨:在爭鬥中破局,在兵變中發家,大唐王朝的亂世天子

(唐玄宗 李隆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隆基是期待李林甫這樣做的,因為這樣在極大程度上可以遏制李亨發展自己的勢力。

朝臣的打壓,帝王的戒備,讓李亨在太子之位上幾乎沒有一天舒服日子可過。

並且這種日子並沒有因為李林甫的病死而得到好轉。

在政壇之上,一個人可能會一直缺少朋友,但卻永遠不會缺少對手。

宰相楊國忠又成了李亨新任的死對手。

楊國忠是皇帝寵妃楊貴妃的哥哥,這對兄妹可以說是左右了整個大唐的氣象。

楊貴妃負責跟李隆基談戀愛,讓李隆基根本騰不出時間來處理國家大家。

李隆基騰不出時間,只好把權力下放到很有時間的宰相楊國忠手裡。

楊國忠是大唐歷史上著名的酒囊飯袋,別說治國,上炕都費勁。

太子李亨是為數不多有資格且有膽量站出來指責楊國忠過失的人。

楊國忠一直在找機會除掉李亨,而李亨在一輪又一輪的政治洗禮後,也早就不是那個逆來順受的年輕太子,他也在想辦法扳倒這位權相。

機會很快就來了。

邊疆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帶領叛軍直撲長安,皇帝慌了,帶上楊貴妃和大小官員就開始出逃。

逃跑的隊伍到了馬嵬驛(陝西興平)時,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帶領士兵發動譁變,誅殺了宰相楊國忠,並且要求李隆基處死禍國殃民的楊貴妃。

無奈之下, 李隆基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處死了自己最心愛的女人。

看似是士兵們飽受楊國忠欺壓而發動的臨時起義,幕後卻更有始作俑者。

這個始作俑者,就是被李隆基認為毫無威脅可言的太子李亨。

這位飽受大唐政治殘酷欺壓的太子從來沒有得到過李隆基的疼愛,也從來沒有被李隆基信任過。

他就像一個工具一樣,被安排在太子的位置上。

試問,誰願意過這樣渾渾噩噩又十分憋屈的日子?

很顯然,李亨是不願意的。

所以在李隆基準備出逃長安之時,李亨拉攏到了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希望可以藉此機會除掉楊貴妃楊國忠兄妹。

朝野上下早就對楊氏兄妹心有怨言,所以陳玄禮很快答應了李亨的請求。

但讓李亨沒有想到的是,在陳玄禮誅殺楊國忠,並脅迫李隆基處死楊貴妃後,並沒有將譁變進行到底,而是停止了譁變。

因為按照李亨的想法和計劃, 這場譁變必然是群情激憤,除掉楊氏兄妹是情理之中,最好直接能把自己的父親李隆基也除掉。

唐肅宗李亨:在爭鬥中破局,在兵變中發家,大唐王朝的亂世天子

(安史之亂)

這位太子已經動了弒君的念頭。

他要藉著“馬嵬驛之變”的暴風洗禮,除掉所有曾經利用自己、威脅自己和欺辱自己的人。

包括李隆基。

但陳玄禮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亂臣賊子,他之所以答應李亨的請求,在馬嵬驛發動兵變,是因為他認為除掉楊氏兄弟是對國家有利的,而順便除掉李隆基顯然不在這位忠誠的將軍的計劃之內。

千算萬算,棋差一招。

陳玄禮率領的部隊仍然願意效忠李隆基,沒辦法,李亨開始了他的備選計劃。

他打算和李隆基分兵,獨自帶領一支部隊到靈武去(寧夏),那裡駐守著大唐的精銳部隊——朔方軍,李亨要帶領隊伍到靈武去發展自己的有生力量。

他的想法很簡單,在李隆基的身邊,自己將永無出頭之日,他必須離開李隆基。

驚魂未定的李隆基當然沒有意見,所以李亨很快和李隆基分兵,獨自前往靈武。

而在李亨到達靈武之後,李隆基則得到了一個令人震驚訊息。

自己的兒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了,自己被遙尊為太上皇。

對李隆基來說,這無異於是晴天霹靂。

自己從來沒說過禪讓出皇位,也沒有說過要當太上皇。

甚至在李隆基的眼裡,李亨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變相的謀反。

但木已成舟,自己現在的處境尚且危急,需要李亨的保護,他又怎麼可能不承認這已經既定的事實呢?

這場父與子的較量中,李亨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李亨稱帝了,史稱“唐肅宗”。

但他面臨的情況不容樂觀。

此時的大唐帝國因為各處叛軍的作亂,早已四分五裂,重整旗鼓,收拾舊山河迫在眉睫。

李亨同學一步一個腳印,一拳一個小朋友,雖然沒有徹底的平定亂局,但他的作為,對挽救大唐帝國的命運來說,卻是極為關鍵的。

從未出生時就險遭不測,到少年時代親歷皇權的紛爭和傾軋,再到成為太子,在兇險難測的大唐政局裡艱難前行,再到決絕而無情的奪走父親的皇位。

到現在親披戰甲,上陣殺敵,剿除亂軍。

這是一位亂世中的天子。

他一生中所有的所作所為,包括他七年的皇帝生涯,都不是出於自己的私慾,而是迫不得已要順應時代的變化。

他算不上一個好人,但也絕對不是一個壞人。

不久之後,他迎接自己的父親太上皇李隆基回宮。

兩帝並立於世。

唐肅宗李亨:在爭鬥中破局,在兵變中發家,大唐王朝的亂世天子

(李亨迎回唐玄宗)

雖然他瓦解了這位締造了“開元盛世”的偉大帝王所有的權力,但卻仍然以父子之禮供養著他。

這也許,是李亨對自己的父親,最大的溫柔了。

父與子,臣與子。

李亨一直不敢面對李隆基,而李隆基也不知道面對李亨,自己能說些什麼。

一個是奪權的太子,一個是無情的君王。

這對始終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坐下來推心置腹長聊一番的父子,也許只有在去世之後,才能相互釋然吧。

對他們來說,權力的起點是親情,權力的終點仍然是親情。

公元762年5月16日,李亨病逝。

而這一天離自己的父親李隆基去世,只隔了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