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 燃情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三秒逆襲奇蹟銀幕復刻 體育題材電影呼喚人性

回溯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的影片《絕殺慕尼黑》上映在即。作為國內院線難得一見的俄羅斯體育題材電影,《絕殺慕尼黑》已在包括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在內的先期點映場次中收穫了大量好評。在中俄建交70週年的當口,對曾在俄羅斯創下本土最高電影票房紀錄的《絕殺慕尼黑》的引進也延續傳遞著中俄兩國文化交流的悠久傳統及友好訊號。而對於體育題材電影而言,明年即將到來的夏季奧運會以及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都將推動此類作品的社會關注度。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6月11日,體育評論員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曾作為男籃國手征戰國際賽場、而今仍以解說身份活躍於籃球世界的他,將以專業的籃球視角全方位評析電影《絕殺慕尼黑》,同時暢聊國產體育電影路在何方。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超燃解說當年盛況

慢鏡掃描絕殺三秒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前蘇聯隊在最後三秒鐘驚魂逆轉此前36年不敗、實力堅不可摧的美國隊。在《今日影評》節目現場,主持人蔣小涵也邀請馬健迴歸解說本行,借當年比賽的實況錄影帶領觀眾朋友們回到激情燃燒的現場。“畫面回到蘇聯隊、美國隊的決賽現場……比賽出現爭議……最終判罰三秒鐘……最後一攻!蘇聯準備發底線球,美國隊全場緊逼……長傳……絕殺!蘇聯人獲得了這屆奧運會的冠軍……”馬指導專業而激昂的解說,在帶領《今日影評》身臨其境的同時,也提供了資訊量極大的籃球及歷史知識。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電影《絕殺慕尼黑》對於這段史實的還原程度極高,尤其在還原“三秒絕殺”這一“名場面”時在鏡頭語言上做到了極致。馬健向《今日影評》介紹,整個籃球場有26米長,為了在短短三秒鐘完整展示金球入筐絕殺的技術細節,影片選用了“特別”慢的鏡頭。他繼續指出,這個超慢鏡頭在關注比賽的同時也掃描著板凳席、教練席、裁判席及所有觀眾席,這些旁觀者盯球的表情也定格似的解讀著這場比賽的精華。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靜默處理凸顯情懷

向心情感激勵人心

人聲鼎沸的絕殺三秒鐘,在影片《絕殺慕尼黑》中被處理為靜止般的安靜一刻。馬健向《今日影評》表示,這個聽不見任何喧鬧的鏡頭,將物理時間三秒的短暫一瞬演繹為心理時間令所有人屏息的三分鐘,整體給人一種偉大的質感。從自身運動生涯出發,曾經歷過0。2秒被絕殺情況的馬健對《今日影評》坦言三秒鐘其實對於場上運動員而言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更何況是片中那改寫歷史的三秒鐘。在那一刻,運動員肩負起的是一個球隊、一個國家,是為了金牌而戰,足以燃起全球幾十億人的體育理想、夢想與情懷。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前蘇聯隊奪冠的歷史無法篡改,所以影片的結局其實在觀眾觀看之前就已經知曉。可即便如此,為何它還能讓大家看得熱血沸騰呢?面對《今日影評》丟擲的疑問,馬健認為這部電影的魅力並不僅僅存在於這一場奧運會比賽,其承載的內涵要比比賽本身大得多。馬健繼續向《今日影評》表示,這部影片之所以在俄羅斯能夠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刨除歷史、民族情節及俄羅斯人的愛國熱情,電影本身在人物塑造層面也非常紮實,核心人物教練自身頂著巨大的生活壓力,但同時又能把無限的信心傳遞給球員,透過一種向心力反映著多重深化情感。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體育題材不拼速度

女排電影值得期待

體育,也許是最易凝聚人的力量的社會化表現。不過相比於體育賽事的全球矚目,體育題材的電影卻很難達到同樣高的熱度。近期,《乒乓》《中國女排》等國產體育電影專案也紛紛推出攝製計劃。對於這些同樣為大眾熟知“結局”的影片,我們的電影人可以向《絕殺慕尼黑》借鑑到什麼呢?對此,馬健借《今日影評》欄目平臺向我國的導演與製片人提出建議,即不要過於急功近利,也不要太追求速度。他表示,《絕殺慕尼黑》其實花了三年的時間去完善其中的運動細節,將演員都當做職業球員去訓練,值得我們學習。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對於萬眾矚目的《中國女排》電影計劃,馬健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向《今日影評》表示,中國女排的整體輝煌要遠遠超過前蘇聯男籃在慕尼黑奧運會的勝利,我國導演應該拍出屬於中國女排的真正輝煌與屬於中華民族的女排精神。他建議影片可以參考《絕殺慕尼黑》的人性化表達方式,比如在塑造郎平角色時可以兼顧其家庭層面的母親形象,在描繪女排姑娘時多多關注她們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後來居上的心理活動。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週一至週五晚22:00檔於CCTV6電影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