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猛將張定邊:萬軍叢中差點取朱元璋首級,兵敗後當和尚善終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將星雲集,常遇春和徐達都是其中翹楚,然而光論勇猛,兩人都只能爭第二,因為元末第一猛將的身份已經被人奪走了,他就是張定邊。

元末猛將張定邊:萬軍叢中差點取朱元璋首級,兵敗後當和尚善終

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他和陳友諒一樣漁民出身。不過,張定邊頗有古代武將的氣質,他身材魁梧,容貌俊偉,還留著五綹美髯。張定邊不僅長相像武神關羽,勇猛的性格也很像,他對陳友諒不離不棄,當得起義薄雲天四個字,一身武力也是冠絕群雄。

除此以外,張定邊還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不僅知道天文地理,懂得算卦,還研習兵法,可謂文武兼備。陳友諒能得此大將,實屬是他的幸運。

自陳友諒起義後,張定邊就隨他轉戰四方,所到之處攻無不克,威名遠揚,誰人都知曉陳友諒手下有個叫張定邊的大將不好惹。

武力強大的人大多自視甚高,但張定邊卻恰好相反,他在戰場上是個活閻羅,平日裡卻待人寬和,心懷寬廣,是個很容易相處的同僚。而且,張定邊還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下屬,他對陳友諒忠心耿耿,陳友諒作出錯誤決策時,他也會努力地去勸說。

元末猛將張定邊:萬軍叢中差點取朱元璋首級,兵敗後當和尚善終

只可惜,陳友諒並不是一個好上級,儘管因為數十年的交情他從不懷疑張定邊,但剛愎自用的性格讓他聽不進去建議,以至於張定邊的建議大部分都沒有得到採納。

江東橋一戰,朱元璋部將康茂才詐降,張定遠一眼識破對方計謀,勸陳友諒不要中計,可陳友諒獨斷專行,讓大軍就等在城下,結果招致慘敗。石灰山戰敗後,陳友諒損失慘重,張定邊勸說他不要急於稱帝,而應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將朱元璋這個大患除掉才是當務之急。可陳友諒仍不納,稱帝后立刻調集所謂六十萬大軍,興師動眾地去討伐朱元璋。

從張定邊幾次獻出的計策和對陳友諒的勸諫來看,他確實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良將,單論本事而言,他比陳友諒更適合當這個共主。但是張定邊自己卻從沒這麼想過,自打和陳友諒結拜後他就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就算陳友諒後來飄了不聽他的勸,他也沒有怨言,而是想方設法給陳友諒擦屁股。

既已無力勸說陳友諒待機出擊,只能選定一個好的作戰策略,張定邊給陳友諒的建議是審時度勢,派一支精兵直搗南京,其餘人馬則圍攻南昌,讓朱元璋首尾不能相顧。只可惜陳友諒自信滿滿,認為大軍壓境,南昌城不日即可拿下,沒有采納張定邊的建議。

上一次陳友諒就吃了詐降的大虧,可這一次他仍不長記性。南昌守將為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見陳友諒兵臨城下,一面約定日期詐降,一面向朱元璋求援。張定邊認為朱文正是詐降,向陳友諒請為先鋒攻城,但陳友諒不許。結果時間拖了又拖,等陳友諒反應過來,朱文正早已做好了防備。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攻一個南昌城,攻了三個月都沒有拿下,硬生生等到了朱元璋的二十萬援兵到來。

陳友諒的大軍施展不開,進入鄱陽湖,準備和朱元璋決一死戰。儘管陳友諒的人多船堅,但一方面他的隊伍是拼湊出來的,凝聚力不強,大部分人都是牆頭草,另一方面朱元璋早就佔據了有利的地形,將重要的關隘也控制住了,實際上是包圍住了陳友諒。

元末猛將張定邊:萬軍叢中差點取朱元璋首級,兵敗後當和尚善終

然而即便如此,這一戰朱元璋打得仍十分兇險,因為他差一點就被張定邊給擒住了。當時戰局焦灼,陳友諒逐漸居於下風,正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張定邊衝了出來。

張定邊的這一次出擊是他的自作主張,他沒有向陳友諒請示,因為他知道以陳友諒怯懦的性格不敢同意自己這樣冒險。正因為如此,朱元璋那邊也沒有任何防備,畢竟沒人會想到敵人會乘坐幾艘小船衝向自己的大型戰船。

從兵力和戰船數量上,張定邊就像是螞蟻向大象發起衝鋒,只是他這隻螞蟻太過勇猛,竟連斬朱元璋三員大將,直衝到朱元璋旗艦不遠處。由於事發突然,朱元璋身旁的戰船都來不及救援,張定邊就像是活閻羅一樣,一路殺向朱元璋。如果不是常遇春臨危救主,張定邊幾乎要改寫歷史。

當張定邊衝到朱元璋跟前的時候,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廖永忠不久後趕到,也駕駛著小船不斷向張定邊射箭。不一會,身披甲冑的張定邊就被射成了刺蝟,史書記載“身中百箭”。身負重傷的張定邊被迫退出了戰場,沒有了他的阻攔,朱元璋大軍節節勝利。最終陳友諒被一個流矢射中頭顱,命隕鄱陽湖。

此時張定邊渾身是血,但他仍載著陳友諒的屍體,保衛著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從萬軍叢中殺出一條血路,來到武昌。朱元璋命大軍圍攻武昌,張定邊堅守了整整兩個月,但陳理怯懦,獻城投降。

到這一步,張定邊可謂仁至義盡,投降朱元璋也無可非議,以他的本事,想必朱元璋必賞以高官厚祿。然而張定邊不願背叛舊主,他率領殘兵冒死突圍,來到荊襄。

元末猛將張定邊:萬軍叢中差點取朱元璋首級,兵敗後當和尚善終

張定邊本想光復陳漢,但奔走作戰一段時間後,士兵們疲敝消沉,戰死大半,張定邊仰天一嘆,讓士兵們卸甲歸田。張定邊不願投靠朱元璋,他隱姓埋名,帶著家人輾轉流離,回到家鄉。

洪武元年(1368),張定邊見天下已經歸於一統,自知光復陳漢無望,於是遁入空門,出家為僧。

張定邊身為元末第一猛將,因為忠於陳友諒,最終只能隱姓埋名,消失於歷史中,對他來說是一個遺憾,但是和明初那些開國功臣們的結局們相比,他似乎又是幸運的。張定邊過著參禪打坐的平靜生活,一直活到了九十九歲。這個結局對於遁入空門的張定邊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圓滿。